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基于ELES模型的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ELES模型,利用2012年31个省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食品消费支出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情况进行研究,回归得到各类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弹性和自价格弹性。研究表明,城镇居民食品消费边际倾向中,在外用餐最高,其次为水产品、肉禽及制品;水产品、糕点类、在外用餐类的需求增长率高于收入增长率;蔬菜、粮食、肉禽及制品等基本食品消费的自价格弹性较低,水产品、糕点类、外出用餐的自价格弹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4-2012年陕西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数据,运用AIDS模型,分析了城镇居民总体和不同收入组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探讨了陕西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禽类、水果类和奶类的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奶类消费的价格弹性大于1。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收入组的粮食消费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均呈现下降趋势;低收入组肉类、蔬菜、水果的收入弹性均高于同期高收入组的收入弹性,而肉类的消费价格弹性却低于高收入组,其变化趋势也呈现出明显不同,但总体呈现"肉类+蔬菜+主食"的饮食结构。因此,根据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特征陕西省应该在全面稳定食品价格的同时,要特别关注价格富有弹性的奶类;继续加大对水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支持力度;增加低收入组的食品消费补贴;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引导城镇居民健康消费。  相似文献   

3.
选取西安市农村居民为对象,运用AIDS模型分析西安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认为增加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的消费是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9年《广西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截面数据,利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ELES),对2008年广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倾向和消费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城镇居民呈现出较低的消费倾向,而且大部分居民消费还集中在衣、食、住等生存性消费方面,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这3项的消费支出占据了其收入的大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广西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相应建议:应加大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努力缩小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促进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培育广西居民消费热点,积极引导享受性消费。  相似文献   

5.
基于ELES模型的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红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7):194-197
食品消费质量的提高对促进居民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首先描述了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现状,然后以2003-2010年我国统计年鉴为基础,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并借助于SPSS13.0统计软件对2002-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基本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在既有结论...  相似文献   

6.
运用ELES模型对湖南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 ,给出了各类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价格弹性和交叉弹性 ,并作了 2 0 0 5及 2 0 0 8年消费结构的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食品通胀率持续上涨,而非食品通胀率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由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实证研究了食品通胀对非食品通胀的传导效应.结果表明:1)非食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双向因果关系;2)食品价格的上涨会对非食品价格产生正向冲击,且这种冲击有一定的时滞性,非食品价格受到食品价格冲击的影响比较明显;3)平均来看,2007年1月-2012年12月,食品价格冲击对非食品价格的变动有明显解释力,但非食品价格的变动主要由其自身冲击造成.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修正的AIDS模型对2002年~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主要食品消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考察了影响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因素。结果表明蔬菜、瓜果的支出份额较大,主要食品的支出弹性和自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均较小;家庭收入的增加会提高对食品消费的支出。  相似文献   

9.
董国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815-1817
利用1992~2005年西部11个省市区农村居民12类食品消费数据,基于修正的AIDS模型,实证分析了西部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以及其消费行为对食品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使用199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线性几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LAIDS),重点检验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会使衣着、文教娱乐及服务、医疗消费有所增加,会减少食品、居住消费,对家用几乎没有影响。为此,应增加工资性收入,完善劳动力流动政策和供给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当前多主体参与以及多供应链合作的全过程网络化食品追溯的实施路径,从多功能开放型食品供需网的角度开展食品质量追溯研究,提出了区块链赋能食品供需网的创新追溯模式。在探讨区块链与食品供需网的网络结构协同和系统功能协同机制基础上,构建了区块链赋能食品供需网的追溯模式总体框架,并以加工食品为例阐述了模式的具体运作。研究表明,区块链技术的赋能为食品供需网追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实现手段的支撑,并且该模式更加符合当前食品复杂网络追溯的现状,极大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食品追溯存在的集中化控制,信息不完整、可信度低等问题,深化多主体、多供应链合作意识,为食品追溯发展提供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省郯城县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将截面与时间序列相结合,深入细致地分析近年来农村家庭用能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村民家庭用能的消费结构已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煤+薪柴"为主,变成"电+太阳能+煤"为主,液化气、薪柴为辅;既表现出电对煤、液化气对薪柴的替代,同时也显示出电和沼气对液化气的替代效应;村民家庭用能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太阳能、电及沼气等农村非传统能源,且增长的能源主要用于生活享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家庭用能消费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对上海市城镇家庭的蔬菜消费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1995年以来上海市城镇居民蔬菜消费的特点,估计了ELES模型的参数,计算了主要食品的消费弹性系数。研究发现:蔬菜和粮食收入弹性接近,都是上海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其边际消费倾向远低于肉类;蔬菜、粮食和肉禽蛋水产品三者之间是互补品的关系;蔬菜等食品的消费受收入和自身价格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0—2009年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与各项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分析各项消费支出变化趋势,同时基于ELES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指出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以及其消费模式发生的转变,并对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广州食物氮足迹估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估算广州城镇居民食物氮足迹,探讨城镇化与食物氮足迹之间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980—2009年广州市人均食物消费氮足迹随消费模式变化,2009年回归至较合理水平,为3.75 kg(N)/年;目前广州人均食物氮足迹下降至25.98 kg(N)/年,低于美国、德国和荷兰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广州人均食物氮足迹已越过拐点(PGDP 10 560元),但食物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仍然存在。氮足迹分析有助于评价食物消费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压力,为指导转变人类不合理的、环境负荷过大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制定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明晰食物消费类别,发现其演化特征规律,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食物平衡表中1991—1995年和2015—2017年两个时期13种食物消费等数据,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得到5项因子,划分出7类食物消费类别,分析各类别食物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食物消费表现出典型地域特点,体现了各国经济发展差异。20年来各类别稻米、禽肉、糖人均消费普遍增长。处于温饱或小康阶段的类别,食物消费变化以谷物、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消费增长为主;处于最富裕阶段的类别,居民薯类、油脂、红肉、水果消费普遍减少。期初消费对各种食物人均消费增长普遍具有负向影响,经济增长、本国生产则普遍表现出正向影响。经济增长对奶类、糖、蔬果消费带动较强,本国产量对蔬果、肉类、水产品等鲜活产品消费影响较大。城镇化、老龄化以及关税变化对不同食物消费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化或带动油脂等高热量食物消费,降低蛋、奶、肉类等高蛋白食物以及蔬菜消费。而老龄化或引起糖、油脂消费减少,带动蛋类、红肉等食物的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17.
Beef consump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from 5.0 million tons in 2000 to 7.7 million tons in 2019 thanks to rapid income growth, but still remains low compared to pork and poultry consumption.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mpacts of household income on beef consumption in China is necessary to forecast future beef demand and inform the domestic beef industry,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unprecedented expansion of middle income class in China.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32 878 urban households collect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we employed the inverse hyperbolic sine(IHS) double-hurdle model to estimate income elasticities of beef demand across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and simulated possible trends of future beef consumption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nconditional income elasticities of beef consumption at home vary between 0.169 for the lowincome group and 0.671 for the high-income group. The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eef consumption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by 12.0 to 38.8% in 10 years and by 18.6 to 70.5% in 15 years under distinct income growth scenarios. Our findings provide practical insights for policy mak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about future beef demand, such as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embedded in rising beef demand for domestic producers and world beef exporters as well as the urgency of improving th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of beef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为在耕地资源短缺与食物消费结构改变的大背景下合理分析用地需求,保障食物安全,以河南省居民的食物消费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构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方法,基于经济发展和食物结构对河南省未来15~30年的食物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推算结果对不同食物类型所需土地分别计算,得出基于食物安全的耕地需求量。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河南省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显著,植物类食物始终占据较大比重,动物类消费的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2)河南省城乡居民耕地需求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居民的人均耕地需求由城镇居民的1.2倍下降至占城镇居民人均耕地需求的82%。耕地总需求变化趋势为缓慢减少后逐步上升且保持上升趋势,最高约508万hm2;3)河南省人口规模、作物单产水平和食物消费结构均对河南省耕地需求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单产水平提高对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耕地需求压力有重要作用;4)预测发现河南省现有耕地虽能够满足2035—2050年该省人民食物需求,但是河南省作为食物输出大省,无法在满足本省人民食物需求的同时,保持现有的食物供应比例。最后,根据预测结果与河南省耕地保护现状,基于食物安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流向统计法分析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高标准农田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预测2020—2030年高标准农田需求量,本研究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等相关数据,利用流向统计法从粮食、谷物和口粮自给率3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并建立了预测模型,对2020、2025和2030年中国粮食、谷物和口粮的需求量进行预测;基于各省级行政区可建高标准农田面积、农业用水量、单位面积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提高量和复种指数,预测了2020、2025和2030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建高标准农田面积。结果表明:1)近年来中国粮食、谷物和口粮产量呈增长趋势;1997—2018年粮食、谷物和口粮的自给率分别在86.24%~118.15%、88.67%~121.67%、84.25%~123.98%,2006年以来中国守住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但距《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粮食自给率95%以上的要求仍存在差距,需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建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2)根据建立的模型预测2020、2025和2030年粮食需求量分别为72 318、72 673和72 724万t,谷物需求量分别为67 898、68 251和68 301万t,口粮需求量分别为32 811、33 863和34 914万t;统计检验及验证表明预测结果可信;3)2018年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已能满足我国90%的粮食自给率需求;95%自给率粮食安全条件下2020、2025和2030年分别需求6 844、7 125和7 165万hm2(10.27、10.69和10.75亿亩)的高标准农田。预测值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到2022年建成10亿亩(6 667万hm2)高标准农田的指标接近,该研究结果支撑了规划指标的科学性,亦可为未来10年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及进度控制提供参考,研究为宏观预测粮食及耕地需求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