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华南典型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尾叶桉和马占相思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凋落物持水量以及土壤贮水性能进行了研究。5种林分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为上层大于下层,而土壤容重为上层小于下层。总体来看,5种林分中杉木和马占相思林土壤疏松、孔隙度大;尾叶桉林土壤紧实、孔隙度小,马尾松林和湿地松的土壤孔隙度中等。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呈现杉木林(18thm-2)>马占相思林(15thm-2)>尾叶桉林(14thm-2)>马尾松林(11thm-2)>湿地松林(10thm-2)。土壤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其最大持水量占林地最大持水量的99%以上,顺序为杉木林地和马占相思林(2064和2061thm-2)>湿地松林(2041thm-2)>马尾松林(2032thm-2)>尾叶桉林(1941thm-2)。林地最大持水量的顺序为杉木林地(2082thm-2)>马占相思林地(2076thm-2)>湿地松林地(2051thm-2)>马尾松林地(2043thm-2)>尾叶桉林地(1955thm-2)。  相似文献   

2.
镜泊湖区4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地调查与试验分析,研究了镜泊湖区杨桦林、蒙古栎林、人工落叶松林和人工红松林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杨桦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水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及速效磷含量均为最大,其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也最大;蒙古栎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水解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均比杨桦林小,比人工落叶松林和人工红松林大;人工落叶松林和人工红松林,除真菌数量处于最高水平外,其土壤的养分状况、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均为最小。杨桦林、蒙古栎林、人工落叶松林和人工红松林的有机质含量比例为633∶299∶294∶100,全氮含量比例为1013∶539∶331∶100,水解氮含量比例为868∶418∶310∶100,全磷含量比例为411∶279∶127∶100,速效磷含量比例为523∶220∶271∶100,微生物总量比例为180∶130∶103∶100。  相似文献   

3.
滨海沙地不同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持水特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滨海沙地沿海防护林凋落物水源涵养功能,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相结合,对滨海沙地4种典型人工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尾巨桉林和纹荚相思林)不同分解阶段的凋落物现存量、持水率、持水量和吸水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林龄的4种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木麻黄林(19.12 t/hm~2)湿地松林(17.51 t/hm~2)尾巨桉林(10.90 t/hm~2)纹荚相思林(10.13 t/hm~2),半分解层凋落物储量占比高于未分解层;4种人工林最大持水率在140.55%~206.47%,为尾巨桉林纹荚相思林木麻黄林湿地松林,最大持水量在20.75~30.85 t/hm~2,为木麻黄林湿地松林尾巨桉林纹荚相思林,4种人工林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最大持水量均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持水率和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4种人工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平均吸水速率在前0.25 h内差异较大,未分解层中尾巨桉林最大为2.05 mm/h,半分解层中湿地松林最大为4.32 mm/h,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均存在幂函数关系;凋落物有效拦蓄深为木麻黄林(2.45 mm)湿地松林(2.04 mm)尾巨桉林(1.87 mm)纹荚相思林(1.72 mm)。综合来看,木麻黄林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最强,湿地松林次之,之后是尾巨桉林和纹荚相思林,说明从凋落物水源涵养能力来看,木麻黄林和湿地松林更利于滨海沙地的水源涵养。  相似文献   

4.
2006年宜良县土壤养分调查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32.41g kg-1、1.77 g kg-1、128.4 mg kg-1、35.5 mg kg-1、161.7 mg kg-1,与1980年相比较,水稻土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61 g kg-1、13.0 mg kg-1、87.0 mg kg-1,旱地土分别增加了3.75 g kg-1、21.3 mg kg-1、162.8 mg kg-1。然而,汤池镇、耿家营乡和竹山乡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耿家营乡和狗街镇的旱地土有机质含量,南羊镇旱地土速效磷含量与1980年相比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5.
2009年对昆山市土壤养分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有机质35.5 g·kg-1,全氮2.22 g·kg-1,碱解氮162 mg·kg-1,有效磷15.1 mg·kg-1,速效钾115 mg·kg-1,pH值6.0。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pH值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云南甘蔗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云南甘蔗主产区的1450份土壤养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甘蔗主产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处在中等偏低水平,速效钾处在中等偏高水平;90%以上的有机质含量在4~40 g kg-1之间,碱解氮含量在15~160 mg kg-1,速效磷含量在0.5~29 mg kg-1,速效钾含量在30~210 mg kg-1。在集中分布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呈近似正态分布,速效钾、速效磷呈近似偏正态分布。土壤有效养分的变异程度PKN。  相似文献   

7.
潜江市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水系对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地统计与GIS技术研究潜江市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潜江市土壤养分呈西高东低的格局,按照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评估,发现潜江市有机质低于20 g kg-1的土壤占21.4%,碱解氮低于90 mg kg-1的土壤占24.9%,有效磷低于10 mg kg-1土壤占18.5%,速效钾低于100 mg kg-1的土壤占0.3%。其余部分土壤处于中等丰富状况,其中速效钾大于100 mg kg-1的土壤占到99.7%,说明潜江市不缺速效钾。定量分析水系密集区和水系稀疏区土壤养分含量,发现水系密集区土壤养分平均含量高于水系稀疏区土壤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高1.36 g kg-1、碱解氮高10.13 mg kg-1、有效磷高0.32 mg kg-1、速效钾6.62 mg kg-1。方差分析发现,水系密集区和水系稀疏区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水系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对解释水系密集区土壤养分沿水系成带状分布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盐渍土改造区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基础上,于2002年10月对研究区域———河北省曲周县的耕地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将GPS、GIS技术应用到耕地质量调查工作中。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深入、外源物投入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作物布局的调整,盐渍土改造区土壤养分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时间上,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从8.4 g kg-1增加到13.89 g kg-1,全氮平均含量达到0.937 g kg-1,速效磷平均含量从5.45 mg kg-1增加到23 mg kg-1,速效钾含量从34~285 mg kg-1之间逐步变化为67~191 mg kg-1之间的高肥力农业土壤;在空间上,土壤养分的分布与养分的地球化学过程、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及采用的相应措施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磷含量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外源物质投入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则由原来的随地球化学过程而变化,转变为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9.
东北黑土农田养分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东北黑土农田的广泛采样、化验分析,目前黑土农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3.9 g kg-1,全氮1.91 g kg-1,速效磷24.85 mg kg-1,速效钾159.95 mg kg-1。1979年~2002年期间黑土农田土壤有机质下降了3.76 g kg-1~4.14 g kg-1,平均每年下降0.16 g kg-1~0.18 g kg-1;而土壤速效磷含量大幅度上升,已是原来1979年的2倍以上,23年里土壤速效磷上升了12.66 mg kg-1~14.66 mg kg-1,平均每年上升0.55 mg kg-1~0.64 mg kg-1。认为土壤速效磷是过去的20多年里人为生产活动改变最大的肥力因子,其他土壤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有较明显的地带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与地理纬度高程度相关,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辽西主产区葡萄的根区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摸清辽西葡萄园根区土壤养分状况,2009年4月~5月,在辽西葡萄主产区选择34个代表性的葡萄园分3层采集0~60 cm根区土壤,测定了其养分含量。结果表明:辽西葡萄根区0~20 cm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0.37 g kg-1、2.0 kg-1、162.7 mg kg-1、164.0 mg kg-1和393.6 mg kg-1;20~40 cm层分别为:14.75 g kg-1、1.6 g kg-1、121.1 mg kg-1、124.3 mg kg-1和293.5 mg kg-1;40~60 cm层分别为:14.34 g kg-1、1.4 g kg-1、96.8 mg kg-1、87.6 mg kg-1和205.4 mg kg-1。总体来看,辽西主产区葡萄园根区土壤有机质处于中等水平,全氮、有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高水平或过量水平,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同时,由于多年传统施肥习惯,导致养分在根区土壤表层大量累积,其中土壤有效氮含量三层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0~2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与20~40 cm和40~60 cm土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20~40 cm和40~60 cm土层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壤有效磷含量0~20 cm土层与40~60 cm土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0~20 cm与20~40 cm土层和20~40 cm与40~60 cm土层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关系研究表明,云杉人工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明显低于云杉人工幼林地,也低于同龄的次生阔叶林地,人工云杉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肥力严重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碱解N等养分指标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生物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解决当前人工成熟云杉林土壤退化的主要措施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抚育间伐,改善林地的微生态条件,尽量避免营造针叶纯林,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23,自引:4,他引:123  
研究了尾叶桉、马占相思、柚木、落羽杉纯林及黎蒴栲和湿地松、红荷和湿地松、黎蒴栲和加勒比松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 :与马尾松纯林相比 ,马占相思、柚木、落羽杉纯林及针阔混交林能显著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养分 ,而尾叶桉纯林的效果随养分种类而异。黎蒴栲×湿地松混交林地及尾叶桉林地的微生物数量小于马尾松纯林地 ,其余林地的微生物数量大于后者。除了尾叶桉林地和马占相思林地外 ,其他林地的酶活性大于马尾松纯林地。总的来看 ,尾叶桉纯林改良土壤效果不佳 ,其他 6种人工林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防止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13.
阔叶幼林取代杉木林后的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种阔叶混交幼林的土壤肥力,并将其肥力特征与杉木幼林进行对比研究。3种林分的立地条件相似常绿阔叶混交林1由12种观赏树种组成,常绿阔叶混交林2由7种速生乡土阔叶树种组成,常绿阔叶混交林3由12种阔叶树种组成。结果表明,各林地的土壤呈强酸性。常绿阔叶混交林1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居各林地之首,其余的养分含量也大于或近似于杉木林地;常绿阔叶混交林2的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钾含量在4种林分中最高,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也较高,说明这两种阔叶混交林有效地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常绿阔叶混交林3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大于杉木林地,但是全磷、全钾、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小于后者。常绿阔叶混交林地1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地2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大于杉木林地,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也较高,表明这2种阔叶混交林显著地改善了林地肥力。  相似文献   

14.
低山丘陵区不同坡位茶园土壤肥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茶园的集中分布区域, 研究其土壤肥力状况是改善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实现茶叶安全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选择川西茶区典型低山丘陵茶园, 通过野外调查与样带采样研究土壤养分性质, 利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化比较了不同坡位及对照间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 (1)茶园土壤中砂粒含量最高, 平均占总量的39.13%, 其次是黏粒, 粉粒含量居第3位;土壤pH低于4.5,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 速效氮含量较高, 速效磷缺乏, 速效钾变化不显著.与林地、撂荒地相比, 茶园土壤各粒级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有机质和全氮除在下坡位略高于撂荒地外, 其他坡位均小于撂荒地和林地;速效养分变化规律不显著.(2)茶园土壤肥力沿坡面变化明显, 以上坡位为基准, 土壤肥力指数PI值为零, 中坡位PI值(-13.64%)低于上坡位PI值(0)和下坡位PI值(14.39%).(3)与撂荒地、林地相比, 茶园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QI值最低.茶园、撂荒地、林地的QI值分别为0.56、1.11和2.73.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三明烟区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三明烟区具有代表性的316个土壤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该烟区土壤pH平均为5.0;土壤养分的平均含量为:有机质27.0gkg-1、全氮1.4gkg-1、碱解氮142mgkg-1、全磷0.5gkg-1、速效磷24mgkg-1、全钾19.2gkg-1、缓效钾250mgkg-1、速效钾109mgkg-1、交换性钙726mgkg-1、交换性镁30mgkg-1、有效硫22mgkg-1、有效铁23.8mgkg-1、有效锰9.9mgkg-1、有效铜2.7mgkg-1、有效锌2.0mgkg-1、有效硼0.2mgkg-1、水溶性氯15.0mgkg-1。三明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pH偏低,全氮、碱解氮水平中等,适宜烤烟生长;部分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应合理适量施用磷肥;速效钾普遍缺乏,应重视钾肥施用;土壤镁、硼营养明显不足,应增加镁,硼营养,在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度的同时应避免影响烤烟对镁,硼的吸收;慎重施用氯肥。  相似文献   

16.
王进  金自学 《土壤通报》2006,37(3):487-489
在黑河流域的灰棕荒漠土上种植了耐旱牧草小冠花改土培肥效果明显,3年生小冠花与CK比较,0~20 cm土层中自然含水量增加73.93g kg-1、土壤贮水量增加67.17m3hm-2、>0.25mm团粒结构增加12.16%、总孔度增加10.94%、土壤容重降低0.29g cm-3;pH由8.15降到7.83,全盐含量降低1.72g kg-1,脱盐率达到58.70%;土壤有机质增加3.01g kg-1、速效N、P、K分别增加20.9 mg kg-1、5.7 mg kg-1、11.3 mg kg-1,CEC增加7.0 cmol kg-1。3年生小冠花平均株高85.4 cm,单株鲜重1074.2g,单株干重343.8g,鲜草产量72.5 t hm-2,干草产量23.2 t hm-2,产值0.93万元hm-2。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连续5年监测桉树-牧草和桉树纯林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以及种植前后土壤肥力指标,综合分析间种牧草对桉树林地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桉树纯林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在27.4~6612 m~3 hm~(-2) a~(-1)和0~14.9 t hm~(-2) a~(-1)之间,表现出随着种植时间呈逐年减少的变化规律,且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前2年;桉树-牧草复合经营模式下林地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桉树纯林随种植时间的变化规律一致,但均低于桉树纯林,降低幅度为20.84%~82.85%;与种植前比,桉树-牧草和桉树纯林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0.03~0.05和0.14~0.18,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得到提高(土壤交换性钙和镁除外),增幅分别为0.13~3.00倍和0.39~2.11倍;土壤肥力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桉树-牧草桉树纯林种植前;桉树-牧草和桉树纯林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标增幅和关联度均大于20~40 cm土层。可见,与桉树纯林比,间种牧草更有利于改善桉树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桉树林地可持续性经营,是一种较好的桉树林地复合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8.
广州城市公园绿地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集广州市中心城区部分公园绿地表层土壤(0-20 cm),研究了土壤pH、有机质、粘粒、氮、磷、钾含量等肥力特性和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广州公园绿地土壤以酸性(pH 4.5-5.5)和中性(pH 6.5-7.5)占的比例高,部分土壤呈碱性,土壤pH值较自然土壤有增高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以中等水平为主,土壤全氮、碱解氮以中等到低水平为主。土壤全磷和有效磷以中等以上水平为主,土壤全钾、速效钾以中等以上水平为主,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平均分别为0.36 m g NH3-N/g,12.29 m g葡萄糖/g和2.14 m g酚/g。不同公园绿地土壤肥力特性和土壤酶活性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之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等肥力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价广州公园绿地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秦嘉海  金自学 《土壤通报》2006,37(6):1106-1109
在黑河流域草甸盐土上种植了紫花苜蓿,改土培肥效果十分明显。3年生紫花苜蓿产鲜草55.20 t hm-2,折干草18.40 t hm-2,与CK比较0~20 cm土层中自然含水量增加90.65g kg-1,>0.25mm团粒结构增加32.34%,总孔度增加9.06%,土壤容重降低0.24g cm-3,pH由8.45降到8.20,全盐含量降低4.63g kg-1,脱盐率达到56.60%,有机质、速效N、P、K亦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