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寄生虫性疾病
(1)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
病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是斑点叉尾鮰一种危害较大的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病鱼体表粘液增多,游动异常,常见鱼体与固体物摩擦,继而在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大量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相似文献
3.
4.
1992-1994年,开平市鱼苗场在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的鱼苗培育阶段,连续三年均出现小瓜虫病的严重流行,感染率达80-100%,病鱼死亡率为60-80%,以某一批苗而论,死亡率可达100%,使生产遭受很大损失。为寻找有效的防治药物和方法,根据国内有关报道,我们结合生产,进行了对病原的深入观察和药物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5.
6.
7.
小瓜虫病在水产养殖中为常见病,对淡水鱼类危害极大,对无鳞鱼如鲶科鱼类危害尤甚,被业界许多人士称为“可防不可治”的绝症:笔者在2009年4月9日诊治了一例大水面养殖斑点叉尾暴发的小瓜虫病,经组合用药后彻底治愈。现将具体治疗经过介绍如下,供业界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随着斑点叉尾鮰加工出口量的上升.其养殖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以至于2004年出现苗种和亲鱼脱销的局面。但随之而来的小瓜虫病也日益加剧.不但发病面大.而且病情严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2004年,湖南、湖北两省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的发病严重,有的网箱或池塘在发病后7-10d内即出现大批死鱼现象;甚至出现全军覆没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9.
2月下旬至4月下旬,我省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大面积发生病害,来势凶猛,损失惨重。目前病害已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主要病害为水霉病(烂鳍烂尾)、小瓜虫、孢子虫(鳃上为微孢子虫、体内体表为粘孢子虫)等,其中引起大量死亡的是小瓜虫及孢子虫,这两种虫害造成的鱼种死亡率达到10%~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liliis)病是斑点叉尾鮰菌种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根据初步调查:1990—1991年我市苗种繁殖和培育单位,因多子小瓜虫病造成的损失,约占叉尾鮰苗种生产总数的15%以上。在此期间,笔者对此病进行了药物治疗试验,筛选了一些治疗方法,经对白云区特种水产养殖场、东圃鱼苗场、 相似文献
14.
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点叉尾鮰具有肉质细嫩、生长快、个体大、易饲养、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原是肉食性鱼,经驯化为杂食性鱼类。为推广新品种养殖,提高优质鱼产量,我们水产站2002年首次引进斑点叉尾鮰并试养成功。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一.池塘与放养 1.池塘条件 选择1亩养鱼池,池塘水深保证1.2米,进排水方便,淤泥20厘米,水源为井水、自来水,水质 相似文献
15.
斑点叉尾鱼回是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 ,1 984年引入我国 ,经过多年研究及推广养殖 ,证实该种鱼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我场于 1 997年至 1 999年从外地购进鱼种 1 0万尾 ,分别在 4# 、5 # 、1 # 池塘进行小规模养殖 ,养殖中曾出现过因营养缺乏而发生的烂尾、神经痉挛、畸形 ,甚至停止生长、死亡等现象 ,经过会诊治疗 ,调整饲料配方取得明显的效果。1 试验条件与方法1 1 池塘条件本试验池选用的是渔业养殖公司二组的4# 、5 # 、1 # ,面积分别为 3亩、3亩、5 9亩 ,形状为长方形 ,平均水深 1 7m。池塘水源为本水库底层水 ,每口池都能排…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斑点叉尾鮰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疾病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斑点叉尾鮰烂尾病(Tail-rot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造成鱼苗、鱼种大批死亡,给斑点叉尾鮰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2002年9~10月,我县几处养殖场均发生斑点又尾鮰烂尾病,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此病得到控制,同时出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就斑点叉尾鮰烂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