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它分秋薯秋种和春薯秋种.但秋薯秋种留种退化严重,留种率只占60%,减产5~30%.目前采用的主要是春薯秋种,但技术要求过严而繁琐,易烂块死苗,以致绝产.  相似文献   

2.
它分秋薯秋钟和春薯秋种。但秋薯秋种留种退化严重,留种率只占60%,减产5~30%。目前采用的主要是春薯秋种,但技术要求过严而繁琐,易烂块死苗,以致绝产。秋薯栽培成功的技术要点是:①春薯早收,种薯通气贮存:②严格选种,淘汰退化和死棵苗;③做好催芽保苗工作;④加强田间管理。打破休眠目前采用赤霉素破眠法。1、切块处理法选晴天的清晨或傍晚,气温在27℃以下,于阴凉通风场所切块。严格淘汰病薯,刀要消毒。闷热无风天气午时前后,不宜进行切块。种薯应边切块、边浸种、边晾干。不要等切块堆成堆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的花生种子对南方春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春留种与秋留种对花生生长发育及荚果产量、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1)两种类型花生种子比较,春留种的荚果、籽仁比较大,百果重、百仁重分别比秋留种重18.2、10.2 g;春留种的蛋白质含量低、脂肪含量高,分别比秋留种低0.87%、高2.49%。但春留种的发芽势、发芽率低,分别比秋留种低19.2%、19.7%,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明显比秋留种低,田间出苗率低37.2%。(2)采用春留种种植的花生,其株高比秋留种种植的花生矮7.76 cm,侧枝也短6.42 cm,总分枝数、单株饱果数、单株秕果数、单株茎叶重等农艺性状,与秋留种没有明显差异,但单株荚果重、百果重、百仁重等产量性状,春留种种植的花生均低于秋留种。(3)采用春留种种植的花生平均产量3 245.98 kg/hm2,秋留种平均产量4 375.76 kg/hm2,秋留种比春留种产量提高了34.81%。(4)采用春留种与秋留种种植所收获的花生籽仁蛋白质、脂肪、油酸、亚油酸无明显差异。因此,为了提高花生产量,南方春花生提倡...  相似文献   

4.
李金平 《吉林农业》2011,(23):63-63
选用秋花生留种质量较好,因为秋花生在秋高气爽的环境下生长,植株矮化,病虫害少,收获时雨水偏少,易晒种;种子生命力强,休眠期短,耐低温,出苗快,出苗率可达90%以上。种好秋花生,提供优质的种子,是春植花生增产的重要措施。有的地方没有种秋花生的习惯,历来以春植花生留种,且种子贮藏不善,以致翌春播种后发芽率低,造成大田严重缺...  相似文献   

5.
赵碧芬 《农技服务》2013,30(7):686-687
为掌握长顺县秋马铃薯最佳播种时间,获取秋种马铃薯最高产量和效益,为全面推广秋种马铃薯,进行了秋马铃薯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时间对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的基本苗、每窝薯块个数、单个薯块重影响较大,最终造成产量差异。根据长顺县历年来气象资料可知,8月底多为干旱少雨,前期播种干旱少雨是影响出苗率的主要原因,但播种时间过迟,一方面影响全生育期,另一方面薯块彭大期延迟至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昼夜平均温都较低,薯块营养积累少,从而导致产量较低,试验结果表明,长顺县秋马铃薯的最佳播种时间为8月30日至9月10日。  相似文献   

6.
提高种子质量:(1)采用夏、秋花生留种。实践证明,南方采用秋花生留种、北方采用夏花生留种,是花生全苗、增产的重要措施。由于花生是自花受粉作物,年年用春花生留种,又作春种,长期在相同的条件下繁殖,容易造成种子退化而减产。另外,用春花生留种,由于生长期长,加之收获后贮存时间长,种子生活力下降,而采用夏、秋花生留种.改变了长期春植留种的栽培爷件,提高了花生的适应能力和抗逆性,并且夏、秋花生生育期和贮存期都短,种子质量好。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属无性繁殖作物,生长期较短,喜凉爽忌炎热,适于在春秋两季栽培,产量高。农民长期自留种,田间栽培过程中易受病毒感染,存在种薯退化、秋季繁殖烂块死苗和产量不稳的问题。利用冬春阳畦技术留种保种和秋田繁殖,可以解决种性退化,并使秋薯稳收高产,种子质量好。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是营养丰富的重要粮菜兼用作物,在华东和中原二季作地区马铃薯作为高效优质农业的一部分可进行春、秋两季栽培.以春季为主要生产季节,商品薯在夏初蔬菜淡季上市,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秋季以留种为主.针对二季作马铃薯主栽品种存在抗病性差,退化快,商品性欠佳,以及休眠期偏长,秋季留种产量低等问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自70年代初开始,以抗病、优质、丰产为目标,开展早熟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工作.中薯3号是继中薯2号之后新近育成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
种好秋马铃薯可以为下年种植春马铃薯提供足量的种性好的种薯,既减少生产的成本,又减轻大量调种的运输困难.我们通过同有关科研单位协作,在这方面取得一些经验.备种 根据下年春薯栽种面积确定秋薯面积.春薯每亩需种薯200斤左右.秋薯按亩产2000斤计算,一亩秋薯约可供8亩春薯用种.选择好催芽床地点,准备好砂子等物.每亩秋薯备足500斤左右小整薯.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秋作栽培的结薯期正值深秋季节,种性不易退化,过去多用于留种栽培,现已扩大种植,成为一季重要的蔬菜。根据秋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在栽培技术上应把握以下要点。  相似文献   

11.
李金平 《吉林农业》2011,(9):111-111
选用秋花生留种质量较好。因为秋花生在秋高气爽的环境下生长,植株矮化,病虫害少,收获时雨水偏少,易晒种;种子生命力强,休眠期短,耐低温,出苗快,出苗率可达90%以上。种好秋花生,提供优质的种子,是春植花生增产的重要措施。有的地方没有种秋花生的习惯,历来以春植花生留种,且种子贮藏不善,以致翌春播种后发芽率低,造成严重缺苗。因此,要大力提倡采用秋花生留种。文章介绍了花生的适宜收获期和留种技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秋作栽培的结薯期正值深秋季节,种性不易退化,过去多用于留种栽培.现已扩大种植,成为一季重要的蔬菜。根据秋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在栽培技术上应把握以下要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栽培甘薯面积近6.7x106hm2,其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因栽插时期不同分为春薯、下薯、秋薯和越冬薯。我国薯区大致可划分为东北春薯区、南方下薯区和华南秋冬薯区。从甘薯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景来看,今后因地制宜发展甘薯生产大有作为。因此,研究甘薯的营养规律,不断提高施肥的科学水平,充分挖掘甘薯高产潜力,改善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秋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08年9~12月在宜昌市东部的江汉平原区域枝江市开展了秋马铃薯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9.0万穴的密度能够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投比而获得较高的净收益,是生产商品薯的最佳密度;每公顷15.0万穴的密度投入最多,产量和净收益也最高,但小薯比例高,用于种薯扩繁比较合适:若要同时兼顾商品薯和秋薯留种生产,每公顷12.0万穴的密度可以较好地协调总产量、商品薯率和净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秋花生于“立秋”至“处暑”期间播种,又称“倒种春”或“翻秋花生”,为下年度春植花生留种。秋花生种子是在干燥、低温、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成熟,贮藏期短,贮藏期间低温干燥、带菌率低,种子抗逆性及生活力强,比春植种子出苗率高,丰产性好。漳浦县农业局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采取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管理等秋花生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插枝,在夏秋两季进行田间栽培,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与种性良好的种薯。经两年点面试验,深受广大贫下中农欢迎,一致认为这是一项对马铃薯增产和扩大繁殖种薯的好方法。插条留种可解决马铃薯就地留种,能保持种性。这一方法在春马铃薯收获前一个多月进行插枝栽培,在无霜期较短地区,进行秋播留种是较为合适的。它不用种薯,没有催芽和烂  相似文献   

17.
甘薯是东山县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县常年种植近2700公顷,不仅种植春薯和秋薯,而且还普遍种植冬薯,即9月以后种植,翌年3~4月收薯,因而整年田间甘薯生长不断,有利于甘薯小象虫的发生和连续为害,严重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根据2002~2004年全县普查,该虫几年来有回升加重的趋势,一般田块常年受害损失达10%-15%,严重的损失30%以上,个别田块损失可达90%以上,已成为东山县甘薯生产最重要的害虫。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秋作栽培的结薯期正值深秋季节,种性不易退化,过去多用于留种栽培,现已扩大种植,成为一季重要的蔬菜。根据秋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在栽培上应把握以下要点:一、种薯选择选用生产上亟需和市场上畅销的优良品种。种薯应选择适期收获的薯块,具有种性好  相似文献   

19.
《当代农村》2004,(5):26-27
马铃薯秋作栽培的结薯期正值冷季节,种性不易退化,过去多用于留种栽培,现已扩大种植,成为一季重要的作物。秋马铃薯生育期短,适应性较强,能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增加收入。一般亩收马铃薯1000~1500公斤,经济收入500~800元,经济效益较好,其关键技术措施是。  相似文献   

20.
郭源俊 《农家顾问》2004,(11):30-31
甘薯藤苗越冬是留种工作上一项技术革新,它打破了长期沿用薯块留种的传统习惯。福建福清市三山镇于1999年冬进行藤苗越冬试验,连续5年普遍获得成功,成活率都在80%~95%。现将5年来的实践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