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解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分别于2016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3次采样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门28种,其中春季23种,夏季和秋季均为24种。调查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77、24.55、18.17 g/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1.35。研究表明,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潮区变化,各季节典型种主要有异白樱蛤、红明樱蛤等,分歧种主要有古氏滩栖螺、大竹蛏Solen grandis、薄壳绿螂Glauconome primeana等。  相似文献   

2.
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池塘水体污染状况与相关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备受关注。本文以亚热带丘陵区某典型小流域池塘为例,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对流域内15个池塘的底栖动物和水体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季节和水体污染程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内池塘中底栖动物多样性相对较低,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2种,其中以节肢动物居多(14种),耐污性较强的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中华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为主要优势种。季节变化对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夏季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44 ind/m2和1.48 g/m2,显著低于冬季(分别为913 ind/m2和6.67 g/m2)(P<0.05)。不同底栖动物对水环境因子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黄色羽摇蚊生物量与温度(T)呈显著正相关,而霍甫水丝蚓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生物量则与水体总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互花米草入侵对西门岛潮滩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对位于乐清市西门岛的红树林保护区内及周边被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所侵占潮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样品中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8种,其中红树林保护区断面有17种,而互花米草侵占区断面仅10种。红树林保护区内互花米草覆盖的中潮滩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均低于互花米草侵占区的中潮滩,而红树林保护区内红树林覆盖的高潮滩则高于互花米草侵占区高潮滩。红树林保护区断面互花米草覆盖的中潮滩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Marglef、Shannon-Wiener、Pielou和Simpson等多样性指数均接近或略高于互花米草侵占区中潮滩,2个断面分别为红树和互花米草所覆盖的高潮滩的大型底栖动物各多样性指数值则相近。聚类及多维标度(MDS)分析结果显示,各互花米草覆盖潮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而与红树林覆盖潮滩相比有显著不同。结果表明,被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没有下降,但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已与原有红树林潮滩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福建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春季(5月)和秋季(9月)对旧镇湾西岸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环境理化指标测定和大型底栖动物开展调查。旧镇湾潮间带春、秋季共鉴定底栖动物86种,分属6门。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38.13、798.93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88.87、291.03 g·m-2。秋季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eav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以及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都呈现较春季更高的现象。春季和秋季的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分别为0.35和-0.36,表明潮间带底栖生态环境受到轻度污染。研究结果为后续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评价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的差异,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1年10月采用定量采样的彼得逊采泥器和定性采样的D型手网对温榆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并分析该2种采样方法大型底栖动物各自物种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结果]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均采集到28种大型底栖动物,有16种相同物种。定性采样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为7 377ind/m2,大于定量采样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6 309 ind/m2)。[结论]在定量采样的同时加入定性的采样方法能够更有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和评估。  相似文献   

6.
于2013年5—6月对鸭绿江和图们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流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3种,分属于14目44科,其中以水生昆虫种类最多,功能摄食类群以刮食者占优,共计45种,另外,还包括撕食者4种,收集者18种,捕食者36种;鸭绿江大型底栖动物79种,图们江大型底栖动物61种,2个水域共有种37种(隶属于14目22科);鸭绿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93.72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27.05 g/m2,而图们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7.78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19 g/m2;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析,鸭绿江均高于图们江,且均以水生昆虫最高,其中,鸭绿江扁形动物平均密度最低,图们江甲壳类平均密度最低;鸭绿江和图们江共有重要种为灰纹石蛾Hydropsyche ulmeri和钩虾Gammarus sp.2种;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为鸭绿江高于图们江,K-优势度曲线与多样性分析结果相吻合。研究表明,采用BI生物指数对鸭绿江和图们江水质进行评价,鸭绿江75%断面和图们江50%断面处于清洁以上水平,总体来看,鸭绿江和图们江多数断面水质较清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天津市3座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7月、9月分别对天津市于桥水库、北大港水库、尔王庄水库的14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各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状况,并评价各水库的水质情况。[结果]所有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2种,其中水生昆虫6种,软体动物7种,甲壳类2种,寡毛类7种。于桥水库5月、7月、9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别为11种、8种、10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2.43 ind./m2、50.09 g/m2;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于桥水库为轻-中度污染。北大港水库5月、7月、9月种类分别为5种、5种、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8ind./m2、2.70 g/m2;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北大港水库为重度污染。尔王庄水库5月、7月、9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别为3种、5种、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4 ind./m2、0.20 g/m2;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尔王庄水库为中度污染。[结论]三座水库均受到了富营养化污染,污染程度为:北大港水库尔王庄水库于桥水库。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的差异,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1年10月采用定量采样的彼得逊采泥器和定性采样的D型手网对温榆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并分析该2种采样方法大型底栖动物各自物种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结果]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均采集到28种大型底栖动物,有16种相同物种.定性采样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为7 377ind/m2,大于定量采样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6 309 ind/m2).[结论]在定量采样的同时加入定性的采样方法能够更有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和评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分别于2016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3次采样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门28种,其中春季23种,夏季和秋季均为24种。调查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77、24.55、18.17 g/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1.35。研究表明,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潮区变化,各季节典型种主要有异白樱蛤、红明樱蛤等,分歧种主要有古氏滩栖螺、大竹蛏Solen grandis、薄壳绿螂Glauconome primeana等。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12月在青草沙水库设置11个站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22种底栖动物,隶属于4门14科19属,其中多毛类7种、寡毛类4种、节肢动物3种、软体动物6种、线形动物1种;主要优势种类为圆锯齿吻沙蚕(Dentinephtys glabra)、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和日本旋卷蜾蠃蜚(Corophium volutator)。底栖动物年均丰度为(155.99±92.61)ind/m2,年均生物量为(0.52±0.35)g/m2,丰度和生物量在采样站点、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和Hilsenhoff生物指数(BI)时空差异不显著。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群落相似性聚类和MDS排序分析群落结构得出:青草沙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干扰或干扰较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太泊湖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现阶段太泊湖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时空分布,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对太泊湖底栖动物进行为期1周年的季度调查。7个采样点共记录底栖动物10属11种,现阶段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羽摇蚊幼虫(Chironomus plumosus)、多鳃齿吻沙蚕(Nephtys polybranchi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占83.53%以上。密度和物种数在四季差异较大,密度高值在春季,为1 019.64 ind/m~2;冬季和秋季为437.5ind/m~2和287.5 ind/m~2;夏季为264.29 ind/m~2。生物量最高为夏季和冬季,为87.53 g/m~2和86.32 g/m~2、秋季和春季低,为47.26 g/m~2和35.41 g/m~2。多样性分析显示各指数绝对值低,采样点间采集到底栖动物数和物种数差异大。研究结果表明太泊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单一,生物总数四季差异明显,水质营养化严重。  相似文献   

12.
在长江口北支北八滧河以北贝类放流滩涂湿地的潮下带水域,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滩涂贝类放流前后的变化。贝类放流后在放流区邻近潮下带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其中软体动物15种,节肢动物17种,环节动物4种,脊索动物14种,纽形动物1种,全年优势种有8种。年平均密度为0. 265个/m~2,年平均生物量为0. 06 g/m~2,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 93,年丰富度指数为0. 895,年均匀度指数为0. 39。与放流前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比,贝类的放流影响了放流区邻近海域的底栖动物群落和优势种的组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现状,于2014年5月和8月分两个航次对该海域14个站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同时用Brey(1990年)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以及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B)的比值(P/B)。结果表明: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隶属7门9纲29种,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多毛类、棘皮动物和其他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56.0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湿质量)为52.98 g/m~2,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64,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为0.59,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88,年平均生物量为9.54 g/m~2(去灰分干质量),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6.12 g/(m~2·a)(去灰分干质量),P/B值平均为0.70 a~(-1)。研究表明:本调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与整个渤海湾相近,高于南黄海和东海,低于海坛海峡和胶州湾;P/B值较其他海域偏低,说明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生活史短、代谢快的小型种类所占比例低于其他海区;整个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63 km~2)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约为386 t(去灰分干质量),或是2144 t(鲜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分别于2015年5月、6月和8月对黄河口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产卵场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现状进行3个航次的外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获大型底栖动物49种;其中软体动物19种,多毛类15种,甲壳类11种,棘皮动物和其他类均2种;软体动物和多毛类是构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群落。大型底栖动物主要有32种,其中软体动物14种、多毛类11种、甲壳类5种、棘皮动物和其他类各1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为30~305ind./m~2,均值102.67ind./m~2,6月最高,6月和5月显著高于8月,8月最低;以多毛类最高,其次是软体动物,再次是甲壳类和其他类,棘皮动物最低。生物量为0.12~65.83g/m~2,均值13.93g/m~2;6月最高,显著高于8月和5月,5月最低;以软体动物最高,其次是棘皮动物和甲壳类,多毛类和其他类相对较低。优势度指数为2.57~14.52,均值6.41;丰富度指数为0.77~3.67,均值2.10;多样性指数为1.46~4.05,均值2.79;均匀度指数为0.80~0.98,均值0.89。该海域环境质量以清洁和轻污染为主;5月和6月环境质量优于8月。  相似文献   

15.
于2010-2011年对汤河水库和大伙房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河水库共鉴定底栖动物15种,分属于3门7科,平均密度为224.6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4.69g/m2,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克拉伯水丝蚓L.claparedianus;大伙房水库共鉴定底栖动物19种,分属于3门6科,平均密度为235.77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01.56g/m2,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克拉伯水丝蚓和苏氏尾腮蚓Branchiura sowerbyi;汤河水库底栖动物密度与活性磷、BOD5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大伙房水库栖动物密度与BOD5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汤河水库底层鱼类的渔产潜力估算为11.59kg/(hm2·a),即全库每年可生产20 800 kg;大伙房水库底层鱼类的渔产潜力估算为32.11 kg/ (hn2 ·a),即全库每年可生产171 000 kg.水质生态评价结果表明,两座水库均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湿地生态保护工程的响应,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对西溪湿地在3个不同时期建设的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中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3门8纲15科45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是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最早建设的Ⅰ区的环节动物密度在各季节均低于建设较晚的Ⅱ区和Ⅲ区,而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Ⅰ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密度虽然与Ⅱ区和Ⅲ区没有明显差异,但总生物量、物种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上升.上述结果表明,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早期建设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趋于增加,水生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得以改善.ANOSIM分析显示,西溪湿地不同区域或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为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表明这两个优势物种对西溪湿地底栖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可作为湿地环境评价的指示物种.BIO-ENV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深是影响秋季和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同时底泥总磷含量对解释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海南省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现状,2009年6月对海南省7个主要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Y)、多样性阈值(Dv)等进行种类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56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主。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137.67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07.64个/m2。H′甚高,在1.94~3.41,J′在0.52~0.90,Dv达到1.01~3.07,种类多样性基本处于非常丰富和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查干湖为研究区,通过实地采样与统计方法,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经调查鉴定,查干湖有大型底栖动物3门3纲5目9科18属24种,主要以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为主,平水期和丰水期以双翅目、基眼目和中腹足目为主,平水期分别占15. 79%、42. 11%和36. 84%;丰水期分别占25. 00%、41. 67%和16. 67%。平水期底栖生物平均密度为93. 71 ind/m2,优势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平盘螺(V.cristata)和西伯利亚盘螺(Valvata sibirica);丰水期平均密度为69. 71 ind/m2,优势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白旋螺(Gyraulus albus)和平盘螺(V.cristata)。t检验发现,平水期和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 637)。基于Bray-Curtis相似性计算的聚类分析发现,查干湖底栖动物类型在丰水期和平水期具有不同的空间聚集特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水期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亚硝氮呈显著正相关;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朱四喜  郑盼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70-14473
分析了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潮间带断面定量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共36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8种,环节动物3种,纽虫动物2种,多孔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各1种。3个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30845.0±6766.8)g/m2,总平均密度为(13496±3560)ind./m2。同时,定性采获大型底栖动物共83种,其中软体动物45种,节肢动物17种,脊索动物10种,腔肠动物5种,环节动物4种,棘皮动物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805~2.027、1.793~2.255和0.603~0.638。东极岛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状况正常,说明该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  相似文献   

20.
对陕西沿黄地区大水面池塘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和鱼产力进行调查评价,结果表明:此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大类14种属,轮虫占主导。浮游动物总密度为847.2 ind./L,总生物量为10.300 mg/L。共发现底栖动物3种属,底栖动物密度为203.6 ind./m2,总生物量为11.700 0 g/m2。依据自然鱼产力计算公式,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鲢鱼自然鱼产力为9 500 kg,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鳙鱼自然鱼产力为11 500 kg,以底栖动物为食的鲤鲫鱼自然鱼产力为2 000 kg。大水面池塘单位鱼产力为19.7 t/km2,依据结果评价显示,该池塘自然鱼产力等级为中产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