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粤王丝苗是以优质稻加工应用材料021RP繁6为母本,丰产水稻品种双珍占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一个国标优质水稻新品种,该品种2013年通过湖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湘审稻2013028。粤王丝苗在湖南省作为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20d,米质国优3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低温能力中等。该品种粒型窄长、米饭软滑、适口性好,将作为中高档配方米的原料,深受稻米加工企业的青睐,能在大米市场上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深优957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育成的晚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10027)。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2d,比对照金优207长1.2d。株型适中,叶色浓绿,有效穗293万/hm^2,株高  相似文献   

3.
《种子世界》2011,(4):53-54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25品种名称:湘菲优8118选育单位: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d。  相似文献   

4.
万象优 933 是江西红一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香型优质不育系万象 A 为母本、恢复系 19N338 为父本选育而成的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具有株叶形态好、熟期适中、抗性好、米质优、产量高等特点,2022 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赣审稻 20220032,适宜于江西省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5.
陈桂 《中国种业》2020,(12):98-99
丰惠2668是广西中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广西皓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育出的感温型优质、高产常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米质优、穗大粒多、株形适中、后期熟色好等优点,2019年6月通过广西品种审定(桂审稻2019156 号),适宜在桂南、桂中作早、晚稻,桂北作晚稻或一季稻因地制宜种植。  相似文献   

6.
不同秧龄对双季机插晚稻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机插晚稻移栽秧龄过长的问题,选取温光特性及熟期各不相同的4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秧龄移栽对双季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秧龄的增大,感温性水稻穂、成熟期均明显推迟,而感光型水稻生育期受影响较小;感温性迟熟品种25 天、30 天移栽产量显著下降,而感温性中早熟及感光性迟熟品种至30 天移栽产量才发生显著下降。最佳移栽秧龄为感温性晚稻15 天左右,感光性晚稻20 天左右。感温性品种作双季晚稻种植时应选用中早熟品种,而感光性品种可选用高产的中迟熟品种。  相似文献   

7.
特优898是龙岩市农科所配组而成的基本营养型杂交水稻组合。2000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好、株型集散适中、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耐肥抗倒、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适应性广。适宜在福建省全省作中、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新组合金农3优3号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用金农3A与金恢3号配组选育而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该组合2010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试,2011年续试,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2006).该品种糙米红褐色,具有产量高、米质好、营养高的特点,适合在福建省稻瘟病轻发区种植.2012年根据省种子总站"国家水稻新品种展示与示范项目"工作部署,结合"现代农业产业(优质稻)体系建设项目",上杭县种子管理站引进金农3优3号作烟后晚稻栽培种植,田间表现综合性状好、产量高、糙米红褐色、抗性好,现将试种情况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五优航1573是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和江西汇丰源种业有限公司利用五丰A与自育的恢复系跃恢1573配组育成的优质杂交晚籼稻新组合,2014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赣审稻2014020,适宜在江西稻区作双季晚稻种植。1试种表现1.1株型及生育期该品种株型适中,叶片挺直,田  相似文献   

10.
张建宏 《中国种业》2015,(10):76-76
<正>乘优668是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海南春蕾南繁实业有限发展公司用自选不育系乘乡A与自选恢复系R668配合而成的水稻三系籼型杂交晚稻中熟组合。该组合生育期适中、产量高、综合性状较好,适宜在稻瘟病轻发区作二晚稻种植。2015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赣审稻2015022。1亲本特征特性及选育经过1.1亲本特征特性父本R668株型紧散适中,株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