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利用常规的高空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11日发生在汉中市的一次明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大陆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互对峙,汉中市处于两高之间的低值区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西风槽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这种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以及不稳定层结的上下叠置造成了汉中市剧烈的强对流天气;②对流层低层925hPa附近的逆温层所形成的干暖盖,有利于深厚对流活动的产生,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大小与对流天气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③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强降水属于混合云降水,混合云中的对流单体直接导致了出现在汉中局部地方的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东北冷涡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系统,是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阴雨洪涝、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对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结合常规地面及高空观测等资料对2006年6月7~11日发生的一次东北冷涡过程进行了综合尺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从冷涡位置看,环流中心到达辽宁的冷涡是冷空气深厚的深冷型冷涡,如果有好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配合,会产生明显降水。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以及江西省"天衍"服务平台的资料,对2019年3月20日在江西九江发生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满足强对流的条件。"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和高温高湿(t-td≤4℃),△T850-500≥26℃,触发热力不稳定增长机制。高层引导的干冷侵入与低层的暖湿下垫面形成南北风的强垂直切变,触发动力不稳定增长机制。从T-logP图可看出,越靠近南昌,0℃和-20℃高度层越适宜降雹。垂直风速的突增,表明过程中垂直上升速度非常大,凝结核的碰并作用效率非常高,雹胚来不及下落就已经被上升气流带入高层,这有利于大冰雹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利用ECMWF资料、FY2E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从中尺度天气系统、过程大气物理量等多方面,对2018年8月29~30日珠海市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受南海热带云团和强盛西南季风影响,造成珠海市出现连续的强降雨天气;降水区域上空各层次均存在明显的低涡中心,强降水区域主要位于急流轴的左侧;过程中大气垂直速度较强,不稳定能量充足。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2015年9月30日,酒泉市出现了大幅度降温吹风天气,但全区无明显降水天气,降温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在500 hPa图中,乌拉尔山山地区形成一低涡中心,该低涡比较稳定,很少移动,主要是受到贝加尔湖北边阻塞高压的影;后期受新地岛附近洋面冷空气北下堆积影响,阻高崩溃,影响系统也开始快速东移影响该区,从而导致该区降温降水天气;数值模式对复杂地形下中低层要素场的模拟,对酒泉市寒潮指标有很好指导意义。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分析场等资料,重点分析了此次强降温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成因及影响系统,并对求冬季节强风、低温、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预报着眼点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2017年5月3~6日阿坝州一次自东北向西南降雪天气过程为例,主要利用2.5°×2.5°NCEP再分析资料和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对此次降雪天气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系统性降雪天气过程为乌山低槽东移型,阿坝州自东北向西南的降雪天气过程主要由槽后强冷空气配合高原短波槽东移并伴有高原低涡共同作用造成。过程中600 hPa高原低涡与700 hPa低槽配合较好,同时,较强的垂直速度与充沛的水汽输送,是此次降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覆盖面积广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针对2018年11月26~30日安徽省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大雾天气过程的能见度、温度、湿度、风场以及探空数据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过程应为辐射雾;500 hPa位于槽后西北气流控制,期间有弱槽出现,总体天气晴好;850、925 hPa上为弱的反气旋结构,主要为偏北风;海平面气压场上安徽省处于弱高压或均压场上,北方弱冷空气南下,有利于形成大范围多日的大雾天气;另外,925 hPa上存在明显逆温,逆温层的建立和近地面较合适的风速以及垂直风切变配合有利于大雾的形成;相对湿度对雾的形成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次过程中,夜间晴空辐射降温是产生雾的直接原因,由于逆温层和良好的湿度条件使近地面水汽凝结作用明显。在出现雾的过程中,部分台站温度上升可能与水汽凝结放热有关。从雾的预报角度考虑,需关注夜间低云量变化,是否有逆温层建立并且有较合适的风速。  相似文献   

8.
2013年8月12-14日,黑龙江省自西向东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大,林业等受灾严重。高空低涡、高低空急流以及地面低压是此次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而且水汽、动力等物理量条件均有很好的配合,东海、南海为暴雨天气发生区域输送了大量充足的水汽,地面暖锋持续稳定使得降水长时间维持。灾害发生后,黑龙江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迅速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灾民救助和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动站资料和高空、地面实况以及数值预报资料对2014年7月21日伊春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是高空槽强烈发展和地面气旋加强共同作用的结果,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强辐散区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暴雨区低层处于θse高能舌范围内,低空急流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由渤海湾向暴雨区输送,暴雨区中低层水汽明显辐合;伊春站临近降雨时K指数明显上升;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也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强对流尺度不一的灾害性天气,需要借助仪器设备进行识别、跟踪、预报,保证预报天气的精准。多普勒天气雷达是主要的监测工具之一,在探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方面表现出强大的功能水平,在了解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学特征基础上,详细提出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和预警的技术应用要点,作为天气预测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填图以及物理量等要素,对2012年1月31-2月1日发生在伊春地区的暴雪天气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造成这次暴雪天气主要是河套低压东移北上,在暖锋前后产生的。西南急流为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雪发生在西南急流的左前方。并且,降雪过程中,低层强烈辐合、高层为辐散,负速度等物理量表明上升运动明显,为降雪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再分析格点数据、EC和T639模式预报资料,对2015年11月26日夜间呼和浩特地区一次降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认为这次降雪过程是由低空切边线叠加地面倒槽共同影响而导致的。降雪过程南风维持时间较短,系统尺度较小,而且系统较为浅薄等特征是导致未能成功预报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我们也得出了一些总结和经验:(1)RMAPS模式对于弱天气的把握更有优势。而在形势的把握中,可以多应用EC细网格模式;(2)对于弱降雪天气过程,应把着眼点放在对模式产品的综合分析;再对实况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并与天气概念模型比较,找出关键层,尤其关注关键层物理量的变化(本次过程中850 h Pa风场、湿度的变化),才能得到优于模式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入冬以来,京津冀地区陆续出现重度污染天气,华北中南部、黄淮及陕西北部等地出现轻雾或大雾天气。此次雾霾天气多发频发,持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同时,进入冬季取暖期,北方地区城中村及广大农村大量的劣质煤散烧问题严重,也成为当前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资料、T639数值预报以及FY2E红外云图,对2013年7月22日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为这次暴雨、大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500hPa西风槽和高原切变、700hPa切变线是这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对流云带上不断生消、合并、分裂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给相应地区带来强降水;来自南海的低层水汽输送是这次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850hPa强烈的水汽幅合中心对应大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湖南省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测精度,降低空报和漏报比例,基于湖南省各县2005—2015年森林火灾数据及各县气象站对应的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变异系数方法确定了日最高气温、风速、相对湿度、降雨量等天气因子的分段区域,设定了各区域的得分值,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分段区域对湖南省森林火灾的影响权重,建立了加权森林火险天气指数模型,根据天气指数确定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经2015年森林火灾数据验证模型精度达到了74.2%,表明了该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测模型具有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2014年6月12~17日在长沙市发生的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为例,对长沙市大气污染整体水平、周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变化情况、污染物浓度变化走向及趋势、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风、湿度、气压等气象参数对未来72h城市空气质量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外源输入性污染是导致此次灰霾发生的不可控原因,在当地污染源排放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均压场、静风、逆温、暖湿气流、降水等气象条件的准确判断是开展空气质量预报的关键。15日,长沙市高空为高压环流形势,无明显降水,均压场形势,近地面静风或微风,大气稳定度较高,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清除;16日,受高空槽和地面气旋波影响,偏南风加强,并迎来一段阴雨天气,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有所改善,污染天气有所缓和;17日,西南暖湿气流旺盛,中低层有切变,长沙市区阴天,并有中等阵雨或雷阵雨。降雨发生后,污染物浓度迅速降低,污染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嘉兴市2021年1月13~17日污染过程的成因,基于PM_(2.5)、气象数据及天气形势图分析了嘉兴市一次污染过程。结果发现:此次污染前期嘉兴地面风速较小,天气静稳,扩散条件极为不利,污染以本地累积为主,后期伴随偏北方向外来传输影响,导致PM_(2.5)浓度进一步升高,冷空气过境后污染迅速消散。根据特征雷达图可以发现本地污染积累以综合型为主,传输时二次生成为主。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入冬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PM2.5大大超标,其中以北京及周边地区最为严重。而且,雾霾有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重的趋势。2015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1月18日,我国南京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增温异常,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11月16日至20日ERA5逐小时1000 hPa至300 hPa的散度、位势高度、气温、水平风和垂直速度等再分析资料,根据高低空的天气系统的配置和槽脊移动的过程,结合散度、暖平流等天气学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冷锋过境前的基本环流形势,并主要结合热力学一级能量方程(温度倾向方程)对影响本次增温天气过程的因子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增温中,温度平流和非绝热加热的贡献占主导作用,前者由于西南暖湿气流带来,后者与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有关;而垂直运动不是最显著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分析了襄阳市环境空气中的整体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通过对2019年3月21日出现的沙尘污染过程的在线颗粒物化学成分和来源解析,初步探讨了这次污染过程的主要来源和成因。研究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中扬尘源明显升高,主要是受北方沙尘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