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目前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译者的地位逐渐成为不同翻译理论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的内在讨论,而是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新的、广阔的领域。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译者主体性的思想得到不断地发展与升华,从译者边缘化到译者主体,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再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造成一定的翻译困难,却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为实现文学作品翻译的交际功能,令译入语读者同样能够理解文学原著的文化内涵和原文的形美意美,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文化关联、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去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交际功能的基础上创作出文化翻译意义上的成功译本。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国与国之间,语言和语言之间都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中英之间的文化亦是如此。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礼仪、宗教、教育,以及思维模式上等等。这些差异,是译者在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翻译的不仅是一种语言,还有这种语言当中所包涵的文化。当译者遇到两种文化的相似之处时,翻译过程往往较为顺利;而若遇两种文化的差异之处时,翻译就不那么好进行了。这时就要考验译者的思辨能力了。翻译不单纯是语言的照搬,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解码的过程,需要译者进行分析和再创造。只有这样,翻译出的作品才能广泛的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4.
马修·阿诺德在《评荷马史诗的翻译》中不仅对荷马译者进行了批评,还表达了对古典文学地位的担忧,并提出了有关翻译的见解.学界多从翻译学角度对其翻译批评进行考察,但从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角度来看,阿诺德的翻译批评不仅加快了古典文学回归的步伐,还成为他通往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跳板.他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翻译原则.正确看待这些原则对于理解阿诺德的文化批评理论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句翻译在各类文体翻译中都是最难理解和表达的,科技文需要译者有准确清晰的表达。这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但是如果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和步骤,就会大大降低翻译的难度。本文从科技英语长句翻译的步骤和方法入手,着重分析了长句的翻译方法,将这些翻译方法运用到科技英语长句翻译中,会增强译者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翻译界对译者的角色定位众说不一。针对翻译的不同阶段探讨译者所扮演的相应角色,并分别对译者作为原文读者、思想文化传达者以及译文批评鉴赏者三种不同角色进行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翻译可视为一种言语行为,从此意义上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传递表述性言语行为外,更重要的是传达施为性言语行为,以便在译文中产生相应的成事性言语行为。文中从文学翻译中的人物话语转换以及语篇言外结构传译两个典型的方面出发,通过对翻译成品的分析,概括出有利于传达言外之力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女性的发现是20世纪知识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将处于边缘、从属或潜伏状态的人类的一半,纳入历史架构和思维视野。已经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诸领域,并且程度不同地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西方。由于具体历史文化差异,中国女性译者表现出不同与西方女性译者的翻译特色。本文结合张爱玲的《老人与海》等翻译文本来总结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实践,突出研究女性主义的语言风格和情感流露。  相似文献   

9.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意义对等是译者所要实现的首要目标,而词汇意义是构成文本的主体。文学作品中往往用词巧妙,表意丰富,译者在译文中也要准确地再现原文中的词汇意义。以《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中译本为例,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词汇意义在译文中的再现,旨在肯定该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集中探讨中成药说明书的翻译问题,分析中成药说明书的文体语言特征,梳理当今中成药说明书翻译中的问题,重点分析中成药药品名和中成药说明书内中医术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的困难。旨在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译者在翻译中积极的进行多维度的适应和选择,进行创造性的翻译和阐释性改译,从而让中成药说明书的翻译适应世界消费者的需要,从而推动中成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翻译生态环境制约和影响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策略及各种方法技巧的选择,同时也是译者进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的前提和依据。作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以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英译作为案例,对该小说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探析。研究表明,《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原作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以及译入语的文化传统、接受环境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哈姆雷特》为例,拟从译文的通达,译文的音韵美、和再现原作神韵三个层面对莎剧译者的"创造性叛逆"逐个展开探析,借以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准确析出原作的深层含义,进而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标准一直都是译者追求的完美标准,而大家往往认为翻译的标准就是通顺即可,这对我们熟悉的全译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其他的翻译形式下,就不一定说得通了。尤其是现在中国的发展迅速,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需要的原文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就需要我们以更加贴近使用的方法翻译。  相似文献   

14.
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语言严肃,具有政治性、准确性,旨在宣传国家政策方针。与法律法规文件的翻译相似,在政论文翻译中译者通常被认为是隐性的,其主体性发挥受到政论文本身特点的限制。本文运用目的论,结合丰富的汉英翻译语料分析指出词汇、句法、篇章、修辞等层面的翻译策略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从而肯定译者主体性对政论文翻译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影视字幕翻译是近年来新兴的翻译领域,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一定难度。影视字幕具有瞬间性,无注性。字幕的翻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它包含了对于文化和语境等各种因素的分析考虑。要让字幕翻译的通俗易懂,译者必须把观众放在第一位,让观众获得与原语观众同样的观影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译界对翻译主体的关注日渐增加,译者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谭载喜对译者主、次身份的划分为理论依据,在对蔡骏译写小说《沉没之鱼》中相关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主、次身份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重叠交替、此消彼长,协调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自弗斯提出"搭配"这一概念以来,搭配问题历来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英汉互译中,搭配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翻译质量的优劣,搭配反映出译者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反映出译者的跨语言、跨文化的能力。因此,只要从事翻译实践或者翻译研究,就不能不关注搭配问题。词汇搭配错误是一种常见而译者自身很难察觉的错误。本文就英汉互译过程中词汇搭配的问题加以对比分析,并提出一点消除词汇搭配错误的拙见,以帮助译者或者英语学习者正确处理翻译中的词汇搭配问题,应用地道的英语词汇搭配,提高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译者风格的研究大都基于个人的主观印象和直觉判断,集中讨论译作的风格在何种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风格等。这种主观、印象式和规约性的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如:只重视译文与原文的风格对应,而忽视文学翻译中译者特定的风格。随着描写翻译学的发展,译者风格研究开始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分析,来考察译者传承原作风格之外所表现出的风格,这可以有效弥补主观判断的不足。文中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研究对象,利用包含两个译本全文的可比语料库,基于大量语料的客观分析,试图详细分析译者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最后,试图从译者的母语文化和翻译规范的角度来解释二者表现出的迥异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依据,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应如何实现金融公示语文本的语言转换。语言维方面,译者翻译词须适应金融文本语言的特点,整体适应金融文体特征;文化维方面,译者应该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两大方面进行适应性选择;交际维方面,译者应关注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两大交际功能方面的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渗透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以及精神和智慧的文化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的译本有十余种,其中杨氏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最为有名,影响也最为深远。通过对两个译本第三回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旨在深入理解译者翻译策略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