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各地,市,县等地松林,40余个点的调查;发现部分松林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松树枯萎死亡,严重的已造成较大面积枯萎和死亡。经病原鉴定:本省目前尚未发生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引起的松枯萎病,但其传播媒介松揭天牛(Monochamusalternalus)却广泛分布于江西各地。现松树枯死的主要因素是多变的气象因子和土壤条件造成松树生长势衰退直至死亡。而江西省松树则是由于拟松材线虫,镰刀菌等兼性寄生生物的侵入,引起松树长势衰弱,加速其死亡。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赤松和黑松的大量死亡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于1968年开始对松树死亡之原因进行研究,结果在死树的木质部中发现了大量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 Bubrar)Nickle。该线虫接种松树证明它有强烈的致病性,另些试验也证实该线虫是引起松树枯萎死亡的病原,详细调查与死树有关的大量昆虫,确定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  相似文献   

3.
对黎母山林场普查中死亡46株松树取样鉴定松材线虫,明确该林场松树的死亡原因。得出相应结论,指导林场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松材线虫萎蔫病的发生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松材线虫萎蔫病是日本森林的特大病害。它的发生特点是病原线虫由昆虫传播,不是土壤传染而是地上部受侵,使木质部分被害,最后导致全株性枯萎死亡。1934年 Steiner 和 Buhrer 首次报道美国长叶松 Pinus palustris 原木内的松材线虫,定名为 Aphelenchoides xylophilus。以后改为现名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 Buhrer,1934)Nickle,1970。当时不了解松树萎蔫病和松材线虫之间的联系,直到1971年在日本通过接种才证实它是松树  相似文献   

5.
松材线虫病在运动珠可能性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士明 《植物检疫》2000,14(5):289-291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etBahrer)Nickle又称松树萎蔫病 ,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害。该病的毁灭性在于 :寄主种类多 ,适生范围广 ,致病能力强 ,死亡速度快 ,传播蔓延迅速 ,治理难度大 ,称为松树的“癌症”。自 1982年首次在南京中山陵地区的松树上发现后 ,已先后在江苏、安徽、广东、浙江、山东及台湾、香港等省 (区 )发生 ,导至大量松树枯死 ,对我国松林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 ,不仅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也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本文就松材线虫病在云南…  相似文献   

6.
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 Buhrer)Nickle,在美国是普遍发生的。但在加拿大仅在马尼托巴的贝策尔州报道过。1984年7月和11月到1985年2月间,在安大略南部地区的四个地方,收集了最近才死亡的松树木材标本,并对松材线虫存在作了检查,采集到的标本中有一颗松树死于雷电击,而其他松树死亡原因还未确定。在多伦多附近的约克地带森林和布罗克维尔附近的利默里克森林中的多脂松 Pinus resinosa Ait 及佩里港附近的一个私人造林园中的多脂松上,发现了松材线虫。在锡姆科附近的 Turkey Point 州  相似文献   

7.
曾翔  王耀良 《植物检疫》1999,13(3):22-23
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Buhrer,1934)Nickle,1971引起的松材线虫萎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使松树针叶呈红褐色迅速枯萎,被称为“无烟森林火灾”,自1988年由香港传入深圳以来...  相似文献   

8.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染松树引起的毁灭性松树病害,同时也是国际森林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其传播蔓延迅速,防治难度大,对松树林造成严重为害,被称为松树的"癌症".重庆市巴南区森林覆盖率为41.7%,是重庆市松材线虫病主要疫区.长期以来,实现对松材线虫病的有效防控一直是巴南区松林资源安全和国土生态安全工作的重点,本文从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体系、存在问题和建议3个方面对巴南区近几年来防控松材线虫病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感染松材线虫病松树滑刃目线虫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感染松材线虫病松树体内滑刃目线虫的种群组成,包括种类记述和数量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在300份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0种滑刃目线虫,隶属于3科、4属,其中有2个国内新记录种;它们是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霍夫曼尼伞滑刃线虫、薄荷滑刃线虫、大核滑刃线虫、小麦长尾线虫(国内新记录种)、爱尔密那长尾线虫(国内新记录种)、李氏长尾线虫、吴氏长尾线虫和外滑刃科线虫一种;描述并且图示比较它们的形态特征。种群数量组成分析表明:松材线虫在感病松树体内占据绝对的优势,削弱了松树线虫群落组成的多样性,即线虫群落结构趋向单一化。研究还表明,利用长尾属线虫的捕食习性来控制中国松材线虫病的流行与危害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r(Stciner & Buhrer,1934)Nicklc(1970),能够引起松树枯萎病,是一个重要的林木检疫性线虫。松树一旦感染此线虫,无论树龄大小,树势强弱,几个月内就会枯死,因而已引起许多国家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在我国,近几年来,就松材线虫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过去3年的调查表明,在江苏南京镇江松材线虫病区内雪松(Cedrus deodara)自然枯死相对很少,在采得的22株枯死雪松松材中,从未查见松材线虫。在1987—1989年用松材线虫分离物1号、3号或4号(分别分离自江苏和深圳罹病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马尾松P.masso-niana病材中),分5次接种60株4或7—8年生雪松苗或20多年及30多年生雪松树,仅2株4年生接种苗发病死亡,从死苗中分离到的松材线虫数量远低于接进的虫量。可见雪松苗期至成材期在江苏病区都能高度抵抗松材线虫。黄山上4年生黄山松(P.taiwanensis)苗在南京人工接种条件下,对松材线虫分离物1号及3号都高度感染,20株接种苗全部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2.
 过去3年的调查表明,在江苏南京镇江松材线虫病区内雪松(Cedrus deodara)自然枯死相对很少,在采得的22株枯死雪松松材中,从未查见松材线虫。在1987-1989年用松材线虫分离物1号、3号或4号(分别分离自江苏和深圳罹病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马尾松P.masso-niana病材中),分5次接种60株4或7-8年生雪松苗或20多年及30多年生雪松树,仅2株4年生接种苗发病死亡,从死苗中分离到的松材线虫数量远低于接进的虫量。可见雪松苗期至成材期在江苏病区都能高度抵抗松材线虫。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从松材线虫病疫木的不同高度进行取样和分离,通过传统病原形态学方法进行检测和计数的技术,探讨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数量分布情况,从而提高松材线虫的检出率和缩短检疫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新型的高效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防治药剂,采用浸渍法室内测定了氯氟氰虫酰胺、阿维菌素、甲维盐、灭多威、特丁硫磷、甲基异柳磷和吡虫啉7种药剂对松材线虫的毒杀作用和对其繁殖能力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氯氟氰虫酰胺在马尾松体内的输导分布,并在林间开展树干注射氯氟氰虫酰胺抗松材线虫病试验。结果表明,7种药剂中氯氟氰虫酰胺对松材线虫的毒力最强,LC_(50)为0.019 mg/L,阿维菌素和甲维盐次之,LC_(50)分别为0.0213 mg/L和0.0214 mg/L。氯氟氰虫酰胺树干注射3个月内能迅速从马尾松基部传导至树梢顶部,树干边材东、南面的药剂含量显著高于西、北面,且树干不同高度的氯氟氰虫酰胺含量均高于其LC50;氯氟氰虫酰胺制剂在林间注干后,对人工接种病原松材线虫松树的防治效果为73.33%,自然感染松材线虫病松树的死亡率降至2.00%,而对照试验中人工接种松材线虫松树和自然感染松材线虫病松树的死亡率分别为93.33%和19.67%。表明氯氟氰虫酰胺制剂能有效预防松树个体的松材线虫病发生与为害,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2002年从贵阳市南明区采集到濒临死亡的马尾松标样,用改进的浅盘分离法对其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萎蔫死亡松树分离出的线虫形态特征与Mamiya报道的拟松材线虫形态特征相符。用伞滑刃线虫ITS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通用引物VRF1(5'CGTAACAAGGTAGCTGTAG 3')和VRF2(5'TC-CTCCGCTAAATGATATG 3')对其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对其PCR产物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此ITS序列与南京松材线虫的同源性为77.6%,与基因库已报道拟松材线虫序列U93554的同源性为93.5%,而与云南拟松材线虫江川种群、峨山种群和西畴种群的同源性为97.9%。通过以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将贵阳市南明区采集到的马尾松萎蔫病树线虫分离物鉴定为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相似文献   

16.
松材线虫传播特点及检疫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岸检疫松材线虫必须先弄清楚传播过程和病木、媒介昆虫、线虫三者之间的关系。松材线虫从甲地传播到乙地为害有远距离传播和近距离扩散两个过程。 松材线虫飘洋过海作远距离传播必须有三个因子(木材、昆虫、线虫)的组合体同时从甲地传播到乙地,才对乙地的松树构成威胁,其中只有两个  相似文献   

17.
口岸截获的日本松材线虫和中国南京松材线虫研究(摘要)焦国尧沈培垠徐培方安榆林李红梅付鹏(南京动植物检疫局210009)(南京农业大学210094)数十年来,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引起的松树萎蔫病在日本普遍发...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松材线虫病与松材蓝变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松材线虫引起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病树死亡后期,必然有蓝变(Blue-stain)现象。松材蓝变程度与松树树干部位相关性不大。但是,对于同一棵树,若蓝变程度高,则每一部位的蓝变程度都比较高;若蓝变程度低,则每部位的蓝变程度可能都比较低。蓝变程度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含量也没有正相关关系。在松材线虫病木的检疫过程中,松木蓝变仅可以作为松材线虫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根据松树针叶变色程度及流脂状况,野外分别选取不同感病阶段的黑松、马尾松为对象,以研究松材线虫自然侵染黑松和马尾松后,两种松树的光合作用及其相关生理生化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黑松、马尾松在感病初期,针叶净光合速率(Pn)大于健康阶段数值,随后逐渐下降,感病重期为负值,即松材线虫的侵入破坏了黑松、马尾松的光合作用。由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可看出,光合作用的下降是由于光合系统Ⅱ反应中心实际进行光化学反应的效率(ФPSⅡ)下降引起的,而ФPSⅡ的下降是由于PSⅡ反应中心捕获光能效率Fv'/Fm'下降和开放的PSⅡ中心数目qP下降共同导致。两种松树在感病进程中,针叶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感病初期含量上升,这也是引起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因素之一。此外,针叶含水量变化也一直呈下降趋势,是引起松树萎蔫,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表明,随着松材线虫侵染的加重,植株体内与抗性相关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也会发生变化。黑松和马尾松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感病进程逐渐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略有上升,但不显著,说明松材线虫的侵入破坏了黑松、马尾松的抗氧化酶系统,导致松树自我保护作用减弱,同时由于两种松树热耗散能力(NPQ)的下降,产生的多余电子进一步破坏了抗氧化酶系统,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研究表明,松材线虫的侵染,对寄主光合作用产生了破坏,同时寄主也作出相应防御反应,但随着松材线虫的大量繁殖,寄主自身保护作用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20.
Tamura  H 葛泉卿 《植物检疫》1992,6(2):142-143
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Nickle 在日本造成黑松 Pinus thunbergii Parl.和赤松 P.densiflora Sieb.et Zucc.的严重死亡。接种试验表明:黑松和赤松对松材线虫侵染是敏感的;而松属的其他一些种如美国五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