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桐育苗与农、菜间作是群众的创造。早在六十年代我县的九女、伯乐等乡已有此做法。1984年我们作了新的尝试。在泡桐苗圃地内间作小麦、春绿豆、大葱、大蒜等皆获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1985年春我们按照常规田间试验设计,继续进行了试验,并实行一年两作,也获得了显著成效。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探索林粮之间相互关系,我所曾进行一些试验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一、试验内容 (一)不同泡桐株行距中,间作单一农作物试验。 1.泡桐单位面积生产率。 2.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二)同一泡桐株行距中,间作单一农作物试验。 1.泡桐单位面积生产率。 2.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三)同一泡桐株行距中,间作多种农作物试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与泡桐间作,是河南省东部人民在长期的实线中找到的一种与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好办法。涿县从1977年春开始,大量引进泡桐,一年育苗实践证明,涿县适合泡桐生长,为华北部分地区推广农桐间作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正> 泡桐是我国栽培历史较久的用材树种之一。由于泡桐对立地条件的要求高(特别是水、肥、土),以往多用于平原地区四旁栽植和农桐间作。为探讨泡桐在我县丘陵山地条件下造林的可行性,适宜的品种及其具体技术措施,我们于1981年春选用了宜昌、兰考、毛×白、白花、楸叶、毛×川、大堡、日本和毛泡桐等9个泡桐品种在我县宋山进行山地造林试验,已取得明显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泡桐组,对农桐间作经营技术进行了系统地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农桐间作初植密度以5×20m 为宜,间作后6—7年,泡桐已经成材,对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应及时进行隔行间伐,使  相似文献   

6.
泡桐属于玄参科泡桐属,是我国最速生的优质用材落叶阔叶树种之一。它具有生长快、分布广、适应性强、材质好、用途广的优点。 在河南一带,农桐间作6年生兰考桐;胸径48公分,年生长量为8公分,河南省睢县梁庄11年生兰考桐胸径66,材积2.04立方米,在山东一带农桐间作8年生泡桐树高13.7米,胸径46公分,材积近半立方米,在我国南方4年生白花泡桐胸径35公分,年平均生长量为8.8公分。泡桐适合农桐间作,大力发展泡桐是迅速解决农村四料(木料、肥料、饲料、燃料)来源的捷径。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对泡桐叶、花、花蕾进行了分析,(见表1)。泡桐的叶、  相似文献   

7.
泡桐烟叶间作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多点调查和试验研究证明 ,泡桐与农作物间作能明显地改善农田小气候 ,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在每亩平均 4株左右泡桐与烟叶间作情况下 ,较非间作的增值 9.7% ,不仅经济收入提高 ,而且解决木材供需矛盾 ,值得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8.
泡桐具假二叉分枝的特性,造林时苗干高度即为成材主干的高度,这就大大影响了材积的生长.因此,人们为了培育泡桐高干良材多用第一年育苗、第二年造林、第三年平茬的方法来进行,但需要的时间较长.为了缩短这段时间,我们采用了栽后即平茬的方法培育泡桐树干,现已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一、试验内容和方法1.1984年冬从如皋县蚕种场引进良种泡桐450株,在灌南硕湖乡红星4组营造泡桐对比试验林30亩.苗木高低不一(2—3米),部分苗干弯曲细弱.于3月上旬齐地平茬.2.1984年春,在灌南硕湖乡硕湖6组营  相似文献   

9.
我省西部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尤其五、六月间常有干热风危害,给夏收作物后期的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造成减产。省委领导同志曾指示科研单位研究解决。我们根据省委的指示和群众利用桐粮间作不仅能够增产木材,而且能减轻干热风危害的经验,于1972年和群众一起开展了桐粮间作的科学试验研究,探讨桐粮间作中桐树与农作物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研究泡桐的栽培技术、生长规律和营林措施等。研究方法采用了调查研究与定位试验相结合。基点设在鄄城县什集公社杨庄生产队,副点设在曹县城关公社河套园大队。试验地和对照地选用的作物品种、播种期、用种量以及施肥管理等主要措施基本相同。另外还进行了高杆泡桐与矮杆泡桐、桐树疏叶与不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济阳栽植桐粮间作林14000公倾,泡桐丰产林140公倾,共计栽植泡桐63万株。据1986年调查,泡桐丛枝病发病株率为30.7%,严重地片高达80%以上,幼树罹病枯死为13.1%;感病指数为20.6。自1986—1988年,推广应用“春环剥,秋修枝”治疗泡桐丛枝病,并辅以检疫,培育无病苗,集约经营等措施。全县泡桐发病株率已降到2.6%;感病指数下降到1.6;治愈率达91.5%,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间作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新造泡桐林生长的影响,以湖南省湘阴县新造泡桐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间作及对照4个处理,分析间作类型对泡桐林生长及其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均能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p0.05),其中间作白术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钙、镁、铁、锰、铜和锌等养分的含量最为显著(p0.05),分别降低了32.76%、7%、6.91%、12.97%、23.93%、31.72%、16.74%、34.65%、19.37%、19.03%、31.68%和56.82%。间作对20~4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新造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p0.05)均为显著降低,其中间作白术的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减少最为显著,分别减少了29.25%和24.32%。泡桐林的生长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锰、铜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泡桐生长受有效磷和锰含量的影响更大。综上所述,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等浅根作物间作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且显著影响了新造泡桐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间作白术降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最为显著。间作类型对20 cm以下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新造泡桐林不进行间作,当泡桐林吸收根系生长到土层20 cm以下时才开始开展间作工作。  相似文献   

12.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的严重病害,其病原为类菌质体(MLO)。近几年,国内有人测定分析,发现泡桐丛枝病的感病指数与土壤磷钾比有关。据我们试验,也发现幼龄期泡桐追施磷肥,很少发病。从1982年开始,我们对农桐间作和“四旁”的泡桐追施鸡粪,泡桐丛枝病的治愈率达90%。为了调整土壤的磷钾比,防治泡桐丛枝病,自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芝灵乡东卜头村兰考泡桐林内追施钙镁磷肥、鸡粪进  相似文献   

13.
从1973年开始,先后在郑州、禹县、鄢陵、临颖、鲁山等地进行了泡桐开花习性的观察、人工杂交和杂种苗的培育工作,初步显示出泡桐的杂种优势现象。供验泡桐属树种包括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楸叶泡桐(P. Catalpifolia)、毛泡桐(P. tomenrosa)、光泡桐(P. tomentosa var. tsinlingensis)以及兰考泡桐的白花变种等。1974—1976年春,我们分别到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  相似文献   

14.
泡桐是原产我国的速生树种之一。它的优良特性早已引起国家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喜爱。解放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泡桐发展非常迅速。如进行这项试验的龙阳大队已栽植泡桐92,000株,人均40株,农桐间作1380亩。但是,随着泡桐生产不断发展,这几年各地大量从河南调入兰考泡桐种根,以及长期无性繁殖和留根育苗,造成泡桐丛枝病逐年严重,轻者影响泡桐生长发育,重者造成全株死亡。经调查,大树染病率53%,一年生苗木染病率9%,严重影响了泡桐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单位,广大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泡桐“目伤”接干及接干后修枝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是进行四旁植树,营造小片丰产林、桐粮间作和建立农田林网的理想树种。但在沛县部分定植的泡桐中,因苗木高度较低,“假二杈分枝”特性明显,使主干不能直立向上生长,造成主干低矮弯曲,达不到培育高干、良材的目的。为此,我们于1983—1986年进行了泡桐“目伤”接干和接干后不同修枝方法的试验,现已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 泡桐是我区速生用材、农林间作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在林业生产中占有优势地位。近几年来,泡桐发展很快,1983年全区泡桐育苗面积达4万余亩。我区不少地方人多、地少,苗、粮用地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当前农村大秋地少,林木育苗地更显得不足。为了提高苗木出圃率和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值,探索苗粮双丰收的途径,1983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泡桐组、省林技站、地区科委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们与有关单位协作,在立地条件不同的商丘、柘城、睢县、民权等地设点,进行了麦茬地移栽泡桐育苗试验,大部分试验成功,当年出圃造林。现将商丘县平台点的试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农桐间作概况农桐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实行科学种田的一项创举.它不仅可改造自然,并能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目前我国农桐间作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以农为主间作型 适宜在风沙危害较轻、地下水位在2.5米以下的农田,栽植少量泡桐.株距5—6米,行距30—50米,每亩约2—4株.轮伐期较早,一般8—10年就可砍伐利用.其经营目的是为农村提供中径材,同时给农作物生产创造稳产、高产的有利条件.(二)以桐为主间作型 适宜在沿河两岸的沙荒地及人少地多的地区营造泡桐人工丰产林.一般株行距以5×5米、每亩26株为宜.泡桐栽植后5年,即可间伐檩材,伐后保持每亩13株,仍可间作农作物.其经营目的是建立商品材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8.
大袋蛾(Cryptothelea voriegata Snellen)在菏泽地区危害泡桐逐年严重,1984年仅农桐间作受灾面积即达100多万亩。加上数万亩丰产林和四旁所植泡桐计有600多万株。泡桐受害而影响材积生长损失价值可达3600万元。为了迅速控制该虫蔓延危害,急需探索简便易行的防治办法。我们于1983—1984年采用几种内吸剂做了干基打孔注药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又名大蓑蛾,俗称布袋虫。属鳞翅目蓑蛾科。该虫近年来在我县大量发生,为害泡桐和多种树木,泡桐被害后生长受到抑制,个别植株甚至濒临枯死,对我县泡桐生产的发展影响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4年,我们在双泉公社南龙大队林场的泡桐片林中进行了大袋蛾防治试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导如下:一、林地立地条件和大袋蛾为害情况南龙大队林场泡桐林地地形平坦,土层较厚,土质垆土,肥力中等,地下水位较高(3米以上)。林地面积217亩,其中5年生泡桐纯林97亩,桐、杨混交林80亩,3年生桐粮间作40亩,泡桐株行距为3×3米,已经郁闭。共有泡桐树1万株,株高平均10米。  相似文献   

20.
泡桐为江苏徐淮地区农桐间作的主要造林树种,惟该树种具有假二叉分枝的习性,大苗造林又有缓苗期,不能连续接干,这就给培育高干良村带来一定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泡桐容器苗造林对泡桐接干、干形和材积的影响,为泡桐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地处黄泛平原的沛县鸳楼乡任董庄村.该村土地系废黄河故道支流大沙河的冲积物.土壤为黄潮土,沙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在2.5米以下,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0.67%,全磷含量0.06%,保水保肥力差,pH值8.2~8.5.本区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雨量较少,年降雨量约800~900毫米,且70%集中在7、8、9三个月.农作物常受风沙和干热风的危害,农田用水要靠地下水灌溉,水质较差,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根据农业区划,该区为农桐间作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