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适时早播水稻,免耕移栽、抛栽水稻,加强水稻田间管理,齐泥收稻、开沟排水,带芽播种洋芋,施足底肥、覆盖稻草,稀播匀播榨菜,榨菜苗床管理,适时移栽榨菜,榨菜本田管理,收获洋芋、洋芋秸秆还田,收获榨菜、榨菜叶还田"等各方面介绍了"中稻—稻草洋芋/榨菜"种植模式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结果证明,该技术费省效宏,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2013年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组织实施了"中稻-再生稻增产模式攻关"项目振兴再生稻种植,永川区以该项目为基础将"中稻-再生稻"种植与稻田养泥鳅结合创新推出了"中稻-再生稻-泥鳅"综合种养模式。叙述了生产示范过程,并对示范结果进行成本分析、效益分析。该综合种养模式667 m2产值达5673元,是中稻产值的2.8倍、"中稻-再生稻"产值的1.9倍;收益达2245元,是中稻种植收益的5.5倍、"中稻-再生稻"收益的2.8倍,增收效果非常显著。从"稻田选择和整理,泥鳅养殖稻田有害生物的防治,泥鳅饲养管理,中稻-再生稻栽培"几个方面简介综合种养模式技术要点。通过讨论认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应放在集成完善配套技术,并充分发掘利用"中稻-再生稻-泥鳅"模式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稻草覆盖种植洋芋,不但种植方法简单易行、生产周期短、见效快,而且种植出来的洋芋,品质特好、产量又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稻草覆盖种植洋芋,可分为春季和秋季两季种植,在每年的1月种植、4月份收获的为春季洋芋;在每年的  相似文献   

4.
秋洋芋是晚秋生产的重点作物,是在水稻、玉米收获后,充分利用小麦、油菜播栽前的空闲时段,开发种植的一季秋洋芋。秋洋芋种植不仅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而且可有效解决城乡居民蔬菜秋淡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总结分析南川秋洋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多年来的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秋洋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应用对策与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旱轮作是当前南方地区解决作物重茬(连作)易于传播病虫害的可行性举措,在杂交中稻收获后的空闲地增种一季秋莴笋、冬大蒜(葱)、春洋芋,再种杂交中稻.  相似文献   

7.
巫溪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湿适宜,是马铃薯生产的最适宜区域。"巫溪洋芋"种植历史悠久,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生产方式形成特定品质、声誉。为了提升"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水平,在总结现状与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与运行模式,以及"遴选品种、调控土壤、创新栽培方式、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收贮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渝北区通过对鲜食糯玉米5种栽培模式("春糯玉米—夏糯玉米—秋糯玉米—莴笋"、"番茄—秋糯玉米—莴笋"、"豇豆—秋糯玉米—莴笋"、"中稻—秋糯玉米—莴笋"、"春糯玉米—秋豇豆—莴笋")的试验、示范,总结出鲜食糯玉米5种栽培模式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渝北区通过对鲜食糯玉米5种栽培模式("春糯玉米—夏糯玉米—秋糯玉米—莴笋"、"番茄—秋糯玉米—莴笋"、"豇豆—秋糯玉米—莴笋"、"中稻—秋糯玉米—莴笋"、"春糯玉米—秋豇豆—莴笋")的试验、示范,总结出鲜食糯玉米5种栽培模式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推行旱地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促进耕地生产轻简化操作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生产高产高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于2016年在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实施33.33 hm2"双季高粱"生产模式示范。示范模式取得667 m2年产值3 269.3元,年纯收入1 921.8元,产投比2.43,比较优势明显。从"机械整地和施底肥,适时播种,及时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适时收割"几个方面简介高粱栽培技术;从"适时施用促芽肥,收割头季并保留适当桩高,施用发苗肥和追肥,中耕除草和定苗,防治再生季病虫害,适时收获再生高粱"几个方面简介再生高粱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农业信息探索》2008,(9):41-41
花生新品种闽花6号的良种繁育及良种丰产栽培示范与推广通过了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市农业局等单位分别组织的测产验收,干果单产达492.53kg/667m^2,创造了福建省花生大面积示范与推广的单产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2.
重庆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是重庆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稻米是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74.6万hm2,其中主要为中稻,早稻和晚稻仅660hm2左右。2005年,全市水稻总产量526万t,平均667m2产464.87kg,接近全国平均  相似文献   

13.
宁波航天育种示范基地位于宁波都市农业园区内 ,成立于 2 0 0 2年 5月。近几年来 ,该基地充分利用我国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的有利时机 ,积极进行了航天育种示范基地的建设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0 0 3年园区总产值 382 0万元 ,其中种子、种苗收入 82 8 4万元。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月6—11日,我院玉米所“绿色糯玉米早熟生产关健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组多次深入巴南区鱼洞镇大中村1.33hm^2示范片的田间地头,详细调查糯玉米收获情况。据种植户介绍,该项示范技术早熟生产效益明显,特别是示范品种优势突出,与目前生产种虽产量相当,但糯性好、皮薄鲜嫩、无秃尖等:品质远优于生产种;示范片推广品种渝彩甜糯一号最早在5月28日采收,集中采收在6月2—10日,露地栽培采收期比京科糯2000早7~10天,地膜覆盖栽培采收期更早;净作鲜穗单产11583.0~14314.5kg/hm^2。  相似文献   

15.
早稻、晚稻和中稻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阐明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及其差异,为水稻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2000—2016年各年份及田间试验、籼稻、目标产量最佳施肥处理等关键词,搜集了中国知网、维普科技期刊网等数据库中发表的论文和结果。分析了早稻、晚稻和中稻的产量、氮素积累量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基于分析结果,于2016和2017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大金镇布置田间试验,测定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干物质量及氮含量,计算氮积累量,采用Logistic方程y = K/ (1 + ae–bt) 拟合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过程,分析早稻、晚稻和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结果】  符合筛选标准的早稻、晚稻、中稻产量样本数分别为92、116、132个,氮素积累量样本数分别为55、56、55个,百千克籽粒吸氮量样本数分别为50、48、54个。试验省份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广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早稻、晚稻和中稻平均产量分别为7.40、7.84、8.67 t/hm2;平均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40.8、148.9、157.7 kg/hm2;平均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分别为2.00、1.92、1.79 kg。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晚稻和中稻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分别在移栽后28~54、24~54、30~63天,均在拔节期—灌浆期;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分别为26、30、32天左右,表现为中稻 > 晚稻 > 早稻。早稻、晚稻和中稻氮素积累也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早稻、晚稻、中稻氮素快速积累期分别在移栽后17~41、14~46、11~43天;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分别为24、33、32天,中稻和晚稻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比早稻长。早稻、晚稻、中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为50.5~54.4、54.6~57.9、62.7~64.8 kg/kg,中稻显著高于早稻和晚稻;稻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1.4~47.8、56.1~58.8、61.8~62.1 kg/kg,表现为中稻显著高于早稻。  【结论】  早稻、晚稻、中稻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均呈“S”型曲线增长,但其特征值不同,中稻和晚稻的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和氮素快速积累持续时间比早稻长,有助于吸收较多的养分,积累较多的干物质。3种水稻的产量水平和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中稻>晚稻>早稻,因此在施肥决策时应考虑早稻、晚稻、中稻的生长情况和养分需求特点,中稻氮肥投入要比早稻和晚稻略高。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发挥两系超级杂交中稻的增产增效作用,按照江西省现代农业水稻新品种展示项目工作安排,2014年,江西省上犹县进行了10个两系超级杂交中稻新品种小区比较试验和大田展示。试验结果表明:两优038和Y两优3399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优良,可以作为上犹县中稻主导品种。Y两优2号、Y两优202、Y两优5813和Y两优5867等4个品种可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广西兆和种业公司生产的广8优165具有株型挺拔、叶色浓绿、剑叶挺直、分蘖能力强、中穗粒多、结实率高丰产性好、米质优和高抗稻瘟病的特点,在山区单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0 d左右。2017年,在凌云县玉洪乡玉堡村对该品种示范面积10 hm~2。示范结果表明,广8优165每667 m~2平均产量为685.7 kg,比对照中浙优8号每667 m~2增产57.3 kg,增产9.1%。  相似文献   

18.
“九杂1号”绿白苦瓜,是重庆市九龙坡区草莓蔬菜研究所和九龙坡区农业局于2002年成功选育的杂交一代苦瓜新品种。2003年试种,2004—2005年进行多点小区试验和生产示范,表现出早熟、丰产、优质、广适、多抗等优点,深受广大菜农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优化施肥条件下长江流域中稻施用氮、磷和钾肥的产量反应、增产效应和利用率特征,为该区域的肥料调控、解决施肥不合理等问题,及促进水稻的肥料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于2000—2017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水稻田间试验及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字段或字段组合(水稻、水稻+产...  相似文献   

20.
一丰8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培育的高产杂交籼稻新品种.该品种200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农业部确定为2006年21个水稻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之一,适宜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作一季中稻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