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猪养殖规模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1991~2012年我国生猪散养和规模养殖的有关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后发现,生猪养殖的风险在不断加大,散户养殖的成本高于规模养殖,差距在不断扩大;散户养殖的收益低于规模养殖;虽然规模养殖的物质与服务成本高于散户养殖,但人工成本远低于散户养殖;规模养殖的单位用工量和平均饲养周期低于散户养殖。基于上述比较分析的结论,得出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Lotka-Volterra模型也称猎食模型,是Logistic模型的延伸。笔者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以2002—2016年中国生猪年出栏量为样本数据,将生猪养殖户分为散户养殖和规模养殖两大类进行实证分析,以研究生猪市场结构演进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具有稳定点,该稳定点显示我国生猪市场均衡状态为散户养殖与规模养殖并存,其年出栏量均衡值分别为21 494.184 1万头和50 773.460 9万头。我国下一阶段发展生猪养殖规模化应当有序提高生猪养殖规模程度、加强散户养殖模式政府管理并严格制定生猪市场准入准出门槛。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农村散养还是占主要方式的。农村散户生猪养殖是以个人生产单位来开展的,这种养殖方式成本投资较少,而且养殖场地简单,养殖数量少,大多数都是以副业的形式来进行的。农村散户生猪养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经济效益,是当前受广大农户最为喜爱的一种生猪养殖方式。对此,本文详细对农村散户生猪养殖进行分析,并且为了更加积极地发展生猪养殖,保护生态环境,也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希望本文能够给相关农村散养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殖行业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大量的散户也参与到了生猪养殖行业当中,但是由于大量的散户养殖经验不足,对生猪疫病的防治以及预防工作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生猪死亡的情况,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正农村散户生猪养殖相对于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而言,在农区附属于农业生产,以户营为生产单位的一种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养殖场地简单,养殖数量少,一次性现金投入少,进退灵活,养殖成本低等,适合我国当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受到广大农户的喜爱和欢迎。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有2600多万户生猪养殖户,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户比例达95%,50头以下的养殖户基本都是生猪养殖散户。  相似文献   

6.
自非洲猪瘟发生以来,我国生猪基础产能不断下滑,地域间市场价格、出栏、存栏差异较大。禁运政策制约了生猪主产区与猪肉主销区之间的供给差异。外部冲击引起的涨幅波动,对市场猪肉价格、养殖产业散户和规模化企业、生猪产业格局的扩散影响引起了重大的变革。通过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坚持多元化养殖模式、支持散户现代化养殖、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队伍、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结构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生猪养殖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但是为了切实的做好生猪养殖工作,生猪的疫病防疫变得十分重要。由于规模养殖和散户养殖的并存,以及各地区在资金和技术投入上差异比较显著用此,做好生猪养殖防疫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关注与扶持。  相似文献   

8.
生猪养殖场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散户生猪养殖规模不断减少,与此同时生猪病毒性疫病的发生率也在增加.为提高养殖场经济效益,需要重视生猪病毒性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对关键防控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的消费空间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猪的养殖规模不断扩散,散户养殖的数量越来越少,规模化的养殖方式逐渐成为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标准化的养殖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生猪养殖技术,是通过科学的管理经验、健全的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的技术支持来不断提高生猪产品的产量以及质量。1猪场的标准化建设1.1科学选址结合环评要求以及政府的规定来进行生猪养殖场地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猪养殖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猪养殖效益受养殖规模、相应产值和总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统计分析了1997—2010年生猪养殖效益的影响因素,运用相关系数法检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户具有综合成本优势,散户主产品产值增长速度快于规模户,生猪和仔猪价格是影响生猪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并且生猪价格与投入要素价格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因此,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完善生猪品种结构、稳定生猪产业链价格系统是发展生猪生产、增加养殖收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以2004—2013年度吉林省散户以及小、中、大规模生猪养殖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对吉林省生猪养殖生产效率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吉林省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效率值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整体水平较高;生猪养殖的技术进步是影响吉林省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最高的是小规模生猪养殖。据此提出,吉林省生猪养殖应逐步向规模化养殖转型,提高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管理水平,加快生猪养殖的科技进步,提高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养殖技术的认识和不断提高,生猪养殖已经越来越科学与规范。但仍有很多的散户对疫病的防治存在误区。本文分析了生猪散养户在疫病防治上的误区,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超 《中国猪业》2022,17(5):16-22
本文通过收集2016—2020年湖北省生猪产业链相关数据,从散户养殖和规模经营2个层面的生猪生产情况、养殖成本、屠宰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分析湖北省生猪价格波动情况,并结合2个项目县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基于此提出政府管控、规模养殖、加快市场化发展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湖北省生猪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8月12日,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以来,河南省全力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生猪养殖"以大带小"成效不断显现,规模养殖场带动小散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全省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持续恢复,前三季度全省生猪存栏有望达到3500万头,将为保障猪肉市场供应提供有力支撑。河南省是生猪养殖和调出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和加工供应基地,常年生猪饲养量约占全国的1/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我国生猪价格波动愈加剧烈,并伴有较强的周期性。目前,我国生猪养殖模式仍以散户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猪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另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短期内会加剧价格波动,但长期看来将有利于生猪价格的稳定。因此,为维持长期的生猪价格稳定,应适当扩大养殖规模,但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最适规模,以保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泰兴市春季畜禽生产情况,对全市87个散户、27个规模户进行了定点调查,散户畜禽存栏量下降幅度较大,规模户存栏量增加,生猪价格涨幅大,饲料价格低,养殖成本小,养殖效益创历史新高,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高,但畜牧发展总体还比较理性。预计今年生猪总体供给偏紧,生猪高价位持续到10月后将逐渐下降。畜牧生产中还存在畜禽粪污污染与环保的矛盾、畜禽疫病防控难、设施化和标准化饲养管理水平低等问题,泰兴市将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展生态畜牧业、建立畜牧业准入机制,推动畜禽养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化生猪生产一直处于传统式、分散型、小规模的养殖阶段。生猪养殖存在“四低、两高”的难题。表现为繁殖力低、日增重低、瘦肉率低、出栏率低,死亡率高、生产成本高的落后局面。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猪生产方式转型,养殖小区建设成为新的建设模式,并且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效果。本文以生猪养殖小区作为研究对象,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切入点,以武汉市金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小区和湖北阳新县猪婆湖生猪养殖小区为实证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据悉,湖北武汉正式启动生猪政策性保险试点,保险针对年出栏1万头及以上的生猪养殖企业,保费由政府和投保人共同承担。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黑龙江省生猪生产效率现状及发展趋势,试验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与分析了2004—2014年黑龙江省和全国不同规模的生猪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通过时间序列预测法对黑龙江省2015—2018年的投入产出值进行估计,并对4种模式的估计结果进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比较,给出要素的最优调整量。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生猪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均值不为正,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14年规模化养殖效率有突破性发展;TFP的时序变动较全国平均更平稳,生猪养殖规模越大波动越激烈;散户和大规模养殖技术效率高且接近最优规模,其中散户优势明显;中规模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0.
企业     
中粮集团将在重点省份布局生猪产业化项目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仍以中小型和零散的生产者为主,集中度偏低,前10位生猪养殖企业的生猪年出栏量约在1000万头左右,仅占生猪出栏总量的1.5%左右。2007年开始,中粮集团在天津、江苏和湖北已投资建设了三大生猪产业基地。3个基地部分已投产使用,年生猪出栏量约在100万头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