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景可  郑粉莉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4):11-12,73
有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在近10多年来受到普遍关注。分析了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如林草措施、基本农田和沟道工程措施的水文效应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预测到2050年黄土高原完成了各项水土保持治理任务后,每年减少入黄泥沙7~8亿t,减少径流量60亿m^3以上。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土壤水是重要的生态水源和水文要素之一,它与黄土区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密切.水土保持措施是人类对土壤流失区下垫面性质的综合改造,这种改造会影响土壤水分的静态分布和动态过程.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坡面工程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量.人工林草植被使土壤含水量降低,甚至造成人为干层.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相反,这是黄土高原植被营造及规划中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土壤水是重要的生态水源和水文要素之一,它与黄土区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密切,水土保持措施是人类对土壤流失区下垫面性质的综合改造,这种改造会影响土壤水分的静态布和动态过程,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坡面工程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量,人工林草植被使土壤含水量降低,甚至造成人为干层,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对土壤含量水量的影响相反,这是黄土高原植被营造及规划中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水土保持措施相互作用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土壤水是重要的生态水源和水文要素之一,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土壤水资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土壤水的数量及其分布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是黄土高原人类改造下垫面过程之一,这种改造会影响土壤水分的静态分布和动态过程。水土保持坡面工程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率。深根系人工林草植被使土壤含水率降低,甚至造成利用性土壤干层,影响人工植被的永续发展。尽管天然植被也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但并未引起土壤水分状况的恶化,这是黄土高原植被营造及规划中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侵蚀泥沙的同时对径流量的影响不同.以裸坡地水土流失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比(Rrs),并以其作为减沙水代价指标,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的丘陵沟壑区(西峰、绥德、天水等3个典型区)的农地径流小区多年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生物措施的减沙水代价(Rrs).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Rrs差异很大,变化幅度在8.5~36.4 m3/t;在耕作措施上,横向耕作的Rrs大于防冲沟和浅耕,深耕Rrs最小;生物措施方面,低秆与高秆作物间作措施Rrs大于单作低秆作物和中高秆作物轮作,牧草(草木樨、苜蓿)轮作的Rrs较农作物轮作大,且草木樨与农作物轮作的Rrs大于苜蓿与农作物轮作.随着雨量的增加和坡度的增大,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Rrs呈减小趋势.Rrs较大的措施在减少相同的坡面侵蚀泥沙时,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但是不利于径流形成.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水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环境背景特征,主人为黄土高原雨水环境差;人工林草地土壤水分长期处在亏缺状态,高产农田、林草、坡地生产力受水分环境制约严重;径流水可利用程度低。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借助于水土保持的生物、工程等措施,首先改善水环境。水土保持措施对在水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在地块尺度上,可以汇集雨水、增加入渗、满足作物、植物生长的水分需求平衡。但高耗水的林草地、水分亏缺严重,在植被建造中还应因地制宜。水土保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有效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是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一项十分紧迫、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的任务。首次提出了水土保持有效性的概念 ,并对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涉及到水土保持有效性的定义、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实现途径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减沙效益的尺度效应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了黄土高原64个不同大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利用这些资料分析了随着流域尺度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的变化。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模数随流域面积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单位治理面积减沙比与流域面积之间也不存在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键措施与组合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 4条典型小流域的调查和治理模式的分析评价与系统研究 ,提出了适应于该地区的治理开发模式 ,初步确定了小流域不同单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及其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0.
鉴于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根据黄土高原丘陵区的自然立地条件,采用了多种水土保持林林种。数十年的经验表明:适地种树,恢复植被等造林技术及方法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起到了很大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健康发展,在深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用的基础上,按照黄土高原河谷平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鄂尔多斯高原区和土石山区5个类型区,提出以植被建设和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建设思路和治理对策,同时指出了采取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时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保持政策是指导和促进水土保持开展的主要社会驱动力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经过探索治理、重点治理、全民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预防为主、依法防治等5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水土保持目标和任务、治理主体、政策的针对性和治理主导措施侧重等均有变化。在分析政策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新时期水土保持特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科学考察,在该地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与治理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总结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即: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基本农田建设是治黄减沙、促进稳定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群众生活的一项关键措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强化机制创新,不断创新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政策机制和组织形式。在考虑黄土高原资源与经济现状条件下,提出当前5个方面的发展思路: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遵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必须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性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和水土流失现状,选择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蓄水保水、防风固沙、防灾减灾以及农田防护等水土保持功能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功能均处于中等重要以上;其中极重要地区比例最大,占全区面积的80.03%;中等重要地区较少,占全区面积的19.97%.最后根据6个单因子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分析叠加功能,确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区划的基本界线,将黄土高原划分为9个水土保持功能区,并提出黄土高原各区的生态保护方向,促使自然生态系统更有效地支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初步分析了水土保持对植被演替影响的主要方式,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措施、人工恢复植被、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对植被演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下的植被演替趋向自然演替过程,而人工恢复植被的影响取决于物种选择与营造方式,不当的物种及纯林营造,往往使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化,植被正常演替中断或逆向发展。反之,则可促进植被正常演替,缩短植被恢复过程。工程措施对植被演替的影响,可能更多地表现其对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方面。但要全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对区域植被演替的影响,仍需系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采用精度为0.001 g的精密电子天平和露点水势仪对山杨、刺槐、油松和侧柏的叶片保水力、蒸腾速率日变化及叶水势日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4树种叶片保水力从小到大依次为山杨、刺槐、油松、侧柏,其叶片分别经过19、41、49和77 h达自然风干状态;各树种日平均蒸腾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山杨(0.616 mmol/(m^2·s))〉刺槐(0.605 mmol/(m^2·s))〉油松(0.318 mmol/(m^2·s))〉侧柏(0.270 mmol/(m^2·s)),日最大蒸腾速率的排序为山杨(1.196 mmol/(m^2·s))〉刺槐(1.190 mmol/(m^2·s))〉油松(0.723 mmol/(m^2·s))〉侧柏(0.704 mmol/(m^2·s));4个树种叶水势以清晨最高,中午最低,傍晚又有所恢复,日变化呈波浪形,日变幅以刺槐最大,其次为山杨和侧柏,油松最小;4个树种叶水势与蒸腾速率之间的关系呈负相关,可用对数曲线来拟合;各树种单位叶面积(cm2)的日(以12 h计)蒸腾耗水量由大到小为:山杨(0.48 mm)〉刺槐(0.47 mm)〉油松(0.25 mm)〉侧柏(0.21 mm)。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措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概述水土保持研究主要成就的基础上,重点从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角度来阐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策略与新思路。利用生物措施中的植被进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程与生态环境改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与可控制的操作性。从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角度进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研究与生态环境改良,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但是相关的农业、林业、园艺、医药业等实验结果与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说明其思路是可行的,并且在本世纪内必将得到认可。深信从内因入手考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是根治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土壤水分消耗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不同生长年限苜蓿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该文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3年、4年、6年、8年、12年、18年及26年生紫花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土壤水分的消耗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苜蓿鲜草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增加,300cm土层以下,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平缓。苜蓿生长超过18年,上层土壤水分开始恢复,但深层土壤通体干化,水分难以恢复。苜蓿水分利用效率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而降低。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紫花苜蓿适宜的生长年限为8年,第6年为苜蓿的生长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难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区域水土保持的科学内涵,以及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化的关系。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如何实现雨水资源化;降雨径流调控与利用不仅可实现雨水资源化,而且可以同步解决制约该区发展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2大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并初步构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化的技术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20.
利用长期定位实验,在黄土高原旱地研究不同施肥下小麦连作22年后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变化状况,为合理利用水肥资源提供参考.在对照(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有机肥(M)、氮磷化肥配施(NP)、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 NPM)6个不同长期施肥处理中,测定耕层(0~20 cm)土壤的基础养分和土壤剖面(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