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今年是我的父亲马德风先生诞辰100周年,在此之际,追忆几件父亲的往事以纪念。我的父亲马德风先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学习钻研,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人生,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在养蜂专业上高级职称的获得者,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津贴。党的《瞭望》周刊1985年第26期报道了《令人崇敬的共产党员》,光明日报也曾大幅报道他的事迹。20世纪50年代至年代曾多次评为省级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我的父亲徐淡人老先生189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靠祖父担任蚕学馆桑园管理员的一点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无力负担子女继续升学,父亲勉强在旧制小学毕后,就辍学在家,全靠自学苦读,考取了蚕学馆,优等生享受免费读书,父亲很珍惜这个进校学习的机会,更加勤奋学习,名列前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访谈前言:许淇,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画家。一九三七年生于上海,一九五六年"支边"到内蒙古,从此扎根塞外草原。北方森林里的木刻楞,草原上的蒙古包,前后套老乡的热炕头,都有他创作的身影。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虽然经年蛰居塞北包头,但艺术思想却非常开放。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有散文诗集《城市意识流》、《词牌散文诗》,散文集《美的凝眸》、《许淇随笔》,短篇小说集 相似文献
13.
15.
16.
17.
我的父亲是一个养蜂人。听母亲说,从我2岁起,他就走上了养蜂路。父亲小时候因家里没有钱,不得不读完“高小”便回了家,成年后,入伍当了5年的测绘兵,复员回乡务农,家里日子还是很贫穷。为了日子过得好一点,农闲时,父亲起早贪黑推“鸡公车”(独轮手推车)去50km外的地方推煤赚钱补贴家用。当时父亲也算是有“文化”、见过世面的人,被推选为生产队的会计。因队里要搞养蜂,父亲被动员去外地买蜂群,就这样,父亲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与蜜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小小的蜜蜂,甜甜的蜂蜜的确给我家带来了“福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相似文献
18.
19.
正第一次见到许淇老师,是在1997年8月,我曾有令人难忘的内蒙古之行。因而得识生活在内蒙古半个多世纪的乡友许淇,这以后,我和许淇老师书信往来,有时也电话问候,他听到熟悉的上海话,自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我从他的信件中,可以见到一位文章写作和绘画艺术底蕴深厚的作家,对于生老病死、健康理念、创作追求、图书市场变化的思考和看法:晓林君:近好!……老了,六十七,近古稀之年,要不抓紧写点东西,便没有生产力了,但我明白,这年龄段,还得以养生为 相似文献
20.
张远任先生是我国养蜂界元老,中国早期科技工作者,养蜂学家,新法养蜂技术奠基人,津市市学稼养蜂场和湖南省第一个国营养蜂场创始人。在他40年的养蜂生涯中,不忘初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新中国建国初期养蜂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先进养蜂技术的推广做出了较大贡献。2020年10月23日是他90周年诞辰(逝世27周年),张恢平先生特撰写《纪念我的父亲张远任先生》一文,来表达我国科技界、蜂业界和逝者全家对他的深切缅怀,我们永远怀念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