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今年是我的父亲马德风先生诞辰100周年,在此之际,追忆几件父亲的往事以纪念。我的父亲马德风先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学习钻研,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人生,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在养蜂专业上高级职称的获得者,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津贴。党的《瞭望》周刊1985年第26期报道了《令人崇敬的共产党员》,光明日报也曾大幅报道他的事迹。20世纪50年代至年代曾多次评为省级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  相似文献   

2.
忆许淇先生     
《草原》2017,(2)
正2016年10月9日近午时分得到许淇先生去世消息之时,我正在包头机场候机赴京。那一刻我的心情平静,没有流泪,只轻轻叹了口气。与单位核实情况后把消息微信发了出去,之后独自对着空旷的停机坪发呆。当夜在清华学区宾馆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夜里几次醒来独坐吸烟,看朋友圈的悼念图文,眼眶开始潮湿。许淇老师患病已经过去四年了,年近八十的老人被癌症病魔纠缠了一千四百多个日夜,该有多么苦痛。期间就有人对我说  相似文献   

3.
《草原》2016,(11)
正许老先生仙逝前不久,关心他健康的朋友就有并不乐观的消息传来,所以对他故去我是有心理准备的,事实上先生自己也有准备,遗作《请埋葬我在这大草原》中,他用最喜欢的散文诗体裁写道:我要像古代蒙古人那样,躺在木制的勒勒车里(必须柞树黑桦制作而无丁点儿铁器)。拉套的通灵性的牛,最好用骆驼,步伐更沉重——踩着安魂落葬的节拍——走向浩瀚。  相似文献   

4.
送许淇先生     
《草原》2016,(11)
正今天是丙申年九月九,重阳节。今天上午九时,许淇先生走了。我的手机一次又一次接听到这个噩耗,声音是哽咽的。我微信里的哀悼文字一篇接着一篇,字字句句如诉如吟,如涓涓水流呜咽,如滔滔黄河低鸣。云去了,叶落了。云来南方,叶落在青山下,黄河岸边。许淇先生1937年生人,1956年只身从大上海来到热火朝天建设中的草原钢城包头。火红的年代,火热的生活,激起他文学创作的激情。当先生的处女作《大青山  相似文献   

5.
《草原》2017,(2)
正那一日,我送远道来北京的许淇先生上了地铁五棵松站,返回时,突然有种隐隐的愧疚感。许淇先生在短暂的停留中和我匆匆会面,按理说,我找单位要个车送送他,也是应该的。先生却执意不要。先生长我18岁,是长辈,那时也是50多岁的人了。看着他汗流满面、匆匆奔走的样子,愧  相似文献   

6.
7.
8.
我的父亲徐淡人老先生189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靠祖父担任蚕学馆桑园管理员的一点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无力负担子女继续升学,父亲勉强在旧制小学毕后,就辍学在家,全靠自学苦读,考取了蚕学馆,优等生享受免费读书,父亲很珍惜这个进校学习的机会,更加勤奋学习,名列前  相似文献   

9.
许淇     
《草原》2017,(2)
正六十年前,一个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充满无限憧憬的年轻学子,告别美丽富庶的江南水乡,行囊轻简,毅然踏上北去的征程,只身来到内蒙古。钢炉飞溅的铁花,草原上盛开的鲜花,点燃了他的文学之梦。从此,这个年轻人,手持彩笔,胸怀理想,开启了他的文学之途。六十年如一日,从未搁置  相似文献   

10.
《草原》2016,(11)
正一条河流在奔涌中凝固,瞬间成为永恒的诗章。跳跃在风中的籽粒,伴随着阴山激荡的烟雨,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季节,悄悄地萌发。带着一条河流的呜咽,一枚秋叶从枝头悠然飘落,飘落在严霜初染的塞外大地之上。你曾经说:人和大地是永恒的主题。于是,阴山的峭岩,瀚海大漠中的沙柳,还有兴安杜鹃丛下,早早地敷上了一串串清冷  相似文献   

11.
《草原》2017,(2)
正像一枚钉子,在我的心口拧紧。我想不起这一句是谁的诗了,但此时非常准确地概括了我的心境。当我在第一时间,看到许淇先生驾鹤西去的噩耗时,一刹那的发愣,一种痛,深深地扎入内心,并螺钉一样越拧越紧。我当时正行进在北京北五环的街头,掏出手机要接一个电话。微信中跳出了这个信息。站在街心,面对车流、蚁涌的行人,我茫然失控。其实,先生的病情,我是基本清楚的。去年秋季先生在呼市举办画展时,虽然腿  相似文献   

12.
阿霞 《草原》2013,(2):4-13
访谈前言:许淇,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画家。一九三七年生于上海,一九五六年"支边"到内蒙古,从此扎根塞外草原。北方森林里的木刻楞,草原上的蒙古包,前后套老乡的热炕头,都有他创作的身影。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虽然经年蛰居塞北包头,但艺术思想却非常开放。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有散文诗集《城市意识流》、《词牌散文诗》,散文集《美的凝眸》、《许淇随笔》,短篇小说集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父亲     
《草原》2016,(5)
正父亲弥留的时候,我还在夏威夷飞往北京的航班上。蔚蓝的太平洋浩瀚无际,大朵的白云不时从机窗外掠过,而我无心领略这一切,头斜倚在舷窗边,任眼泪流淌着,流淌着……此刻,我离天堂近在咫尺,我祈求上苍,多给父亲一些时间,能让我跪在他的床前,抓着他的手,大声地说爸爸我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父亲     
刘桂生 《草原》2000,(1):20-21
  相似文献   

15.
我敬爱的父亲王栋教授离开我们已整整45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却时常浮现眼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他在世之日,我们子女虽常因学习或工作外出,并不经常侍候在侧,但他的言传身教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我家世代是所谓书香门第,父亲在年轻时受到家庭薰陶,在学习上刻苦用功,加上天资聪颖,成绩非常优秀。在为人方面,常以圣贤为榜样,淡泊明志,严于律已。所以他虽是从旧社会出生长大,却是“出污泥而不染”,连烟酒都不沾,更不用说其他了。当时家乡崇明有一位老前辈王丹揆,本是晚清官员,他不但为官清正,辞官后在家乡又创办许多公…  相似文献   

16.
17.
肖瑶 《蜜蜂杂志》2004,(3):40-41
我的父亲是一个养蜂人。听母亲说,从我2岁起,他就走上了养蜂路。父亲小时候因家里没有钱,不得不读完“高小”便回了家,成年后,入伍当了5年的测绘兵,复员回乡务农,家里日子还是很贫穷。为了日子过得好一点,农闲时,父亲起早贪黑推“鸡公车”(独轮手推车)去50km外的地方推煤赚钱补贴家用。当时父亲也算是有“文化”、见过世面的人,被推选为生产队的会计。因队里要搞养蜂,父亲被动员去外地买蜂群,就这样,父亲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与蜜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小小的蜜蜂,甜甜的蜂蜜的确给我家带来了“福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冯金玉冯春雷(河南省宁陵县城建环保局)我家祖居山东黄河故道畔的曹县长乐集冯海。在这鲁豫交界的原野上,家父冯金玉在养蜂方面小有名声。还在80年代初,吃国库粮,拿固定工资正走红之时,家父就辞去了铁饭碗,来到乡下和小蜜蜂结了伴。后来,我才知道是...  相似文献   

19.
正第一次见到许淇老师,是在1997年8月,我曾有令人难忘的内蒙古之行。因而得识生活在内蒙古半个多世纪的乡友许淇,这以后,我和许淇老师书信往来,有时也电话问候,他听到熟悉的上海话,自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我从他的信件中,可以见到一位文章写作和绘画艺术底蕴深厚的作家,对于生老病死、健康理念、创作追求、图书市场变化的思考和看法:晓林君:近好!……老了,六十七,近古稀之年,要不抓紧写点东西,便没有生产力了,但我明白,这年龄段,还得以养生为  相似文献   

20.
张恢平 《蜜蜂杂志》2020,40(12):60-62
张远任先生是我国养蜂界元老,中国早期科技工作者,养蜂学家,新法养蜂技术奠基人,津市市学稼养蜂场和湖南省第一个国营养蜂场创始人。在他40年的养蜂生涯中,不忘初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新中国建国初期养蜂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先进养蜂技术的推广做出了较大贡献。2020年10月23日是他90周年诞辰(逝世27周年),张恢平先生特撰写《纪念我的父亲张远任先生》一文,来表达我国科技界、蜂业界和逝者全家对他的深切缅怀,我们永远怀念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