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据《吴人稿本丛书经眼录》记载:"沈钟,字鹿坪,号霞光,江苏武进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乾隆元年(1736)官福建屏南知县,后调闽清,罢归。沈氏关注世事,潜心学术,著作颇丰,但流传甚稀,乾隆以来公私书目仅见著录《霞光集》、《柳外词》二种。"事实上,流传于世的还有乾隆版《屏南县志》和《安溪县志》等。沈钟作为屏南首任县令,其人其事最为屏南人所称道的是"以茶治县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品鉴的历史源远流长,感官审评技术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伴随着制茶工艺的形成与变革逐渐成熟和完善。从早期"存于口诀"的经验性传承到《茶经》《品茶要录》等古代茶书的系统描述,直至近代感官检验技术的萌芽,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形成了现代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3.
茶录丛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名臣蔡襄所著的《茶录》,是研究宋代茶史极有价值的茶书,也是继陆羽《茶经》以后最有影响的茶书。本文就蔡襄修订《茶录》的起因、《茶录》的书法艺术、《茶录》墨迹流传诸方面作个介绍,以图能对《茶录》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丁俊之先生《关于“洗茶”一词的商椎》(载《茶叶信息》总394期)云:“人们通常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水倒掉,称之为洗茶……长期以来,不少人人云亦云,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日本有人提出洗茶是怎么一回事……洗茶之说,可能给人以中国茶不卫生的看法……洗茶用语也欠策略,我的见解,宜修正‘洗茶’为‘浸茶’或‘温茶’。读后颇有感慨。其实“洗茶”一词始于北宋。宋子安为补充丁渭《北苑茶录》和蔡襄《茶录》记述建安茶事的不足,曾撰《东溪试茶录》,率先提出了要制成品质优异的茶,必须严格要求技术操作的四道工序———“择之必…  相似文献   

5.
福建茶文化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梓金 《福建茶叶》2000,(Z1):12-13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 ,最早见诸南安县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 (公元 376年 )。陆羽《茶经》对福建建州等地产茶有“往往得之 ,其味极佳”之誉。八世纪福建列入全国主要茶区 ,为茶税主要来源之一。宋代采造茶叶供皇室饮用的贡焙 ,由江苏阳羡改设在福建建安 (今建瓯市 )的北苑。北苑贡茶经蔡襄等人的倡导 ,茶叶采制技艺的精湛 ,品饮的考究 ,“莫不胜造其极” (《大观茶论》)。与此同时 ,品尝 ,评比茶叶的“斗茶之风”更风靡全国。这时也是我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论述北苑茶采制技艺、品饮艺术的著作与诗文空前繁盛。以著名的蔡襄《茶录》 ,范仲…  相似文献   

6.
<正>据史料记载和田野调查,20世纪50年代前,福建屏南县茶树品种皆为小叶种菜茶,历史上屏南茶叶就是采用当地的小叶种菜茶嫩叶为原料经手工做成。因此,屏南历史上所产的红茶是小种红茶,统称之"屏南小种"。"屏南小种"是一种独具高山韵味特色的条型红茶,耐泡而不浓烈、厚重而不煞口、馨香而不生腻,鲜爽甘滑,真香灵味。成品条索紧细重实,色泽乌润显宝光,干茶香气馥郁;滋味甘香鲜爽滑,气味芬芳,显花果香;经久耐泡,汤色桔黄(或  相似文献   

7.
湘西是比较集中的土家族聚居地。这里山峦迭嶂 ,环境宜茶 ,是茶树原产地向东扩散的关键性过渡地带。茶叶作为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长期的演化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土家茶文化。湘西茶叶自古有名。《桐君录》载 :“酉阳产茶。”说明在东汉时湘西就有产茶的记载。《荆州土地记》载 :“武陵七县通出茶 ,最好。”《永顺县志》载 :“唐代溪州以茅茶入贡 ,其为生产地可知”。《通典》 (杜佑 )记载 :“永顺、龙山、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说明在南北朝时期湘西就产好茶 ,唐朝时期即有名茶入贡。《古丈坪厅志》载 :“湖南以茶富。……茶之利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用茶掺食做菜肴、茶食品,供人食用,在中国由来已久。茶食品种类繁多,制作技艺精湛,风味独特,堪称中国美食的一奇。 用茶掺入其他食物煮食,可以说是古代吃茶法的延伸,《晏子春秋》、《食忌》、《广雅》、《茶经》等古书中都有饮食茶叶的记载。茶叶入莱,除有营养、药理作用外,对菜的风味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从营养和保健角度安排和丰富自己的饮食生活,茶叶的营养和保健功能也同时倍受人们的关注。茶叶食品集食品工业与茶叶综合利用开发于一身,无论从现代食品工业开发还是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都值得研究和探索。 为了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节  相似文献   

9.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享誉国内外,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我国已故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六堡镇秀丽的山水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著名侨销茶的六堡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  相似文献   

10.
张晓航 《福建茶叶》2016,(5):379-380
《茶经》是当今世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茶叶专著,也是介绍茶叶知识方面最完整、全面的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忠实全面地在翻译中还原《茶经》原著,能为世界友人更客观地了解中国茶叶知识,认识中国茶叶文化提供良好平台。然而《茶经》作为一部凝结了古人茶文化知识与内涵的划时代巨著,不少内容都与其他文本存在互文关照的联系,故理清所互文的内容在原书中的作用意义,有利于把握《茶经》主旨,使翻译更为准确。本文将围绕《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照作简要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今昔渠江茶     
渠江镇在安化县西南的连里乡,是资江上游支流渠江注入资江的入口处。“渠江茶”代表安化茶叶最早见于茶书。据唐代杨华撰(公元856年)《膳夫经手录》载。“潭州茶、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以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这里就提出潭州和渠江薄片茶。此书离陆羽著茶经(公元758年)不过百来年。  相似文献   

12.
由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设计、福建省屏南县茶机厂制造的6CT—65型茶叶脱水机今年四月十五日在屏南通过样机技术鉴定。以我省农机专家、福建农学院农机系副教授朱寿林为首组成的茶叶脱水机技术鉴定小组在认真听取了该机研制人员的汇报、对所提供的技术文件以及机械图样等进行了仔细检查分析和现场测定茶叶脱水机的实际工作情况后鉴定认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余颇关心有关茶叶的文献,曾陆续查阅过不下五百种的有关资料(绝大多数是古代的),将其中有医疗效用者摘出,共有61种。现尽三日之功,将之排比、分类,总结出茶叶的医疗效用廿项。今不自揣肤浅,且作引玉之砖,敬以求教于茶、医两界同道。所引61种文献,约可分为以下四类: 1.本草类:共27种。《神农食经》、《桐君录》,均托名古人,均佚。前者引自《茶经》,后者引自《太平御览》第867卷。唐代本草3种:《新修本草》,苏恭等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2月1~2日,由农业部种植业司组织的农业行业有关《红茶》、《茶叶感官评价准则》、《茶叶中氟的检测方法》、《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及技术规程》、《洞庭春茶》、《六安瓜片》、《紫笋茶》、《蒸青茶》、《普洱茶》、《铁观音茶》12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谈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据说茶叶最早起源于神农时代,茶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茶文化的起源地在中国,其次日本的茶道和韩国的茶道都是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等几大类,每个人的身体体质都是不一样的,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也不同的人群,适合喝的茶也不一样。茶作为世界上第二大饮品,自身的魅力势不可挡,加上精美的包装更是销路畅通。本文笔者从茶叶的起源下笔,阐述茶叶包装设计对消费者消费的影响,从中分析出茶叶包装设计在销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石门,拥有湖南屋脊“壶瓶山”,全县峰峦逶旖,终年云雾氤氲,气候独特,最适宜茶树生长,自古就产名茶。从武陵山到夹山、壶瓶山,几乎山山都有上好的茶。位于夹山西北麓的八坪,就是古代贡品牛柢茶原产地,其茶叶质地优异,跻身于唐宋八大贡茶之列。北宋蔡襄于皇祜年间著述的《茶录》一书中,便有“石门产牛柢茶,为贡品”的记载。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中则较为详细地写道:“牛柢茶早在宋代已被列为贡品。元明以来,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员到牛柢茶产地监督采制,制后全部运至京城”。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叶》2012,(9):20-20
7月10日,俄罗斯第451技术委员会在俄茶与咖啡协会办公大楼召开《茶叶、咖啡及其饮料产品》会议,研究讨论了茶与咖啡协会提交的6项国家间茶叶标准草案。其中5个标准是由俄茶与咖啡协会拟定的,分别是:《茶叶·水溶性与非水溶性灰分含量测定方法》、《茶叶·粗纤维含量测定方法》、《茶叶·总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茶叶·粉碎样本加工与干物质含量测定方法》、《茶与速溶茶.叻Ⅱ啡因含量的测定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同ISO标准)》。  相似文献   

18.
楼有林 《茶叶》2018,(1):46-47
正引言张堂恒,男,出身于1917年7月,浙江平湖人,193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系,先后在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任教。1950年起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茶学家、评茶大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60年,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曾讲授过《茶树栽培学》、《茶作学》、《茶叶概论》、《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学》、《茶叶加工原理》、《茶叶专业英语》、《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  相似文献   

19.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1,(12):27-29
最近几年在研究茶史时,让笔者深感惊讶的是,《茶经》、《续茶经》、《茶经述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等权威文献从未提及的吴理真,怎么一下子成了茶祖神农之后的“西汉茶祖”和中国植茶始祖了呢?这是中国茶史和佛家茶事的重要事件,值得广大茶人关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台湾省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的《茶史茶典》(朱小明先生编著),全书239页。该书首先重点介绍了唐代陆羽的《茶经》,除收录《茶经》全文外,还有陆羽的传记、《茶经》的刊本以及日本人春田永年著的《茶经中卷茶具图解》等资料。接着,选录了各代有关茶的著述十二种,如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廙的《十六汤品》,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蔡襄的《茶录》、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黄儒的《品茶要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明代顾元庆的《茶谱》、许次纾的《茶疏》、屠隆的《茶笺》等。最后还选录了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