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茶树资源大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6个产茶省区已有名录的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单株、野生茶树、引入品种、近缘植物等就有1238份。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由于基因型的世代遗传漂变累积,使个体间的差异十分明显。茶树的自然繁衍和人为增殖又都藉助于种子,所以通常的农家品种及野生茶树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目前,茶树种质资源的计量(份)概念,不同于自花授粉的一年生作物,多数材  相似文献   

2.
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遗传研究及生产利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分类、生化成分、DNA分子鉴定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进行了展望,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陕西茶树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雷琼 《茶叶通讯》2002,(4):29-32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茶树钾营养研究所得的主要成果,提出了今后茶树钾营养研究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茶叶》2020,(2)
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病原菌抗药性的发展,使得茶树病害对茶叶生产的影响日渐加重。本文对茶树六种重要叶部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茶树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接下来茶树叶部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茶树根际微生物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概述了茶树根际微生物动态、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的研究、茶树有益微生物对茶树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茶树VA菌根、土壤pH值、根系分泌物对茶树及茶树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提出了今后茶树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茶树害虫物理防治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园有害生物的防治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不同途径。农业防治成本低对环境无影响,但效果通常不理想,而且效果发挥较慢。生物防治对环境安全,但由于技术上的问题,目前生物防治在生产上应用范围较小。化学防治收效快、效果好,但副作用大,使用不当会引起害虫再猖獗、抗药性、环境污染等现象。物理防治则是采用物理的方法消灭害虫或改变其物理环境,创造一种对害虫有害或阻隔其侵入的一种方法,其收效迅速,可直接把害虫消灭在大发生之前,或在某些情况下,作为大发生的急救措施,起到降低危害的作用。物理防治方法的有效应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笔者就国内外茶园害虫物理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花生叶部病害抗病性种质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生的叶部病害被农学家认为是减少花生经济收入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叶斑病和锈病,在没有进行化学防治的地方,荚果产量损失可高达50%,如果使用了农药防治,估计也要减少10%(Mixon and Hammons,1983)。况且大批量的施用农药,不仅投资大,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而从遗传角度鉴定和利用抗病种质,培养抗病品种已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项目。近年来,许多科学家(Subrahmanyam,1980,1983,1985;Singh,  相似文献   

8.
花生叶部病害是普遍地常发性病害。目前,化学治理仍是美国各花生产区控制叶部病害的主要措施。简短回顾了在各个不同时期美国用于防治花生叶部病害的杀菌剂种类,介绍了当前较为普遍应用的几套防治花生叶部病害的用药方案及杀菌剂的喷施方式。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茶树病害传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分子检测技术应用于茶树病害检测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结合资料与实际展望了茶树病害PCR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0.
百菌清化学名称为四氯间苯二腈,也称为2,4,5,6—四氯—1,3—二氰基苯,其化学结构式为: 百菌清是由湖南农药厂和广州市化工所生产和提供的一种新杀菌剂,它具有对热稳定、对碱和酸水溶液以及紫外光也稳定的理化性质,因此耐贮藏,药效稳定,而且毒性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近两  相似文献   

11.
我国茶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茶树病害容易滋生。病害侵染不仅使茶叶产量降低,还会使茶叶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如以感染了茶白星病的芽叶制成干茶,其味奇苦,且有异味。据美国对亚、非主要产茶国的调查统计,每年由于病害造成的损失约占茶叶总产量的15%,与虫害相当。因此,科学、及时地防治茶树病害,是建设与管理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的必要措施。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用于病原检测,无需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和培养,具有灵敏、快速、准确等优点,为茶树病害的早期快速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了可能。近年来,PCR技术在国内植物病害检测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但尚未见用于茶树病害检测的报道。本文分析了茶树病害检测的研究现状,提出运用PCR技术进行茶树病害检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该项工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我所于1953—1955年,连续三年进行茶树不同采叶标准经济价值比较试验与不同留叶采摘比较试验。一、不同采叶标准经济价值比较试验:1.不同采叶标准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一芽二叶留鱼叶采的从萌芽到采叶需生长7—8  相似文献   

13.
山苍籽防治茶树主要病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山苍籽是我国南方各省广大丘陵山区广泛适应生长的一种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用其精油或废弃物防治茶红锈藻病、茶黄萎病等枝、根部病害,用800倍液,茶云纹叶枝病等叶部病害,用1000倍液,效果显著。渣饼以500kg/亩防治茶黄萎病等根病效果亦显著。为山苍籽综合利用和进行茶病无公害药剂防治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豆叶部病害研究的简易离体叶片培养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寻找简易有效的大豆叶部病害研究方法,利用大豆离体叶片,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离体复叶培养30 d,新根长达16.8~41.2 cm,平均根长》24 cm,移至营养杯30 d后,叶色及叶片仍保持完好.经离体叶片法和整株法接种大豆锈病病原菌后,不同品种和不同菌株表达出不同的病斑反应型;接种大豆白粉病病原菌,也同样表达出在不同品种和不同接种浓度条件下,大豆白粉病发生程度不同;两种接种方试验结果一致.本方法试验条件可控、易控,省时,省空间,因此可考虑应用于大豆叶部病害研究的各种试验.  相似文献   

15.
茶树化学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化学物质诱发茶树的活体材料使之产生突变,然后在突变体及其后代中进行选择、鉴定,培育出茶树良种的方法。由于化学诱变是利用化学诱变剂直接处理育种材料,方法简单,不需特殊的仪器设备,耗资少,而诱变效果往往比辐射诱变更好,所以近年这项技术很受国内外茶树育种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对保靖黄金茶夏季叶部病害进行初步调查,经鉴定主要有3种,分别是茶圆赤星病、茶网饼病、茶藻斑病。并对其发生特点分别进行了客观的调查、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陕西关中地区花生叶病发生种类繁多,已鉴定出致病真菌10种,其中:网斑病菌、焦斑病菌、Bipolaris病菌及双孢镰刀菌为陕西首次记录;危害花生叶部病害的优势种群发生了变化,网斑病上升为主要病害,导致大量早期落叶,产量损失严重,喷药防治可明显地减轻危害,喷药3次可减少脱叶33%~41.9%,每公顷可挽回损失261.7~553.3kg。  相似文献   

18.
大连地区近年来花生栽培面积约50余万亩,是我区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但由于受多种花生叶部病害的为害,经常引起早期落叶,造成早衰,因而降低了花生的产量及品质。据估计每年因花生叶部病害而减产约为20—40%,成为花生栽培上的严重问题。为此我们于81—82年开展了调查和试验工作,并将结果整理如下,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福建茶树镁叶含氟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的品种浙农21和紫芽种以及由其组成的正反交两个杂交组合共22个样本为研究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各样本芽叶的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并按加性—显性基因效应模型分析讨论了茶树芽叶氨基酸组成的分离和变异情况以及基因型效应问题。 研究发现:(1)在亲本品种中,浙农21含有高含量的茶氨酸1.89%(占总量的78.25%),而紫芽种则含有高含量的精氨酸0.11%(占总量的27.78%)。(2)在F_1代群体中,精氨酸的出现率为25%。且相对显性势[h]/[d](0.92~1.00)分析表明为负向完全显性效应,而负向亲本浙农21精氨酸含量甚微,难以测出,说明精氨酸的合成与表达受隐性基因调控。(3)F_1群体中:茶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接近中亲值,并有一定的偏母本效应。天冬氨酸和胱氨酸含量则趋向于高值亲本,正向显性效应强。苏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的含量均趋向于低值亲本,表现出负相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