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浦城丹桂红茶制作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窨制工艺生产的浦城丹桂红茶综合品质不佳的问题,通过多次窨制生产试验研发出丹桂红茶窨制新工艺。本文对丹桂红茶窨制新工艺进行了总结,对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窨制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丹桂红茶窨制新工艺不仅能解决传统工艺窨制存在的花香不够浓郁和花香味留存时间短的问题,而且工艺简单易行,可提高成品率,保证品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工艺技术已在部分茶企生产上试用,已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八仙红茶加工新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八仙红茶的加工过程中借鉴乌龙茶制作工艺的晒青、摇青工序,设计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毛茶的品质得到明显改善;综合感官审评结果,轻晒青、摇青2次、总转数16转的组合处理毛茶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3.
“祁红”是中国最好的红茶之一,其特点是带有一种玫瑰香的浓烈香味。这次研究阐明了“祁红”的香气特征,并与斯里兰卡有季节香味的“Uva”茶和无季节香味的“Dimlula”茶进行了比较。祁门茶、Uva茶和Dimlula茶的样品是分别由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上海茶叶分公司、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提供的。  相似文献   

4.
悬浮发酵红茶与传统红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涛  童启庆  萧伟祥 《茶叶科学》2000,20(2):105-109
比较了悬浮发酵红茶与传统红茶的品质差异 ,结果显示悬浮发酵红茶的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氨基酸和茶黄素 (TFs)含量均比传统红茶高 ,茶汤汤色红艳明亮 ,滋味表现出浓强爽的特征。悬浮发酵液经适当后熟处理 ,可增加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含量 ,明显改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5.
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有代表性的商用红茶的化学成分加以比较。所有茶叶都含有可供比较的灰分,全部传统茶和切茶机茶的茶黄素(TF)和茶玉红精(TR)成分存在着很大差异。阿萨姆、Dimbula、Numara和Uva的传统茶的茶黄素含量很接近,而大吉岭和歧门传统茶的茶黄素含量却很低。大吉岭和肯尼亚切茶机茶的茶香味指数较高。大吉岭、歧门、阿萨姆(传统茶)和肯尼亚切茶机茶的高香味指数和肯尼亚茶的茶黄素高含量略微有助于说明这些茶品质普遍优良。  相似文献   

6.
红茶变温发酵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B.Cloughley 1977年、1980年先后发表了低温发酵法能获得更多的茶黄素含量、能提高红茶品质和售价的试验报告。我国茶业界于80年代初就红茶发酵温度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结果意见不一,有的同意Cloughley的看法,低温发酵有利于红茶品质和茶黄素积累;有的认为中温发酵为好;也有的认为红茶发酵是高温的品质好。  相似文献   

7.
发酵是红茶的初制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单宁起着深刻的变化,因而使红茶得到特有的色香味。一般来说,在适当条件下,发酵时间过短,则发酵不足,毛茶会带青气,滋味苦涩,茶汤颜色泛青,叶底也花青;如果发酵时间过长,则发酵便会过度,使香气低闷,滋味淡薄,茶汤带溷,叶底深暗。这样,就不能得到品质优良的红茶。因此,发酵时间长短的问题,引起了制茶工作者广泛的重视。但是,在以往的试验里,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对发酵时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如祁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以改善和提升红茶品质,在传统工夫红茶工艺基础上,基于巢式试验设计,分别进行不同萎凋程度(轻萎凋和重萎凋)、不同揉捻程度(轻揉捻和重揉捻)以及不同干燥温度(低温和高温)处理,对制成的工夫红茶分别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轻萎凋+重揉捻+高温干燥处理加工的红茶品质较好,轻萎凋+轻揉捻+低温干燥处理制得的红茶茶黄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红茶的消费趋热,浙江各产茶区纷纷利用现有茶叶资源试制高档芽形红茶。新昌县巧英雪溪茶场位于新昌巧英乡,海拔750~800米,土壤肥沃,该场从2006年开始研制红茶。影响红茶品质的因素很多,萎凋是其中之一,结合2012年中青年项目《芽形红茶品质提升加工工艺试验研究》,参考王贵芳、金心怡、余成法、郭合富等人的文献及以往研制结果,有选择地设置温湿度条件,主要通过鲜叶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萎凋的红茶品质对比分析,探索该场适制红茶的萎凋温湿度,保证萎凋环节红茶品质及质量稳定性,也为其他茶区,特别是周边茶区试制芽形红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东方  揭国良  陈飞  何普明 《茶叶》2006,32(4):202-205
采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溶剂,分步萃取普洱茶及红茶水提物。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比较两类茶水提物及萃取组分在水相和油相中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普洱茶在水相中的抗氧化能力无论在总体或单个组分上均略低于红茶;两类茶水提物对某些油脂具有较好抗氧化性;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两类茶在水相中的抗氧化性起主导作用,且红茶略高于普洱茶,在油相中均无表现明显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1.
我场引进的肯尼亚 C、T、C 红碎茶初制加工成套设备以及海南农垦第一机械厂、那大机械厂仿制的 C、T、C 设备已安装完毕,并于83年正式投入制茶生产,当年生产出干毛茶10,000担,为外贸出口提供了新产品,受到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好评。通过一年的生产实践,证明 C、T、C 工艺对提高红碎茶品质效果显著,尤其是内质的鲜强度更为突出,这为海南红碎茶品质更上一层楼创开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适制品种和采摘标准、加工工艺、感官品质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花香型红茶与传统红茶的区别,为花香型红茶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广东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研究广东地方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主要呈香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准确地鉴定了红茶样品中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鉴定了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烯类、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所体现的花香、甜香、果香是广东红茶的香气特征。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壬醛是五种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香气的37.55%、11.90%、8.89%、5.4%和5.21%。英德系列红茶中醇类物质最多;白毛系列红茶中醛类、酮类物质最多;烯类物质以单丛和福建系列红茶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萎凋方式工夫红茶工艺与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制法,比较了3种不同萎凋方式(自然萎凋、热风萎凋和远红外地暖加温萎凋)萎凋效率及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萎凋方式的萎凋效率最高,远红外敌暖加温萎凋恒温控制效果最好.热风萎凋茶样香气品质最好但涩味明显,远红外地暖加温萎凋茶样滋味甜醇但香气不高,自然萎凋茶样有较好的感官风味,3种萎凋方式制成的红茶感官表现各有优劣但差异较小.因此,生产应用中可根据生产条件和产品需求选择相应的萎凋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区红茶特异性香气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维亚  陈萍 《茶叶》2014,40(3):138-145
采用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比分析了中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等不同地区7类红茶的香气组成及特异性香气成分.检测出149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分析表明中国红茶香气化合物以醇类、醛类为主导,印度及斯里兰卡红茶中酯类、烯烃类相对含量明显较高.主成分分析能将不同地区红茶明显分为三类:1.安徽祁红、福建金骏眉表现出以香叶醇为主体的玫瑰花香;2.云南滇红、广东英德红表现出以芳樟醇为主的花果香、甜香;3.印度、斯里兰卡红茶体现以水杨酸甲酯为主的似薄荷冬青香气.品种特性、环境气候及加工工艺对香气特征有影响,不同地区红茶香气特异性风格明显.  相似文献   

16.
桐木关红茶是世界红茶的开拓者,18世纪我国的红茶制法传到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其他国家。又作为贸易,成为世界上生产,消费,饮用最多的茶类。红茶按条索和外形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其中工夫红茶又分机械制作工夫红茶和传统手工制作红茶,但工序和原理基本一致。中小叶种的浮梁红茶与大叶种的英德红茶,在历史,产地,品种和成品茶的品质特征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红茶色素(茶红素、茶黄素)是红茶生产过程中茶多酚类物质经过多种氧化而形成的,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物质;作为纯天然的有机色素,红茶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以保靖黄金茶1号夏季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鲜叶→萎凋机萎凋→晒青→做青→再萎凋的工序进行萎凋,从鲜叶的叶与梗的角度,分别探讨其在萎凋过程中的内含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叶内与梗内的生化成分变化主要集中在晒青与做青阶段;萎凋过程中,叶内茶多酚、可溶性糖、黄酮类物质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始终高于梗,而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则低于梗;叶内与梗内的生化成分的变化受做青次数的影响不同,叶梗在第四次做青时仍受影响,而叶片则主要表现在前三次做青过程。  相似文献   

19.
《茶世界》2017,(8)
<正>红茶是近代世界各类茶中产销量最大的一类茶,约占世界茶叶消费及贸易总量的80%以上。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世界各国的红茶都起源于中国。中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中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本文简介中国福建省特有的小种红茶与三个工夫红茶的发展历程及其品质特征。一、小种红茶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之正山,乃表明是真  相似文献   

20.
一、“宜红”茶创制史。宜红茶究竟始于何时?江荻君同志曾在1950年《中国茶讯》“宜红区毛茶产销调查”(下称调文)一文中阐述:“湖北红茶最早为道光年间,首先为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成丰甲寅年(1854年)高炳三、光绪丙子年(1876年)林紫宸、泰和合(可能就是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