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阳县属于大凌河流域重点治理区。辽宁省全面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政策后,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安排资金与劳力问题。朝阳县“四荒”资源十分丰富,待治理面积较大。只有正确处理好拍卖“四荒”与“十放八包”的关系、发展林业和发展牧业的关系、拍卖大户与普通群众的利益关系、统一规划和分户治理的关系、合理确定底价与群众承受能力的关系、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关系、集中治理与分户治理的关系,才能促进流域快速治理。农民购买“四荒”使用权后,迅速掀起了治理热潮,加快了“四荒”开发治理的步伐,首先体现在资金投入资金和活的劳动上再分配。其次反映在管理上自觉维护,互惠互利。  相似文献   

2.
地处淮河上游暴雨中心区的鲁山县清水河小流域,1986年被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确定为试点小流域后,在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同时,注重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通过连续治理,形成了从坡面到沟道较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态防护体系和农业生态系统,为淮河流域暴雨中心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途径和示范模式,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搞好流域综合治理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朐县委县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明确建设途径,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尽快让临朐大地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  相似文献   

4.
临朐县季县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明确建设途径,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尽快让临朐大地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  相似文献   

5.
大凌河流域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凌河流域属辽西低山丘陵区,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大凌河是辽宁省西部地区最大的河流,大凌河流域面积为23 263 km2,其中山地丘陵占89%,平原区占11%。大凌河干流河道全长522 km。大凌河流域辽宁省境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78 m3,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治理与保护管理薄弱。生态治理方案采取分区治理。治理范围为大凌河干流河道全长522 km,涉及葫芦岛、朝阳、锦州、盘锦等4个市的11个县(市、区)。治理措施分别为退田还河封育治理;生态林建设;人工湿地建设;河道疏浚;管护路等。  相似文献   

6.
农村税费改革后水保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 ,水保生态建设面临如下问题 :传统的水土保持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受到冲击 ;水土保持投工逐步减少 ,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将受到制约 ;村乡筹措公益事业资金更加困难。为此应采取提高补助标准 ,加大水保生态建设投入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运用股份制形式治理水土流失 ;改革资金使用办法 ;制定积极扶持政策 ;坚持综合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等 8项对策  相似文献   

7.
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和乡村统筹后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都要通过“一事一议”来操作 ,这样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组织形式、投入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将对驻马店市的水土保持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必须正确处理税费改革与水土保持建设的关系 ,建立水土保持多元化投入机制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加强领导 ,继续开展“红旗渠精神杯”活动 ,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持续、健康、顺利地开展  相似文献   

8.
黑河流域近期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河流域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流域内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生态建设任务将是长期和艰巨的。针对流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原则 ,遵循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按照上保水源、下保绿洲、中游节水的思路 ,提出了近期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并对近期实施任务所取得的效益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后,国家对农村经济利益分配和农村工作的又一次重大调整,目的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无疑将对农村经济和农村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以积累工和义务工为主要投劳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而言。也必将有深远影响。辽宁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区之一,水土保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量和所需建设资金来看,仅靠国家投资远不能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10.
大凌河流域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对流域系统资源进行模糊评判与系统诊断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了大凌河流域“多级网络式”治理与开发技术体系,其内容是:陡坡地“槽带式”;缓坡地“网格台田式”;坡耕地“宽带梯田式”;沟壑治理以“双链”锁沟头、“镶嵌式”造林种草保护沟坡、沟底建造“阶式”坝系工程、河道“双龙式”治理与开发体系。通过网络式布局,将治理开发措施从上至下布设成由密到疏的拦蓄、聚集、疏导等多功能多层次结构,以径流资源的合理调控为核心,使降雨径流,变为有效水资源,形成多层次水土流失防护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也为植被恢复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水分条件,使流域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地调控和利用。成为大流域规模化治理、产业化开发的关键配套技术,推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水平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1.
大凌河流域国家重点治理区治理通报与工作建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大凌河流域1993年列入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以来,项目区取得显著三大效益。具体经验是: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根本;精心调研搞规划,技术推广抓示范;加大“四荒”管理,完善建设管理机制;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加快荒山绿化速度;注重科研,提高科技水平。现存问题是:“两工”的取消,水保工作面临的挑战;“四荒”归口管理未理顺,工作难以深化;资金整合尚待规范。鉴于现实治理任务还很艰巨,建议将大凌河水土流失治理继续列入国家计划;鉴于国家项目投入标准不一,建议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鉴于国务院先后发了两个文件,对“四荒”的归口管理部门规定不一致,应理顺“四荒”管理,规范其管理程序;鉴于现存边治理边破坏的现实,建议国家创新宣传方式,强化对水保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南平市水土流失现状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以农村经济发展中锥栗山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为例,提出了防治措施和解决方法。倡导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强化水土保持的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大凌河(中游)流域1993年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历经10a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03年该区又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笔者通过对朝阳市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谈谈大凌河(中游)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期工程)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4.
根据境内不同生态地理类型,临朐人民先后探索并推广了"先治后包"、"先包后治"、"规模治理"、"特色产业带动"等小流域治理模式,走出了具有临朐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路。当前的主要制约因素有治理任务繁重但资金投入不足、有关政策不完善和监督执法力度不足等。今后应在加强宣传教育、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综合治理模式,强化监督执法工作,以期取得更好的生态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乐都水文站径流量、输沙量、降水量进行分析,探讨了青海省湟水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的效益:2000—2010年,青海省湟水流域各县(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4.71万hm2,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效益开始显现,年径流量和年降水量开始增加,年输沙量和年输沙模数明显减少,退耕后的年输沙量和年输沙模数分别比退耕前减少了467万t和359 t/km2。鉴于青海省湟水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生态环境总体上还比较脆弱,提出了延长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的时间、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十堰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念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18(4):35-36,51
十堰市的水土保持对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本文阐述了十堰市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加强和改善十堰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查清牡丹江流域中下游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和特点,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角度,对预防监督、生态监测、技术支持内容进行了论述,结合耕作、林草、工程措施提出了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规模。对该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各项效益显著,且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天水市秦州区耤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8年以来,秦州区委、区政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33.59 km2,综合治理程度达87.21%,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45.30%、14.51%、0.22%调整为28.69%、45.07%、9.77%,林草覆盖率达到54.84%,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 hm2,农业人均产粮达到337 kg。介绍了工程建设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9.
马龙县以坡改梯为突破口,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合理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造林中以营造薪炭林为主、用材林为辅,探索出了适宜本县水保生态建设的成功之路;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相似文献   

20.
于都县在实施国家水保重点防治工程项目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探索并推行了“牛(猪)—沼—果—塘”生态农业工程、水保生态旅游、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相结合等治理模式。1993年以来完成综合治理面积531.17km2,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8%提高到75%,农民年人均增收210元,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比未治理的乡村高31~36个百分点。全县掀起了承包治理开发荒山的新高潮,社会办水保的气候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