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婕  陈国创 《中国林业》2008,(19):36-37
安徽省地处祖国的东南部,拥有黄山,九华山两座名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黄山是安徽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黄河、黄山、长江、长城,成为全球公认的中华民族象征。黄山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称为“四绝”,尤其是黄山松,无松不奇,每棵松树都有特色,都有个性。与山石、云海、瀑布浑然一体,交相呼应,令人叫绝。安徽黄山、九华山的奇松,棵棵都有名称和来历。  相似文献   

2.
黄山松     
黄山松邓在军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若问奇松知多少,怕是山神、土地老也讲不清楚。[各种形态的松。苍郁古朴、飘逸多姿。黄山松由于高寒、光照、云雾、岩石、风霜的影响,针叶短密,树冠平整,以天然造型称奇于世。[岩壁上的松。露出根部。更奇的是,它破岩裂石,生...  相似文献   

3.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总面积 154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 142平方千米。景区内峰峦叠嶂,著名的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主峰莲花峰海拔 1864米。景区内共有自然景点 400余处,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中外,号称“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松列黄山“四绝”之首,全山百年以上的黄山松数以万计。   黄山还是文化名山。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曾在黄山炼丹,后得道升天。精品汇粹的黄山艺术和黄山的自然美景,使无数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为之赞叹和陶醉,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艺术作品,如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  相似文献   

4.
话说黄山松     
黄山松,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刚毅的性格,傲然的姿态博得人们的赞叹,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讴歌,明代方拱乾在《扰龙松歌》中写道,“忽生一臂横十丈,不及顾根遥相望。一曲一结枝成根,垂垂恍与峰揖让”……清人黄景仁有诗云:“黝山三十有六峰,峰峰石骨峰峰松。”他着力刻画黄山松的风骨。这些诗至今读来仍是脍炙人口。黄山三十六大山峰,七十二小山峰,几乎峰峰有奇松。世称有十大名松:迎客松、蒲团松、麒麟松、凤凰松、卧龙松、探海松、连理松、龙爪松、接引松、黑虎松、这些松蓊郁苍翠、铁干虬枝,各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黄山九大名松胡一民黄山风景举世无双,神山“四绝”奇松居冠,是谓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嘉靖《太平县志》)其松以石为母、云为乳、不滋于土,蟠根于岩,“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就连见多识广的明代地理和...  相似文献   

6.
应用平均标准木法讨论了6年生黄山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以及黄山松群落生态系统的性质。6年生黄山松人工林生物量受地形、立地条件影响较大,说明在黄山松人工林造林工作中应注重适地适树。  相似文献   

7.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是我国特有树种,它不仅利用价值广,而且由于独特的"黄山松文化"而备受人们喜爱和关注,但涉及黄山松天然林生物量、碳汇的研究未见报道。基于此,以黄山松天然林单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模型选优得到较优的方程来描述生物量与林分调查因子的关系,利用联合估计法,建立了木材和树皮与树干、树枝和树叶与树冠的二级控制关系式,以及树干、树冠、树根三个因子与总生物量的一级控制关系式。在建模过程中,为提高研制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引入了交叉建模和检验计算思路来建立黄山松天然林单木生物量模型,编制了黄山松天然林单木碳货币收获表,弥补了黄山松天然林生物量、碳汇的空白研究,为更好地保护好黄山松天然林,实现黄山松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充分发挥黄山松天然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山松群落类型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生命力强,枝桠平展、粗韧,树形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苍翠茂密的黄山松林,是黄山特有的森林景观,为黄山“四绝”之首,它不仅使人赏心悦目,同时也对涵养黄山水源有着重要作用。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第一生产者,植物群落是环境的指示物。对黄山松群落进行类型划分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利于了解黄山松群落对环境压力(气候因素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变化的反应。有利于人们认识、保护和开发黄山松资源。1调查方法 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在黄山风景区内按海拔高…  相似文献   

9.
细纹新须螨危害黄山松的特点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发生了大面积的红蜘蛛为害黄山松,使大片黄山松林松针发黄、枯死、脱落,严重影响到风景区黄山松的正常生长,也对以黄山松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景点,如天都峰、玉屏峰、丹霞峰等精华景观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一虫害也引起了黄山风景区园林局的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门的诊断、防治应急小组,聘请省内家对这一红蜘蛛进行分类鉴定,继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防治结果,并为以后黄山风景区黄山松红蜘蛛的“治早、治小、治了”,积累了一些非常珍贵的经验。1细纹新须螨学名、形态特征对黄山风景区黄山松造成巨大为害的红蜘蛛,经专…  相似文献   

10.
<正>我一直认为,无论是高山峡谷,还是河流大湖,无论是逶迤的海岸,还是皑皑雪山,这些美景之谓美景,都与森林紧密相关。并且森林还让这些美景充满色彩、线条等各种形式美的变幻,更充满生命的美感。我们先说山。在黄山,最美的是山石之美。陪伴这山石之美的,便有黄山松。黄山松本身就是黄山的一个美景,甚至迎客松、送客松成为人们必赏的景点。而黄山之石,恰恰是或突兀或隐藏在黄山松以及其他  相似文献   

11.
对天然次生林下人工更新黄山松幼树的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山松幼树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适当的透光伐调整林分结构,有利于黄山松幼树的生长恢复。利用混交度(肼)和大小比数(u)等林分结构参数来分析黄山松幼树的生长状况及其周围相邻木的混交分布状况,并量化表达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杉枞是当地群众因它的干形、材质与杉木相似而取名。1977年春我们将该树标本寄到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经叶培忠教授鉴定,认为是黄山松和马尾松的一个自然杂种。杉枞与亲本比较:杉枞的针叶较马尾松粗短,较黄山松细长,针叶数似马尾松,为二针和三针一束;树脂道似黄山松,为中生的(马尾松为边生)。球果着生状况均为倒悬的,黄山松和马尾松则少有这种情况(见图)。杉枞的树皮颜色也较马尾松和黄山松浅,是灰色的。杉枞的这些特征使我们很容易地把它和亲本区别开。杉枞在分布区内呈团状分布于海拔350—  相似文献   

13.
黄山松是一种中国特有树种,不仅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还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本文从黄山松生物学与生态学主要特性出发,介绍了黄山松砧木培育、穗条采集、嫁接方法、苗期养护、病虫害防治等嫁接苗的培育技术,以期为各地在生产栽培和应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黄山高海拔景区植被残缺地段进行黄山松、黄山花楸人工种子雨修复植被试验,1.5年生黄山松幼苗平均保存株数37.6株/m2,黄山花楸幼苗12.0株/m2,两者合计49.6株/m2;黄山松幼苗平均高度6.13 cm,黄山花楸幼苗平均高度4.16 cm。结果表明:采用当地植被物种具有较高的有效种子发芽数量和保存率,体现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对景区植被残缺地段的恢复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山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享誉天下,而奇松作为"四绝"之首,蜚声海内外。本人在黄山树木园工作近30年,对奇松的形成机理及其保护措施做过一些探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改进一元材积模型建模技术,以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伯克式的一元材积模型,通过交叉建模和检验同步进行的建模思路,利用逐步回归法求解参数,得到黄山松一元材积方程。并通过模型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其拟合效果好于由TOPSIS法得到的最优一元材积方程,弥补了黄山松一元材积表的空白,对科学经营管理黄山松天然林、森林资源清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集天下美景于一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誉,更是把黄山推至祖国风景名山的顶峰。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而在“四绝”之中,居首位的便是“奇松”——黄山松。  相似文献   

18.
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松林和奇松,多是耐寒、耐脊薄的黄山松。在23631亩森林总面积中,黄山松达9400亩(其中天然林8600亩,人工林800亩),占森林总面积的40%。黄山松为天柱山森林公园的群峰构成了诱人的景区特色。  相似文献   

19.
黄山松种群的数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山松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大小结构图对黄山松种群数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松种群的死亡高峰期主要出现在1级苗木向2级苗木的过渡期。黄山松种群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低海拔地带从属于常绿阔叶林,其演替结果将被常绿阔叶树种所取代;而在立地条件较差,海拔较高的山顶、山脊、陡坡等地段能自然更新,形成较稳定的地形顶级群落。  相似文献   

20.
充满着梦幻色彩的黄山在中国享有盛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谓妇孺皆知。黄山之名源于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英雄——黄帝,传说黄帝在此修炼成仙而得名。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面积154平方公里,是一座集峰、石、松、云、泉等各种罕见景观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的“四绝”,驰名天下。这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拥有“人间仙境”之美誉。然而,黄山的“旅游污染”同样怵目惊心。既然有人敢在号称“五岳之长”的 “泰”岁头上动上,自然也有人不怕在“震旦国中第一奇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