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记述西周覆灭,周室东迁的事迹,详读此章内容可知,《系年》作者心目中的郑国初年历史,大体与《郑语》《郑世家》等类同,而与《竹书纪年》佚文异说。  相似文献   

2.
鼠类的历史比人类还悠久。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魏风·硕鼠》就有了老鼠糟塌庄稼的记载。然而,其危害远不止此。传播疾病是鼠类的很大害处。《续博物志》对此已有朴素的认识:“夜藏饮食于器中,覆之不密,鼠欲盗食不可至,环器而走,泪滴器中,食之得黄疾,通身如蜡”,便是其中一种。据统计,大约有三十几种人类疾病是以鼠为媒介传染的,而危害最大者是鼠疫。清代诗人师道南有《鼠死行》一首,细致记述了当时鼠疫流行的恐怖情形:“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死  相似文献   

3.
螃蟹史话     
螃蟹为我国特产,是一种著名的食用蟹,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不仅驰名国内,而且还蜚声海外,自古以来,人们就视为珍品。在我国古籍中,有关螃蟹的记载,可见于经、引于传、著于书、咏于诗。如唐代陆龟蒙的《蟹志》、宋代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以及清代孙之的《蟹录》,都是螃蟹的专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张岱的《陶庵梦忆》中也有一些记述。连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劝学》中也记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蛇之穴无所寄托着,用心躁也。”傅肱《蟹谱》分上、下集,皆为螃蟹记述。高似孙《蟹略》共四卷,分蟹原、…  相似文献   

4.
北宋文豪苏轼在《东坡杂记》里曾描写了一位号称“聪药王”的钱塘净慈寺和尚,八十多岁了仍目光炯炯、面色童相,问其原因,“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说明古人早已有服食生姜的习惯。在古典巨著《红楼梦》中也有含食生姜的记述,如第五十二回中记述:  相似文献   

5.
从周原考古论西周农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周原考古论西周农业陕西省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罗西章周民族以特长农业称著,周王朝以农立国。据史载,周族的先祖后稷是唐尧时的农师。他改进了农作技术,受到了人民的爱戴,被尊为农神。后来公刘迁幽,古公直父居歧,也都为发展农业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古公直父由幽迁到岐...  相似文献   

6.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34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稻米最多的国家之一,栽培稻谷的历史非常古远。先秦的古籍中有许多地方讲到种稻的事,当时把稻米当作珍贵的粮食,有的地方还用稻米做酒。讲得最多的是年代较早而又比较可靠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如《小雅·白华》中说:“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豳风·七月》中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周颂、丰年》中也说:“丰年多黍多稌”。稌是稻的别称,有人认为是糯稻。这三条讲的都应  相似文献   

7.
《齐民要术》卷十“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中第二十一种“甘蔗”,收录资料四条:第一条释名,标明出出自《说文》,第三条记述交趾甘蔗,注明出自《异物志》,第四条讲种植时期,注明出自《家政法》,只有第二条介绍优良品种——雩都甘蔗,没有说明资料来源。贾思勰为学谨严,他撰著《齐民要术》是“采据经传,(?)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的。这一条也必然有所据。当时,南北分治,雩都是南康郡的一个县,属南朝;贾思勰是北魏高阳太守。估计贾没有亲自来过雩都。“雩都甘蔗”的记述,恐怕只能是“采据经传”了。缪启愉同志在《齐民要术校释》中注释这条作“脱去书名”,是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8.
藏獒英文名为Tibetanmastiff.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晋灵公时“有周人所进猛犬,名日灵獒,身高三尺,色如红炭,能解人意。左右有过,灵公即獒噬之,獒起立啮其颡,不死不已。每视朝或出游,则獒奴以细链牵犬,俟于左右,见者无不悚然。”“纵灵獒逐所指之人,獒疾走如飞。”《尔雅释牧》中写道,狗四尺为獒。  相似文献   

9.
清帝康熙对水稻生产过程,从浸种育秧到收割脱粒,直至舂米入仓,都有诗作留世,作为史诗,对研究了解当时的水稻生产情况和栽培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此,从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清帝康熙题《耕织图》诗耕二十三首给以注释,以供对诗歌和农史有兴趣的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水面种植技术扎记河南省新安县园艺局张宗子水面种植是一条不需增加土地面积即可增加种植的有效途径,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被应用于农业生产,如晋代嵇含在他的《南方草木状》一书中,曾详细地记述了这种方法。他说:“蕹叶如落...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12.
《诗经·豳风·七月》叙写了公刘时代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歌颂新中国的洮岷地区一年十二个月农业生产过程。同属于民歌,同是农事诗,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豳风·七月》和新时代的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在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此可看出我国民歌创作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3.
瓜的历史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种植瓜类作物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无数农书、史志、诗文中,关于瓜类作物的记载和吟咏,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诗经·豳风》中的“七月食瓜(指甜瓜),八月断壶(指葫芦瓜)”,《大雅》中的“绵绵瓜瓞”,《邶风》中的“匏有苦叶”,《曲礼》中的“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都是指的瓜。瓜类的历史,以甜瓜、葫芦瓜种植年代最为悠久,瓜类中的西瓜、黄瓜、冬瓜等,则比甜瓜、葫芦瓜晚出现二千多年,而南瓜的出  相似文献   

14.
记忆历史年代七法宋捍东学习历史,在年代记忆方面,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说它“老”就是具历史课开设以来,时间之长;说它“大”,就小学教材而言,大事年表中所涉及的主要年代达二百多个;说它“难”指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广大小学生的记忆,因为年代本身《数据》...  相似文献   

15.
时事     
《新民周刊》 财富蛋糕如何分配 温家宝说:分好社会财富“蛋糕”是政府的良知。还说:“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更合理地分配收入,更有力地调控房价.更扎实地推进医改……这都是一个好政府的当务之急。更大的“蛋糕”是更多尊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有蛋糕,有尊严,这就是幸福。  相似文献   

16.
胡衍铮 《农业考古》2003,(2):282-285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 ,谈到茶诗则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他们认为《诗经》中之“荼”字即为“茶”之始祖 ,故而其中有“荼”之诗句自然而然地成为茶诗了。但又有许多专家对此则持有反对意见 ,甚至乎还搬出了前辈茶人的意见以作论据。如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就说到 :“毛诗云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注 :荼 ,苦菜也。周礼掌荼 ,以供丧事 ,取其苦也。苏东坡诗云 :‘周诗记荼苦 ,茗饮出近世。’”争论之说 ,议论纷纭之处 ,实是多如河沙。有关茶诗之起源是否是《诗经》 ,这并非由论者之言即可决…  相似文献   

17.
迪卡猪和其它猪一样,其繁殖生理、生长发育生理都表现“周”的节律性,如母猪妊娠 16. 5周,仔猪生下后哺乳 4周 (或 3周、 5周、 6周等 ),仔猪断奶后培育 5周或 6周等。根据这样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出以日历周为单位安排全年的养猪生产,使生产以“周”为单位连续不断,似流水一样周而复始地重复同一生产内容,这种生产组织方式被称为工厂化养猪生产。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养猪生产如工厂生产一样进行计划和安排,例如,每周都有同样多的母猪参加配种 (如规模为 100头基础母猪的猪场,每周应有 5头母猪参加配种 ),每周都有同样多的母猪产仔…  相似文献   

18.
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的方式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米的历史是与日本的历史共同开始的。稻作与米可以看作日本历史的象征,至少是 日本历史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日本民族固有的生死观 、世界观乃至宇宙观,都可在这成为日本人生存根基的稻作文化中得到解释(2)。这 种使日本列岛的社会历史发生了最深刻变化的稻作文化,一般都承认是中国稻作文化的东传 。然而,中国的稻作文化到底在什么时候从哪条路线传入日本?对此则众说纷纭。有的主张 “陆路说”,有的主张“海路说”,有的主张“北路说”,有的主张“南路说”,也有的干 脆提出“多路说”…  相似文献   

19.
《百姓》2003,(5)
人们常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智慧,当然不同的民族对智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所代表的东方智慧观念,与洋人的西方智慧观念有很大差距。西洋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无非亚里士多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之流,都是理论家、发明家、创造家。中国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是谁?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诸葛壳”。诸葛亮有什么发明?没有;有什么创造?也没有;提出过什么理论?还是没有(孙武还有部《孙子兵法》)。中国人把诸葛亮视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自然观指导.本文挖掘整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中的自然观,明确了景颇族朴素自然观表征的历史脉络,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这对把握滇西景颇族维系生态平衡的民族传统,合理利用地方性知识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现实意义,也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