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农林院校在生态学学科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所开设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省内其他科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类似,陷入"大一统"、无特色、同质化的窘境。尤其是在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广东省农林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即未充分发挥生态学学科优势,生态旅游特色不明显;受学科地位影响,专业发展空间狭小;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低,生源质量呈下滑态势。这都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流失严重,而行业内专业人才供需缺口巨大。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旅游管理升级为一级学科,这不仅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平台,而且有利于促进省内各科类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差异化发展。因此,首先,广东省各科类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应遵循共同准则,即打破"大一统"发展格局,构建突出各科类院校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体系,积极发展二级专业;发挥各科类院校自身优势,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差异化发展,避免人才培养目标的雷同;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拓展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领域,增加实习时间。其次,广东省农林院校应抓住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机遇,依托生态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根据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明确以培养生态旅游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在旅游管理一级学科下增设"生态酒店经营与管理""生态景区规划与开发"等新专业;探索实施"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行业内就业率,为广东省迅猛发展的生态旅游产业输送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农林院校作为生态特色与优势鲜明的行业类院校,肩负着国家“树谷、树木、树人”的三大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生态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林学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构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价值引领为导向的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突出课程专业特色的同时,实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这种融合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森林生态学”教学使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了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对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背景分析,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首先应从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着手,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问题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4.
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的达成,为农林高等教育发展和农林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指向。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一部分,新林科建设旨在通过改革创新重点解决林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高等农林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加强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新农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研学结合不够;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农科建设和林业的新发展脱节等。为此,立足中国国情,顺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对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调整,提出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林业人才为目标导向、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产教研融合、加大本科核心课程和“慕课”建设力度的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基于此,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在林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一是重新修订林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理想信念、林业情怀、人文素养、理学素养、专业综合素质、审辩思维、创新创业、交流协作、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5.
自2005年批准设立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以来,高等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雷同、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定位模糊且缺乏特色、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不佳、毕业生缺乏竞争力等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等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应基于高等农林院校各自的特色进行科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以培养掌握风景园林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必要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技术应用等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以突出高等农林院校特色为导向,构建由体现宽广性和综合性的理论课模块、体现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实践课模块、体现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创新课模块等组成的具有农林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应积极探索突出实践性的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订单培养定向型人才模式、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等,并根据就业趋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优化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体系,不断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探索生命起源与本质的一门科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林学、草业科学、园艺以及自然保护区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针对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现行"遗传学"教材缺少分子细胞遗传学教学内容的现状,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为例子,分析了分子细胞遗传学长期未纳入高等农林院校本科"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如下原因:①缺乏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②不同发展阶段原位杂交技术的局限性。讨论了将分子细胞遗传学纳入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构建完整遗传学知识体系的客观需要;在遗传学研究中分子细胞遗传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分子细胞遗传学列入遗传学理论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提出进一步优化整合当前"遗传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将"植物根尖材料的收集、预处理与固定""植物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切口平移法制备45S rDNA分子探针""植物荧光原位杂交与信号检测"等内容引入"遗传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特色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林学等相关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转型,其环境系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该文以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并经过多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十九大报告将创新和教育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新农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专业建设难以融合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课程设置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改革的措施:一是要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具有"新农科"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农科专业的特色;三是要构建"新农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要建设师资队伍,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有序开展,并在专业特色、实训条件和硬件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系列课程改革初探北京林业大学邱俊齐高岚山东农业大学王洪谟高等农林院校本科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知识、能力要求为了全面了解农林经济发展对高等农林院校本科学生的经济管理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山东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先后在山东济南和山东枣庄...  相似文献   

10.
仙游县森林生态旅游的优势包括外部交通便捷、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较大,旅游产品可塑性强等;劣势包括旅游配套设施不全、旅游发展氛围不浓、旅游品牌不突出,知名度不高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发展仙游县森林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为促进仙游县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为高等农林院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针对当前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存在的整体不发达、特色不鲜明,教育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等问题,高等农林院校应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培育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地方高等农林院校,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抢抓机遇,跨越发展,为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在对高等林业院校优势特色林学学科建设的总体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分析总结了优势特色林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同质化"现象遏制林学学科特色建设能力、"科研定力弱"遏制优势林学学科的建设能力等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提出高等林业院校建构优势特色林学学科体系的策略:一是积极创新,优化资源配置。首先,围绕核心目标构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绩效考评体系,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绩效考评分类指标体系的建设,从而基于绩效考评结果确定林学学科资源配置的流向。其次,通过分类设置和管理学科带头人、拓展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的内涵和外延等,强化学科带头人对林学学科资源配置的决策权。二是以实用为导向,打造特色科研平台,分类实施"社会支持型"优势林学学科建设模式,强化林学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三是勇于创新,通过建立柔性职称制度、围绕"实干""骨干"的标准创新地实施柔性职称制度、加强职称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等措施,不断完善优势特色人才团队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提出高等林业院校建构优势特色林学学科建设支撑体系的思路:一是建设多元化人才体系,实施"借脑"战略,依托国家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平台打造高等林业院校个性化的人才引进政策,并充分挖掘政策潜力,敢于创新,在人才引进政策实施过程中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升学科的学术实力;实施"培智"战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确定"一流林学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林学人才提级改造工程,以提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建设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集聚化资金体系,通过加大与主管部门的沟通力度、进一步健全办学成本社会化分担机制等强化内生性筹资能力,通过严控债务性融资规模、扩大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吸收社会捐赠的各类办学经费、培育权益性融资规模等扩大外生性筹资规模。三是建设创新型学科组织体系,通过建立优势特色林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优势特色林学学科建设实施小组、林学学科优势特色人才培养小组和林学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探险小组等,打造"林学特区",从而突破"科层组织"的约束,实现以超常思维、跨越发展的思路重构林学学科建设范式;通过构建包括行政治理组织结构、功能组织结构、学术自治组织结构等3个维度的林学学科治理组织结构,逐步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有序性和高效性,从而促进林学学科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系1909年创立的顺天中等农业学堂,已有112年的办学历史。学院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河北,面向京津冀,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突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学院现有林学、生态学、经济林、森林保护、木材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林学和生态学分别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林学和森林保护专业为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另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具有国家林果生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林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等地建有13个教学基地和2个长期野外基地。  相似文献   

14.
依据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和林业发展的方向,依托林学本科专业,立足3S技术类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征,为满足当今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探讨3S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原则、设置模式等问题,提出了具有林学特色的课程名称、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模式为"森林经理学(含GPS)+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含GPS)+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林业GIS""林业3S技术"4种模式。课程教学方式为"课程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理论+课程实验+综合实习"2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地方农林院校“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学是介于生态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学科。"景观生态学"课程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林学、风景园林、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城乡规划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地理学、旅游管理、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相关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教学体系不完善、课程定位不明晰、实践教学缺乏、考核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改革措施: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其次要实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第三,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第四,改革考核方式。通过改革,提高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背景下森林碳汇领域人才培养战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森林碳汇产业成为中国林业发展新的战略目标之一。从挖掘与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碳汇功能、碳汇林营造与可持续经营、碳汇产业的经济管理、森林碳汇的行政管理、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的发展、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相关技术的推广等6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森林碳汇领域对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由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周期长,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培养的人才“产品”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所以建议高等林业院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及早增设森林碳汇本科专业,并在林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森林碳汇二级学科,以满足碳汇林业发展对高级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提出森林碳汇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应包括碳汇林营造与可持续经营技术、森林碳汇生态经济和碳汇项目管理。  相似文献   

17.
低碳社会建设时期林学专业培养模式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为了充分发挥林业在低碳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林学专门人才。因此,要结合低碳社会建设的特点,对林学专业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在林学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提出将林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由以森林培育为主调整为以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管理、森林碳汇为核心。在林学专业课程体系方面,提出增加有关森林碳汇的专业基础课;将森林碳汇作为林学专业的方向之一,增加有关森林碳汇的选修课;课程设置要体现林业区域性和森林分类经营等特点,各林业院校要重点建设适应本地区林业发展的相关课程。在林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提出增加有关森林碳汇的技能培训和低碳生活方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作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最佳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森林经理学"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高层次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重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技能提升的融合。分析了"森林经理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从知识传授与理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和内容创新与能力提升相结合3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将"课程思政"内容融于"森林经理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实践证明,高等院校要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还需要学校、学院和学科等方面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在2017年第4轮学科评估中,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评估结果排名均属于B类和C类,与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高校的同类学科相比,整体上有一定差距。从办学特色、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和社会声誉等角度分析,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科专业发展缺乏特色,无法与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高校抗衡;缺乏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师资;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尖端试验条件和技术手段方面与综合性大学和工科大学有较大差距;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行业认可度较低,难以通过获得社会资源提高学科实力,等等。因此,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生物学、生态学和土壤学等特色学科上的优势,以长板补短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开拓具有农林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一是要发展与农学大类相关的有高等农林院校自身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方向;二是要依靠高等农林院校优势学科专业的领军人才提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充分利用高等农林院校农林和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尖端技术手段和先进仪器设备;四是要开拓具有高等农林院校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领域,在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占据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20.
"森林经理学"是林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是林学专业综合性最强的课程。以华南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森林经理学"为依托,对该课程的教学网站进行了研究与设计。该课程网站采用B/S体系结构,使用ASP+Access进行开发;采用了综合框架型页面布局和动态树型菜单以便浏览和页面切换;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课程网站的多媒体资源提供了在线浏览和下载浏览两种方式;课程网站还建立了留言本和交流论坛,提供了基于题库的在线测试功能;教师可在后台登录课程网站,进行网站管理。"森林经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已在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多个专业使用,运行情况良好,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