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S-85型大蒜收获机研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4S-85型大蒜收获机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以及试验作业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
《新疆农机化》2010,(3):31-31,52
<正>大蒜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大蒜栽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大蒜是根茎类作物,收获时的作业条件变化较大,蒜头鲜嫩,收获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徐州、盐城等地区的大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06年仅徐州的大蒜种植面积已达10万hm2,与其配套的大蒜储存、加工、销售等行业逐步兴起,大蒜已经是农业产业群中的主导品种,是高效农业百项工程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由江苏省农机具开发应用中心和徐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联合开发研制。该机为自走式,主要由振动挖掘铲、碎土装置、分离输送链、放铺装置、行走底盘、发动机等组成。可一次完成大蒜的挖掘、分离和铺条等作业工序,具有操作方便以及转弯半径小等特点。主要技术参数:配套动力11.0~14.  相似文献   

5.
莱芜市农机局历经4年终于研制成功4SS-180型大蒜收获机,最近该机在当地投入大田作业,引起大蒜产区农民的轰动。  相似文献   

6.
4S-60/85型大蒜收获机可一次完成大蒜挖掘、分离与输送铺条等作业项目.具有收净率高、伤蒜率低和结构新颖等优点,是我国目前较为先进适用的大蒜收获机。现介绍其结构原理和操作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7.
根据江苏省大蒜主要种植模式,结合当前农户实际购买力以及生产需求,按照大蒜农艺要求和机械设计原理,研制了一款两行大蒜联合收获机,并进行了田间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具能够满足当前大蒜收获要求,且结构简单、作业效率较高、性价比高,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农业装备技术》2003,29(2):37-37
山东省农机研究所与山东鱼台农用车辆厂联合研制,与11~13kW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可完成大蒜的收获,也可用于花生和土豆的收获。该产品的挖掘工作装置在拖拉机的前部。整机分4个部分:挖  相似文献   

9.
大蒜收获机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7,(1):F0003-F0003
主要用于大蒜、圆葱、花生、地瓜、药草、树苗等生根作物的收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大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大蒜的收获工作仍全部靠人工作业,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因此,广大蒜农迫切要求生产、推广大蒜收获机械。根据这一情况,江苏省徐州市农机推广站研制出“4S-60型大蒜收获机”,并对试制样机进行了性能试验及生产考核。  相似文献   

11.
分段式大蒜收获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大蒜机械化收获率低、收获成本高、人工收获质量差等问题,研发了一款高效率、适应性强的大蒜收获机。主要研究包括:扶禾装置研究与设计、挖掘装置研究与设计、限深装置研究与设计、输送装置研究与设计等装置。并经过机器性能试验,相关性能参数符合国家标准对于大蒜收获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大蒜收获机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大蒜收获效率低、损伤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大蒜收获机,主要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行走系统、操纵系统、振动系统及切割系统。同时,采用了二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方法对影响其性能的入土深度和入土角度这两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参数优化试验,获得取整后的最佳参数组合为:入土深度8cm,入土角度2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蒜挖出率为97.96%,大蒜损伤率为1.03%。研究结果对大蒜收获机的研发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3.
模块化大蒜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大蒜收获机对不同种植模式、不同行距大蒜机械化收获的适应性,设计了集扶禾、破土、输送、断秧、集果于一体的大蒜联合收获机,并对其关键功能部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将扶禾、起送蒜、破土、齐蒜断秧等大蒜收获所必需的功能集中设置,构建相对独立的收获单元功能模块。用户可根据需要加挂收获单元功能模块,配合输送单元,实现1~n行大蒜联合收获机的自由组合。同时,收获单元功能模块之间间距可在0~300mm或更大范围内无级调整,实现70~420mm之间不同行距大蒜的机械化收获。建立了大蒜拉拔力理论分析模型,在对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结构参数对拉拔力影响的规律。试验表明,拉拔力随大蒜假茎包角增加而增大;当同步带张紧力超过2800N时,同步带所提供的拉拔力大于松土后大蒜所需拉拔力,可保证大蒜拉拔收获顺利完成。建立了破土力理论分析模型,得到了箭铲入土角、箭铲入土深度、整机前进速度等参数对破土力的影响规律。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入土深度、土壤湿度对箭铲破土力影响显著;当土壤湿度为30%、入土深度为80mm时,破土力为520N。样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蒜联合收获机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预期效果,大蒜收净率为98.3%、总损失率为3.5%、生产率为0.14hm2/h。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蒜联合收获机拉拔收获特点与鳞茎定位要求,为提高输送成功率、降低鳞茎损伤率,设计了一种浮动式夹持装置,阐述了其主要结构与工作机理。通过茎秆受力变形与植株运动分析,明确了试验台浮动轮弹性系数、间距及链条输送速度等关键作业影响参数的取值范围。构建了茎秆流变模型,并根据不同载荷下的茎秆蠕变曲线拟合了茎秆的粘弹性参数,明析了关键作业参数与输送装置夹持力、输送损失及鳞茎损伤的关系。以浮动轮弹性系数、间距及链条输送速度为试验因素,以成功率和损伤率为试验指标,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试验数据分析,由Origin软件生成3D响应曲面,得到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次序。结果表明,当浮动轮弹性系数、间距及链条输送速度分别为2 N/mm、83 mm和520 mm/s时,装置性能最优,夹持成功率和损伤率分别为97.42%和1.36%。对优化因素进行试验验证,试验与优化结果基本一致,满足大蒜联合收获浮动夹持高成功率与低损伤率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山地丘陵地区花生种植地块较小,以及农民手扶拖拉机保有量大等特点,设计开发了一种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花生收获机。该机采用沭河-81型手扶拖拉机为动力,一次完成挖掘、抖土和铺放等功能。同时,介绍了其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并着重阐述了关键组成部件的设计以及主要特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收获性能较好,总损失率和含土率较低,作业质量符合收获标准的要求;机具结构设计合理,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对手扶式单行玉米收获机传动机构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手扶式单行玉米收获机传动机构设计方案,并对该新型传动机构进行了设计,为手扶式玉米收获机传动机构设计提供了思路,实践证明效果十分有效,手扶式单行玉米收获机设计取得了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蒜联合收获作业过程中根系切净率低与损伤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按压式切根装置,阐述了其主要结构与工作机理。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夹持输送与切割机构作业参数,构建大蒜夹持运动方程和拨轮组动力、变形及切割力学模型。以链轮、拨轮和圆盘刀转速为试验因素,伤蒜率和切净率为试验指标,利用Design-Expert 8.0.5软件进行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构建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得到各因素对指标值的影响顺序。结果表明,当链轮、拨轮和圆盘刀转速为107、52、197 r/min时,装置性能最优,伤蒜率和切净率分别为0.63%和97.07%。对比鳞茎顶端定位“浮动切根装置”的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装置伤蒜率降低2.15个百分点,切净率提高3.9个百分点。对优化因素进行试验验证,验证与优化结果基本一致,满足大蒜机械化收获高效切根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8.
轮勺式大蒜单粒取种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因大蒜颗粒大、形状不规则和表面粗糙而造成漏播及重播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轮勺式大蒜单粒取种装置,该装置主要由取种勺、取种轮、驱动电机、支架、种箱等组成。对取种区、输种区和排种区的大蒜分别进行了受力分析,阐述了轮勺式大蒜单粒取种装置的原理,通过离散元仿真软件对取种勺及取种轮的结构形状进行了对比优化,确定了取种勺及取种轮的最优结构,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了取种勺的尺寸区间。以取种勺的半径、长度和取种轮转速为试验因素,以漏充率和合格率为响应指标进行了正交回归试验,建立了漏充率和合格率的回归模型,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参数优化。最优参数组合为取种勺半径16. 30 mm、取种勺长度38. 50 mm、取种轮转速10. 0 r/min,在最优参数组合下进行了台架试验,得漏充率5. 50%,合格率91. 10%,与回归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1大蒜挖掘机的市场分析大蒜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在我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山东省金乡县及金乡周围县市区的种植面积就超过了6.6万hm2,因此从大蒜种植面积上来看,大蒜挖掘机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大蒜挖掘的劳动强度大,收获一公顷大蒜大约花费1500元人工费用,对大蒜的损伤率也比较高(不低于10%),特别是大蒜收获期正是雨季,如不及时收获,大蒜表皮受到雨水浸泡,会发霉变黑,将严重影响大蒜的品质。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目前农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型过渡,因而购买价格适中的大蒜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