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备受全国茶人崇敬与爱戴的钱梁先生,浙江上虞人,生于1917年1月,病逝于1993年4月.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五周年了.全国茶人怀念他,我们浙江茶人更深深地怀念我们的良师益友--钱梁先生.  相似文献   

2.
一现在一些茶事、茶文化活动,常有“茶人”、“爱茶人”的称谓,有自称有他称。此两名词由来已久,溯本追源都出于唐代。“茶人”名词是陆羽所创,他在《茶经·二之具》说“”(即茶篮)时有“茶人负以采茶也”句,就是说陆羽称茶叶生产者为“茶人”。而“爱茶人”名词是白居易所创,他作《山泉煎茶有怀》诗云:“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氏一生为官、丰产诗人,他创造“爱茶人”一词是在以名泉烹饮佳茗时引发的。白氏爱茶是他官务之余的生活享受,即业余爱好。两名词的对象是有区别的。二“茶人”、“爱茶人…  相似文献   

3.
黄寿波 《茶叶》2014,(1):57+59-57,59
钱时霖先生已于2013年3月25日驾鹤西去,至今已有一周年了。他在世时好学不倦、笔耕不止的的精神,对同志和朋友的真诚、乐于助人的品德,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钱时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专家和茶文化工作者,浙江安吉人。曾任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栽培室主任,中国茶叶学会、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理事,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理事。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纵观中国茶文化史,茶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达的朝代,茶文化亦发展。如唐、宋即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巨著《茶经》在唐代陆羽之手诞生,因此他被称为“茶圣”。宋代的“斗茶”之风不仅风靡全国,且传之日本。日本人民注入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日本茶道。而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茶馆、茶肆、茶楼、茶坊,则兴起于明末清初。以北京茶馆为例,有民族形式建筑、衬托特有的儒雅气质的“老舍茶馆”,有饮茶兼卖满汉点的“红炉馆”,有饮茶兼听评书的“书茶馆”,有开设在古刹名寺,荷塘芦丛、山凹松林、瓜棚豆架及菜圃之间的“野茶馆”,还有江南水乡的小茶馆。这些各具特色的茶馆,既是民间知识交流的载体,亦是人们身心休息和娱乐的去处,也是民事活动的场所。由于中国历史的特定性,曾有一时这些茶馆被称之为是资产阶级的小资情调,而被取消,中国茶文化走向萧条。它的复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兴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一度被冷落了的茶文化又再次被提及。1989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茶与文化展示周”,拉开了中国茶文化热潮的序幕。随之作为弘扬茶文化窗口的杭州“茶人之家”率先成立。作为中国第一家茶艺馆“福建茶艺馆”在福州西湖之畔的博物馆内诞生。这十五年来,茶文化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在这股热流中,茶艺馆作为茶文化的载体,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相似文献   

5.
郑长发 《茶报》2004,(3):41-41
我出生于本市宝山区大场镇新华村。约在20多岁时,放弃了生产大队的会计之职,来到城市里的一家越剧团任乐队工作,之后又转业进厂,现在我已70岁的老人了,但回忆起家乡的茶馆店,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6.
今年八月二十日(农历)是庄晚芳先生诞生100周年纪念日.茶界共同缅怀这位曾为我国茶叶事业奋斗一生,并做出卓越贡献,深受广大茶人尊敬的泰斗,我心潮彭湃,思绪万千.现把受前辈教导指引,感受最深的一、二事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7.
朱浩泉 《茶报》2000,(3):42-42
说起小茶人茶艺馆,在上海老茶人的心目中,真有一点小名望。丁欣夫老伯在条幅上是这样写的:“上海少年宫第一馆”。她诞生至今已有六年多了。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厅开辟老茶人茶座后,可以说天天爆满,经常发生茶杯不够用、台子椅子太少的现象。茶艺馆人情味十足,被喻为老人的乐园,外出旅游的基地,闲话情趣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历史不会忘记孔老夫子,他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现代文明,今天仍然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熟悉茶叶发展史的人大概都知道陆羽,  相似文献   

9.
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的泡茶,“饮” 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 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 和“艺术”的根源。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之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以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发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品茶,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清茶一杯” 的精神,以茶代酒,…  相似文献   

10.
王家斌 《茶叶》2003,29(3):125-125
2003年(癸未年)4月20日(癸亥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联合举行纪念陆羽诞生1270周年活动,浙江省茶叶学会组团参加这次活动.众所周知,浙江湖州是陆羽第二故乡,他在湖州前后居住了三十多年之久,留下了大量史料、史迹,著名的陆羽<茶经>也是在湖州写成付印问世的.  相似文献   

11.
吕彦 《福建茶叶》2016,(12):210-211
本文从儒道思想角度来分析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核,采用跨学科研究手法,尝试分析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足球精神在和谐精神、个人素质要求以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内在统一,旨在说明我国传统茶文化精神的博大精深,在当代依旧散发独特的光芒,以及当下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发展呈现出和而不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高麟溢 《茶叶》2005,31(2):75-76
就吴老遗愿,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探讨“三农”问题、茶业问题和弘扬茶人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13.
《茶叶》1993,(2)
我国著名茶学家、茶叶经济贸易专家、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上海市茶叶分公司高级工程师、上海市茶叶学会理事长、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兼职教授钱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3年4月16日不幸逝世,享年82岁。钱梁先生浙江上虞人,他为祖国茶叶事业兢兢业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为中华茶业的振兴,为弘扬茶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钱梁先生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思想开拓,对我国茶叶产销体制的改革,发表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茶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一丽 《福建茶叶》2016,(4):116-117
近年来,外国的服装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现代服装的设计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传统服饰元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茶人服的出现可以唤起人们对我国传统服饰的注意,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服装产业和服饰文化的发展。本文首先就茶人服的发展意义和基本特点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就传统服饰与当代茶人服的设计理念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就传统服饰对当代茶人服设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茶人服的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林治 《福建茶叶》1999,(4):43-44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象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加葱、桔皮、薄荷、桂园、红枣,根据各人的口味嗜好,兴之所至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不在茶中加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饮,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再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才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相似文献   

16.
高旭峰 《福建茶叶》2023,(4):132-13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中国茶文化也在国际范围内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为我国的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一背景下,若想茶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有效传播,使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得到更精准的表述,其翻译质量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视角,分析了我国茶文化发展的新机遇,指出茶文化翻译的要点,并对茶文化的有效传播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凯亚 《福建茶叶》2005,(2):47-47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就小处来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此也。  相似文献   

18.
一次,陪一个北方朋友到长沙铁路化宫看电影,影片中一组镜头:毛泽东在喝茶后,在杯底摄一把茶叶放进嘴里大嚼特嚼起来。这位北方朋友好生奇怪,我向他解释说,湖南人喜欢饮茶后将茶叶一并吃掉,这就叫“吃茶”。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诸多领域,如经济、文化和心理要素等。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挖掘了茶文化中的和解心理元素如何更好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探讨了中国传统茶文化所内蕴的和解心理,并将这种茶文化的和解心理元素,更好地应用于茶文化的传承与拓展之中,使人们从心理学的和解角度,认识和探索茶文化,实现茶文化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20.
沈则瑾 《茶报》2004,(1):20-20
小时候对茶的记忆不多,好像是客人来了,大人们就让我奉上一杯热茶,端上一碟茶点。孩子平常喝的就是白开水,不似现在的孩子,不是饮料不开口。长大了,自然而然就开始喝茶,就像自然而然要结婚成家过日子一样。茶带着清香微含苦涩,由浓变淡直至无味,就像生活由绚烂归于平淡,只在茶叶罐见底时才惊觉,又一段日子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