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LUCC驱动力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是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和结果的有力工具。基于不同理论建立的驱动力模型很多,对几种应用较多的LUCC驱动力模型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鹿泉市现状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地理学的角度入手,将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因子归纳为经济、人口、技术、政策、社会五个方面,得到定量度量各驱动因子影响的多元线性模型,并用路径分析方法探讨驱动因子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以及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子、人口因子和政策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变化均有较大影响,其中,技术因子和社会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是通过经济和人口因子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成为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中极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在综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有关景观尺度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Land Use /Cover Change)、LUCC景观尺度的生态影响与评价以及LUCC生态安全在景观尺度的评价特性,旨在通过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促进以后相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The Ulan Buh Desert has a fragil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Inner Mongolia arid climate zone and the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ecoton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riving force mechanism of the Land Cover Change, the paper constructed the natural-human driving force model by the Markov Chain based on Landsat MSS 1973, 1977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analyzed the naturalhuman driving force contribution rate to the Land Cover Change in Ulan Buh Deser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1989-2013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Ulan Buh Desert Land Cover Change is the natural factors, average contribution rate is 89.46%, then is the human driving force, the rate is 10.54%. The natural-human driving force contribution rate for every land cover type is different, in natural part, the minimum rate is saline-alkali land for 45.20%, while the maximum is sandy land(90.63%). The human driving force rate of forest land, grassland and water was negative, it shows that human factors slows down or hinder the growth of this kind of land cover. Because of the humanistic attribute, the natural effect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was abandoned, the rates of human driving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change of human driving force is 24.94%, while the chang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62.9%.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王昕  黄乾  孙力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172-177
黄河三角洲是保持山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区域之一,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地区。以东营市为研究区,分析了该区域1992—2010 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引起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总体趋势是建筑用地、水体、盐田、林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而耕地、滩涂、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其中建筑用地增加了5.92%;(2)研究区耕地、盐田、建筑用地、水体之间频繁地转换关系,1992—2010 年耕地355.79 km2转为了建筑用地, 225.75 km2的滩涂转为盐田;(3)研究区8 种土地类型斑块个数51650 减少为32892,且耕地7 个景观指标均减少;(4)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宏观影响因子是政策导向,直接驱动力为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焦点之一的驱动力机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它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最核心的研究部分。现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的层次性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影响因子时空尺度效应与一致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影响因子定量化与空间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深入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内在和外在机制以及促进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国家、区域、省域、市县不同尺度总结归纳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进行驱动力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方法以定性定量结合为主;驱动力模型的建立多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国家及区域研究成果较少,省域、市县等小尺度研究成果较多;存在成果分布不均、数据不统一、小尺度研究方法单一、驱动因子选择主观性强以及不同尺度研究成果借鉴性差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在不同尺度中选择耕地变化驱动力及未来耕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辨别不同土地利用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从土地集约利用投入产出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因果关联2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研究内容、时空尺度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剖析研究的不足。指出未来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方向是:(1)农地与城市用地集约利用具有不同的特点,应该区别对待两类不同的集约利用评价;(2)GPS、RS、GIS技术手段相结合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3)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研究应该和土地利用管理实践相结合,制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体系和开发出业务化的集约利用决策软件。  相似文献   

9.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of Landsat 5,landscape index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and use/cover changes of Xuzhou City during 1994 and 2005,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inside driving system.Fourteen social driving forces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PCA theory,and the social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were analyzed with the help of SPSS software.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population,economy,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structure were main impact factor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s.  相似文献   

10.
赵双飞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275-282
为了揭示长株潭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加强土地空间管制和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1986年、1995年、2005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现状数据为基础,结合GIS技术,对长株潭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和水田是长株潭地区的优势地类。这段时期内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水田面积持续减少。其他地类面积波动变化;(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换。大部分水田、旱地、林地、灌木林地和水域转换成了城镇建设用地。新增的农村居民用地主要由水田转换而来。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呈现出依附原有建设用地增长和跳跃式的增长2种方式;(3)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长沙市区、株洲市区和湘潭市区等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较大;醴陵市、炎陵县和茶陵县等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较小;(4)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年均变化速度不是很快。正向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用地、水域和草地,其中增长变化最快的是城镇建设用地;其余土地利用类型负向变化,其中减少变化最快的是果园。研究认为,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差异是长株潭地区土地利用发生时空变化和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