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沙治沙,遏制沙化扩展,改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恢复植被则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而水分条件是恢复植被的关键,也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败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防沙治沙,遏制沙化扩展,改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恢复植被则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而水分条件是恢复植被的关键,也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败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防沙治沙,遏制沙化扩展,改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恢复植被则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而水分条件是恢复植被的关键,也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败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宁夏太阳山刘家沟水库的周围环境,提高植被恢复能力,在研究周边情况的基础上策划出新的造林绿化方案。验收结果表明,该方案造林成活率高,既改善了半荒漠化半干旱地带的生态环境,又促进恢复了本地区原有植被的生长条件。  相似文献   

5.
防沙治沙,遏制沙化扩展,改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恢复植被则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而水分条件是恢复植被的关键,也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败的关键因子。针对以往造林方法成本高、成活率低以及水资源缺乏等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全新造林方法--蓄水渗膜造林技术。该技术能根据苗木的生长需要,直接在根部构筑缓释水源,利用缓释膜的科学、均衡、有效地渗水,满足苗木生长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并达到水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蓄水渗膜材料采用导水纤维法将蓄水渗膜的…  相似文献   

6.
张学全 《林业调查规划》2013,38(2):121-124,129
基于香格里拉县2009年荒漠化调查成果资料,全县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7 064.5 hm2。分析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主要为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等自然原因和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等气候因素以及过度樵采和放牧等人类活动。藉此提出了建立荒漠化动态监测与预报系统,加大资金投入,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设沙障固沙、发展水利、改良土壤等土地荒漠化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干热河谷典型地区的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对树种选择,造林整地、节水保水技术、植被恢复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概述,提出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建议,为该区域多目标可持续的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巴彦淖尔市荒漠化土地面积8122万亩,其中轻度荒漠化土地2377万亩、中度荒漠化土地4610万亩、重度荒漠化土地980万亩、极重度荒漠化土地155万亩:全市沙化土地面积3216万亩,其中轻度沙化土地175万亩、中度沙化土地448万亩、重度沙化土地1600万亩、极重度沙化土地993万亩。近年来,当地林草部门实施人工造林、封育、飞播工程,林草植被恢复迅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在实施人工造林过程中,总结出一系列荒山荒沙地造林技术,对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青海共和盆地的荒漠化地区沙珠玉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本地区较为适宜的退耕还林模式,即以灌为主,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植被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宁南地区植被建设现状、植被恢复建设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人为、环境及经济社会因素是制约宁南地区植被恢复的关键,建议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人工造林模式,加强生物灾害防治,以提高生态治理效果,重建稳定、健康的植被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以岷江上游杂谷脑干旱河谷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和林地保护利用资料,根据地形、土壤、水分、植被等9个因子对该区域的生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合适的造林措施和对策,为该区域的造林树种选择和配置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同时也为类似困难立地条件地区的人工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岷江上游杂谷脑干旱河谷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和林地保护利用资料,根据地形、土壤、水分、植被等因子对该区域河谷地带、阴坡和阳坡的生境分别进行了分类,为该区域的生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也为人工造林中树种选择及造林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同时也为类似困难立地条件地区的人工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辽西半干旱荒漠化山地,由于土质瘠薄,植被稀疏,造林难度大,在这类山地上通过选择极耐干旱树种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3~4年生大苗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应用3~4年生侧柏大苗在中度、重度荒漠化山地上造林,成活率都在95%以上,保存率达到了100%,林木生长良好,造林获得了成功,从而打破了在荒漠化中度或重度山地上只能以封山育林为主、栽灌种草为补的保守治理模式,为荒漠化山地造林提供了一项切实可行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效果为例,针对影响林业发展的障碍性因子,阐述了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按立地条件,提出了灌木林地、疏林地的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荒山荒地和退耕还林地的人工造林的技术思路、主要技术措施和造林模式,并对所构建的植被恢复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浅山区陡坡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营造和植被恢复的难点地区。通过造林试验,总结出该区域造林技术包括:在造林前,上一年度雨季前采取雨水集流短水平阶整地,造林坑在坡面上呈"品"字型排列等,柠条为适宜该区域造林的灌木树种。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敖汉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稀少,温度变化剧烈,荒漠化问题突出。针对敖汉地区土地沙化严重、植被恢复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应用防沙治沙营造林系列技术,形成集“防沙治沙、植被恢复、资源利用”三位一体的沙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实践证明: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的质量和效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然林保护工程植被恢复工程(以下简称植被恢复工程造林)是有效遏制山西省吕梁市天然林资源破坏所造成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措施和方法。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由于受到自然干旱、沙尘暴、干热风、冰雹早霜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沙棘在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吕荣森 《沙棘》2003,16(1):3-7
中国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3%,荒漠化的主要地理范围在西部地区,只有大面积恢复和重建植被,才是解决水土流失、防治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恢复和建造植被应遵循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重建植被。植被建设应以种植灌木为主,乔木草类次之,实践证明,沙棘在西部植被建设中是一个关键树种,建议国家正在实施的林业工程中,尽可能多地种植沙棘,增加沙棘在“乔灌草”中的比例,比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迪庆高寒山区及干热河谷区极难造林地是植被恢复技术创新和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攻关的重要热点地区,分析保水剂对其困难立地造林的有益特性及降水年季分布、时空分布特点、技术创新需求、多元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对保水剂应用的影响,按照划分的8种不同困难造林地类型探讨保水剂选择、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提出保水剂在迪庆困难立地造林中的技术模式、推广方式及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等。  相似文献   

20.
在对成都市龙泉山现有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龙泉山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植被恢复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针对龙泉山脉自然地理条件,引选适合龙泉山生长的树种进行区域试验,筛选出适宜该区域植被快速恢复的树种6种,并研究了优化造林模式4种,目的是为龙泉山植被快速恢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