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6月6日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巨鹿县柳洼村举办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观摩培训会,项目负责人李文治研究员就该项目技术研发与示范进行了系统讲解。"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模式研发与应用"项目核心示范面积1030亩,主推技术是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的集成与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研发了包括中低产麦田节水品种的筛选,智能喷灌控制系统的研发与示范、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不同节水技术模式的优化应用和节水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新的播种样式如免耕播种、宽幅密植和窄行密植等的研究与示范。与会人员看到  相似文献   

2.
<正>针对近几年山东省青岛地区出现的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现状,青岛市农技站将"节水增粮"确定为粮食示范区的核心目标。按照"大幅压采地下水,稳夏增秋,确保总产"的技术路线,把"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主体示范技术。平度市蓼兰镇承担了开展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水分运筹、高效施肥、抗逆稳产、品种优选、配套播种等试  相似文献   

3.
2014年,昌吉市榆树沟镇在前进村6组种植制种玉米95.3公顷,示范田667米2产量达517千克,667米2收入2 323.6元。一、示范田概况示范田面积95.3公顷,4月16~28日播种。秋翻深施底肥,春季平、耙、耱联合整地,回收残膜,达到"齐、平、松、碎、净"标准。采用父、母本错期播种,母本机械播种,父本人工点播,母本每穴下籽1~2粒,  相似文献   

4.
<正>一、武强"水肥一体化"技术现场观摩会2014年6月8日,河北省渤海粮仓建设工程办公室组织在武强召开"水肥一体化"技术现场观摩会。项目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王慧军院长、省科技厅陈卫滨副巡视员、衡水市王世昆副市长、武强县相关领导及项目示范县、服务体系代表、武强县农牧局、科技局领导、农业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共计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还特别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康绍忠院士、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高祥照处长、科技部农村科技司高旺盛处长参加。河北日报、  相似文献   

5.
<正>在宣化县东望山乡青边口村开展了"张杂谷"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示范田地处浅山丘陵区,无霜期125 d,砂壤质栗褐土,中低产田。当地种植"张杂谷"常年亩产400 kg/左右。2013年3.6亩"张杂谷5号"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624 kg。2014年示范面积110亩。1水肥一体化试验情况1.1品种与播期。种植品种"张杂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模式研发与应用》课题针对小麦玉米传统地面漫灌灌水量大导致水分利用率低、地下水超采严重等问题,采用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面向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环渤海低平原地区,重点开展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不同技术模式研究,并有机集成其他适用技术,构建适宜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的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和种植制度,建立示范基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将继续在全国14省开展金正大水溶肥试验示范。"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建华在6月19日召开的2016全国水肥一体化示范推广工作会议上宣布了以上消息。"2016年金正大将在全国重点省份、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建设1000个水肥一体化标准示范田;组织10万名种植大户学习水肥一体化技术;普及100万农户认识和接受水肥一体化技术。"这是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次会上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继2015年捐赠10万套滴灌  相似文献   

8.
1935年发现br-2矮生基因,但该基因型的矮生玉米具有一些难以克服的不良性状,长期以来,我们利用br-2基因的致矮特性,反复采用"高矮杂交,定向选择"的做法,较好的解决了不良性状的问题,初步育成了比较理想的矮生玉米杂交种—矮单268。2012~2014年连续3年,我们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对矮单268高产示范田实地测产,亩产分别达到899.2 kg、903.5 kg和973.46 kg,其中2013、2014年的测产结果,均创下当年河北夏播玉米的高产新纪录;矮单268作为密植型矮秆玉米,随着栽培地块肥力的提高,栽培密度相应加大,高水肥条件下,种植密度在6 000~6 500株/亩,中等肥水条件下,一般掌握在5 000株/亩为宜。应成方连片种植且不能与高秆玉米间作或混播,苗期不用蹲苗,注意加强肥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9.
<正>宁晋县被确定为渤海粮仓示范县以来,根据项目总体目标,针对宁晋县水资源极度匮乏、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现状,将"节水增粮"确定为宁晋示范区的核心目标,按照"大幅压采地下水,稳夏增秋,确保总产"的技术路线,把"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主体示范技术。课题组通过开展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水分运筹、高效施肥、抗逆稳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9日,由松原农民学院、松原市农广校主办,松原市弘晟喷灌喷泉工程有限公司、吉林省稻晟肥业有限公司承办的"万亩农作物高产示范工程"水肥一体化玉米高产示范田测产活动在吉林松原举行。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首席农艺师高祥照、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璞、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江荣风、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承林、东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姜佰文、吉林农业大学资环学  相似文献   

11.
通辽市科尔沁区主推玉米密植高产种植技术,本文介绍了该技术在当地近几年的示范情况,通过与当地农户常规种植模式进行产量对比发现,密植示范田产量较农户常规种植模式增产28%,增产效果显著。特总结出选择耐密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构建整齐的群体结构为核心的玉米密植高产技术要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在且末县托格拉克乡托格拉克村2队,建立了6.67公顷一年两季667米2产15吨青贮饲草玉米栽培技术示范田,该示范田于4月8日播种,7月5日玉米乳熟期收获,667米2产鲜草9.65吨。复播青贮玉米于7月8日播种,10月20日乳熟期收获,平均667米2产鲜草6.5吨。合计每667米2鲜草产量高达16.15吨。一、播前准备1.土地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在常规玉米种植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增三改五提高"。"一增"就是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传统玉米种植模式栽培密度一般为4000株/亩,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后,栽培密度可提高至5000株/亩以上,近几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栽培密度最高可达到6000株/亩。"两改"一改是栽培技术,采用覆膜栽培,二改是灌溉技术,大水漫灌改为滴灌,三改是施肥技术,将  相似文献   

14.
<正>在农作物种植中,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施肥和灌溉相互结合,充分利用肥料和水资源的一种现代化水肥管理技术。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种植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以河南玉米种植为例,对玉米种植中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研究,并对该技术进行推广。河南是我国玉米种植大省,在河南大部分地区适合玉米种植,所以玉米种植几乎遍布河南全省。尽管河南玉米种植规模很大,但是受到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在玉米的种植中,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宁夏地区的农业种植业发展迅速,玉米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引进了玉米滴灌技术,施行水肥一体化施肥制度,试图提升玉米种植效率,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该文简要分析了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与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在宁夏种植区的应用优势,探究了宁夏地区玉米种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应用。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新技术》2015,(1):35-36
日前,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进行玉米实地测产,经过农业部专家组现场实测确认,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136.1千克,再创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亩产超吨粮的新纪录。近几年来,吉林省农科院在省政府实施"吉林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省玉米产业体系""玉米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等项目的支持下,研究示范推广的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连续取得突破性成果,实现了玉米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阐述了虞城县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水肥一体化、选地整地、处理种子、施肥与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希望通过以上技术,能为种植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一、示范目的通过示范,展示巴斯夫新一代施乐健杀菌剂欧帕~对小麦的作物健康和增产作用及防病效果。二、示范设计(一)示范田选择及其田间管理该示范田设在滑县留固镇尹新庄张怀现责任田,该田块地势平坦,土质黏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玉米,玉米秸秆全部还田,秋耕时每667m~2底施二铵40kg,钾肥5kg。种植小麦品种为矮抗58,2014年10月12日播种,播种质量为14kg/667m~2。3月23日浇返青水,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农业部玉米专家组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石河子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的玉米高产研究示范田进行了测产验收。对2公顷高产田的测产结果表明,示范田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到1511.74公斤,再次刷新了全国玉米高产纪录,实现了"单季亩产吨半粮"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病虫害影响,有效提升了玉米产量。该文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水肥一体化的技术要点,提出深入研究、鼓励应用、农民培训等优化措施,以促进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