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保护性耕作是我国旱作农业耕作制度上的一项创新,是促进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县经过多年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产节本功效显著,现将2016~17年保护性耕作情况介绍如下:1项目示范区目的为了客观、真实、有效的验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经济效益,在项目区所在镇(办)建立冬小麦和夏玉米示范田,对比分析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  相似文献   

2.
<正>本课题针对"渤海粮仓"项目在河北省低平原实施区域的浅层微咸水安全高效利用开展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渤海粮仓河北低平原区粮食生产的水资源保障能力。课题由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和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共同承担。2015年课题主要围绕冬小麦夏玉米安全高效微咸水补灌制度和技术、提高土壤对有害离子缓冲能力的土壤保育技术开展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主要研究进展及亮点1.1确定了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微咸  相似文献   

3.
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高产耕作技术研究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高产耕作技术已在北京具有较好灌溉条件。田间机械化水平较高和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平作热量不足的地区生产试验3年,生产试验表明,非传统麦田套种玉米高产耕作技术框架可行,尚待继续完善。此项目还在研究试验阶...  相似文献   

4.
梨树县以种植玉米为主,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玉米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梨树县粮食生产水平,因此,需要加强玉米生产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梨树县承担了吉林省保护性耕作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并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示范推广。本文主要介绍了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技术模式,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汉兴  许洁 《陕西农业科学》2009,55(4):50-52,63
在陕西省渭南市"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粮食生产中,实施多点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对比分析灌区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的效益,并提出了关中灌区粮食生产中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禹城市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要耕作模式,这种耕作模式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在高产面积、高产指标和经济效益上都有重大突破,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就如何有效均衡高产冬小麦-夏玉米的配套栽培技术提出建议,以实现小麦、玉米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对7种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小麦、玉米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各种土壤耕作模式中,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优于低留茬免耕播种;小麦播种时采用的"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6最好,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38.3%,纯收入增加42.7%;其次是"冬小麦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3,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20.6%,纯收入增加23.9%;免耕作业模式和旋耕作业模式,虽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效果均不理想。【结论】"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耕作模式可显著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促进粮食高产稳产,适宜在关中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邵长敏  齐自成  丁梅  魏希营  李国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21-8125,8213
[目的]解决济宁市小麦/玉米两熟区传统耕作方式生产成本高,对土壤结构破坏大,土壤的生产能力降低的难题。[方法]多次试验示范和总结。[结果]构建农机农艺技术流程为"小麦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覆盖)→玉米直播→喷除草剂→田间管理(灌溉、灭虫等)→玉米收获并秸秆还田覆盖→深松(3~5年深松一次)→小麦免耕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灌溉、除草、灭虫等)"的适合该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通过万亩试验示范验证,该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能够较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结论]该研究可为济宁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应加快推进全市农业进入保护性耕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不仅是实现规模化、高效化、标准化种植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改善环境、降低污染、减少劳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湖北省当阳市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分析,在当阳市草埠湖镇机械化试验示范推广中,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该技术在平原地区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将是稳粮提质增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陕西省蒲城县灌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的粮食生产中,实施多点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阐述了灌区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与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关中灌区粮食生产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针对冬小麦撒播、带状播种和小麦/玉米间套作三种技术模式进行研究,形成了冬小麦带状撒播间套春、夏玉米"一年三作"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冬小麦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采用带状撒播种植模式,能进一步提高产量;合理利用空间进行间套春、夏玉米,选择合适的品种搭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挥种间互补优势,加强田间管理,是实现小麦、玉米双丰收,粮食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区域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实施措施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晶 《农学学报》2016,6(8):1-3
针对黄淮海区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为整体提高该地区粮食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提出了通过晚播小麦10~15天,为玉米机收让出籽粒脱水时间,同时提出配套使用适宜机收籽粒的早熟、脱水快玉米新品种及栽培管理措施。通过制定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开展全方位协作攻关,进行小麦、玉米双机收品种筛选和培育,改进籽粒收获配套机械,开发配套烘干籽粒设备,并通过政府的农业扶持项目帮助产业升级,促进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正>临漳县地处河北省最南端,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56 mm,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在临漳县粮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冬小麦的灌溉用水占全部作物用水量的50%,小麦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多年的地下水过度超采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10月6日,由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省农业厅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来到宁晋县换马店镇北楼下村,对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承担的京津冀种植业高效用水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收测产。数据显示,136亩夏玉米平均亩产823.46公斤,加之这些地块今年小麦平均亩产718公斤,至此,项目实施核心区冬小麦+夏玉米粮食亩产量已超过一吨半。专家认为,在同一块土地上,冬小麦+夏玉米粮食亩产量实现“吨半”,是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本地生产实际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组装出雨养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减耕施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科学实用、操作性强,适宜在黄淮海小麦-玉米两熟种植的雨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麦、玉米生产技术正由以高产为目标向高产高效转变,精耕细作向精简栽培转变,分散种植向规模化生产转变,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转变。该文介绍了"两早两晚"、"一增四改"、种子包衣、种肥同播、"一喷三防"、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从而实现小麦、玉米生产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田间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试验研究,结合示范区试验示范,对冬小麦与夏玉米生育期进行了优化、对种植方式进行了调整、夏玉米深松播种、增施钾肥与冬小麦增施磷肥及有机肥等有效措施,研究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根据期品种特性,实现冬小麦、夏玉米稳产、提质,大面积发挥中河北低平原区的产量潜力。考虑该地区气候与环境资源特点和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生产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作物增产理论与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甘肃地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是当地最为主要的一种种植方式。近年来,本地区已经大范围的应用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技术了,不过在冬小麦播种以后,时常出现越冬死亡、出苗率低等相关问题,进而严重地影响到其产量。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种植技术的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养分高效管理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和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养分管理技术与施肥机具之间农机农艺不匹配的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实现养分管理中农艺技术与农机操作的有机结合,成为农业绿色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养分管理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提出高效施肥技术需要用适宜的施肥机械作保障,肥料新产品研发需要新的施肥机械,栽培耕作方式变革对农业机械产生新的需求,施肥机械化需要智能化提升,同时肥料产品和施肥技术研发需要考虑机械的可行性。针对东北春玉米、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及南方水稻种植体系的主要养分管理特点,阐述了我国在玉米启动肥及种肥同播技术、玉米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小麦机械化追肥技术、水稻机械化侧深施肥技术及机械化变量施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如何促进农机农艺结合、提升我国农田养分管理技术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是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的主要内容,在本区域示范推广获得成功.据调查,平均667平方米产量512.5千克.比同区传统耕作模式对照田增产9.5千克,现就该技术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