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小班数据以及1988、1999和2009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基于e Cogntion、Arc GIS和IDRISI软件,对保护区各功能区20年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各功能区景观以森林为主,其中实验区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约为77%,缓冲区常绿阔叶林约为56%,核心区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约为78%;2)各功能区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呈波动趋势,斑块数量、边缘密度和斑块密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3)各功能区森林景观类型之间转化频繁,非森林景观类型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变化明显增加;4)各功能区景观类型最大斑块指数呈波动趋势,景观结构随时间变化更加丰富和复杂;5)研究期间各功能区景观连通性增强,景观多样性基本维持稳定水平,有效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两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并在GIS支持下提取露水河林业局主要河流两岸各缓冲区森林资源信息,经分析得到各类地物在1985年及1999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河流沿岸对森林的采伐强度1999年较1985年明显减小,整体生态环境较1985年有所改善。在缓冲区1,2,3除中龄针叶林大幅度增加外,其它地物类型面积均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三个缓冲区内针叶林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在缓冲区4内,中龄针叶林、成熟针叶林、成熟阔叶林形成一个林龄梯队,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功能的发挥,十五年间缓冲区4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小。湿地数量在四个缓冲区内均有所减少,虽然在缓冲区4内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较好,但湿地面积仍有所减少,说明保护及恢复湿地资源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图5表2参12。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五指山市森林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海南省五指山市1998年、2003年、2007年以及2012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分辨率30m×30m)和2010年海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海南省五指山市森林景观格局的时间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98—2007年10年内,香农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五指山市景观类型更齐全,更趋于逐渐稳定平衡趋势;香农均匀度指标先增加后减小,但整体变化幅度不大,近10年内五指山市景观类型分布较为均匀,复杂度基本没变;针叶林、竹林2种景观斑块破碎度变化速度极快,斑块受到严重的破坏;经济林(乔木类)、经济林(灌木类)、非林地基本不受外界的干扰,生长状况较好;森林景观的分离度变化量较小,各斑块间相互影响较小;斑块间相互转化较少,景观类型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城市建设中有较多的林地转化成了非林地。  相似文献   

4.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ARC/INFO支持下,利用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1∶50000植被分布图和其它辅助数据,选取多个有代表性的景观指数对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异质性较高,连通性较好,破碎化程度不明显;各景观组分的面积和周长分布极不平衡,森林景观是区内主要景观类型,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等少数几种组分在景观中占绝对优势;受干扰程度最大的景观类型是竹林和农田景观.  相似文献   

5.
利用浙江省开化县2014年二类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从景观尺度分析了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下简称钱江源国家公园)植被的构成和破碎化程度,研究了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结果表明,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景观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天然针叶林和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林为主;在核心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内分布着大面积呈原始状态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对各功能区景观破碎化分析表明,破碎化程度由大到小表现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生态保育区核心保护区,与钱江源国家公园各功能区的保护与利用要求相符,但整体景观连通性较低。对各功能区内重要森林类型天然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破碎化分析表明,三种植被类型的破碎化程度与各功能区破碎化程度一致,表现为核心保护区三种植被类型破碎化程度最低,受人为干扰轻,游憩展示区三种植被类型破碎化程度高,受人为干扰严重。以上分析表明,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总体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6年和2016年10 m空间分辨率森林分布图,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将云南省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分为7种不同破碎化类型;建立森林破碎化指标,探索保护区森林破碎化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6—2016年间,保护区森林景观发生较大改变,各类斑块占森林面积比均有所增加;核心和边缘斑块为森林主要构成,岛屿、穿孔、连接桥、环、分枝斑块占比则相对较小;保护区森林完整性增强,边缘效应降低,连通性和蔓延性改善;各功能区森林破碎化特征存在差异性,核心区森林破碎化低,而实验区刚好相反;缓冲区森林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和蔓延性。常绿阔叶林是破碎化最大的植被景观类型,孤岛较多,边缘效应大,应重点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永平金光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9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面积占比达90.98%,其次为耕地(3.50%),再次为园地(3.09%);保护区各功能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干扰,特别是实验区,耕地、园地、住宅用地及交通运输用地等干扰较大的类型在核心区及缓冲区均有分布;功能区划存在不合理之处。为此,提出了建议:通过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进一步将功能区界线优化,减少矛盾冲突,为后续保护管理工作排除障碍。  相似文献   

8.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从景观指数方面定量分析了龙门山系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植被状况良好,森林景观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91.6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整个区域的基质,与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一起构成该保护区的4个主要植被景观要素,其它植被类型镶嵌其间;高山灌丛的分布面积最小,斑块数量最少,异质性最低,景观地位最弱.与其它研究区域相比,该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景观具有类型丰富、多样性高、优势度大、破碎度低的总体植被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9.
运用景观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采用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聚集度(AI)、景观联通指数(COHESION)、蔓延度(CONTAG)、SHDI多样性指数和SHEI均匀指数等景观指数分析红河阿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红河阿姆山自然保护区以阔叶林景观、松林景观和灌木林景观为主要景观;各类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异质性较高;景观总体多样性水平较低,各斑块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0.
近12年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2016年3期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利用3S技术对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各个功能区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核心区2的LPI指数最高优势类型为沼泽,其他功能区的优势类型是草甸;(2)2004-2016年,所有的功能区中沼泽、沼泽化草甸等景观类型向草甸转化的趋势比较明显;(3)12年来核心区2相对稳定,景观要素破碎化的趋势不明显,而核心区1的变化较为剧烈;(4)各功能区在景观水平上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V"状态,说明若尔盖湿地在期间经历过一定规模的生态扰动,目前采取的保护措施是较为有效的,使该湿地的景观多样性趋于回升和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Forests long subjected to management for timber production contain only a fraction of the volumes of coarse woody debris (CWD) found in pristine forests. This is a threat to many organisms that depend on CWD.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have been altered to achieve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s of CWD. Few studies have attempted to analyze the occurrence of CWD at the landscape level. We studied the occurrence of CWD in stands of different ages and management background in a boreal forest landscape in central Sweden. Volume of CWD in unmanaged stands (nature reserves and set-asides) was twice that in managed stands. The composition of CWD was influenced by stand age and management regime. Standing CWD was more common in unmanaged stands than in managed stands. Pine CWD was particularly prevalent in young forest stands (8–59 years of age). Bark-covered CWD was most common on deciduous and spruce wood and uncommon on pine. Bark area in young forest stands was almost 10 times lower than that in other managed stands. Using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stands, we estimated the volume and bark area of CWD in the landscape. Recent clear-cuts harvested in accordance with new management guidelines contained more early decay CWD per ha than old managed stands. Young forests covered over half the landscape and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volumes of spruce and deciduous CWD compared with other stand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results for biodiversity-oriented forest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景观生态林建设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出发,在应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获取区域土地资源数据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林业用地的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和立地生境的复杂性,调整和确定适宜的网络连接度,构建区域景观生态林业建设线状地物绿化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沿海防护林景观格局及其高程响应规律3个方面入手,将浙江省玉环县海防林景观划分10个景观类型(7个一级景观,3个二级景观)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玉环县海防林景观整体上异质性较强,景观结构不合理,针叶林比例过大,阔叶林与混交林偏少;(2)研究区景观随高程分异变化显著,整体上呈现出随高程上升,斑块面积变大、形状趋于规则、破碎度减弱、团聚性和连通性增强的规律;(3)人类活动以及城镇化进程是研究区景观异质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4)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景观异质性增强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典型退耕还林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0、2001、2006年3个时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1999年的森林资源分布图为数据源,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典型退耕区沐川县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区耕地面积随时间的变化成逐年下降趋势,林地面积中变化最大的是竹林,且变化时期主要在1999—2001年。1999—2001年间,在西南部高丘河谷平坝区,斑块的多样性增大,破碎度增加;在海拔较高的区域,破碎度变小。人为干扰是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重要因素,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及地方政策的引导,低海拔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空间数据库,制作出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布图。研究区内包括7种景观类型: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永久性河流、道路、森林、沼泽化草甸。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森林和草本沼泽两种景观类型占主导优势,占所有景观类型面积比例高达93.52%;景观的破碎化指数较高,影响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是火灾,道路的修建也影响了区域景观格局,加大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云南章凤国家森林公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结合陇川县保护空缺分析结果,通过对森林公园、保护空缺区域进行深入的调查、论证和评估,综合确定森林公园范围调整方案。根据调整方案,原森林公园调出面积6 941.4 hm2,保留面积58.6 hm2,调入面积6 958.4 hm2,范围调整后森林公园总面积7 017 hm2。调出区域主要是耕地、住宅用地、人工商品林等,调入区域主要为天然常绿阔叶林。范围调整提高了森林公园的保护价值,提升了森林公园的景观质量,缓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充分发挥森林公园保护、自然教育、生态旅游三大功能作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森林公园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7.
流域景观异质性及森林动态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概述了流域景观异质性的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 对景观异质性的成因及流域景观的组分进行了综述, 提出流域景观异质性的研究重点在于嵌套流域的尺度转换。当前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景观生态研究, 遥感的重点在于解译分类, 而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所具备的空间分析功能提供了景观异质性和动态模拟研究的新途径。景观动态研究的主要途径是模型模拟, 文中对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对象的异质种群模型、林窗模型和空间直观景观模型进行了评述, 指出景观动态模拟重点在于参数化过程中类型变量的判别根据, 今后森林动态模型发展需要对空间属性和过程变化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8.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Remote Sensing(RS) and 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 in the research of forest landscape is outlined 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3S technique is also described. In the 3S system, RS is used to obtain the various information of forest landscape. GPS is used to obtain the ground data of orientation and guide the people to the different places. And GIS is used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9.
近15年怀柔水库流域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使用1990—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作为信息源,获取怀柔水库流域近15年景观格局特征数据,利用马尔可夫模型深入分析怀柔水库流域景观动态转化特征。分析表明:灌木林和阔叶林是流域的主要景观类型,流域景观组分相对稳定;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的面积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灌木林面积下降趋势明显;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在这15年内一直逐年减少;农田面积总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岷江上游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段,其源头到都江堰市,包括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和松潘县五个县。它是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一个重要的林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其景观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本文应用3S 技术研究了该区在1986 年到2000 年之间的景观变化情况。该区的景观被划分为10 个景观生态类型,即耕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经济林、草地、居民用地、河流、湖泊、沼泽和未利用地。研究结果表明,在岷江上游地区林地和草地是该区主要的景观类型,约占全区面积的91%,景观类型之间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耕地、居民用地和经济林之间,并且有林地面积从51.17%下降到47.56%。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地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其景观的破碎化在加剧。图1表2 参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