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西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定西半干旱地区雨养农业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技术,可有效地改善土壤供水能力、促苗早发、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经试验,提前出苗2~6d,出苗率提高11.0~17.9个百分点;土壤供水能力提高46.3%~158.0%;春小麦产量提高34.4%~58.8%,水分利用率提高2.07~3.38kg/(mm*hm2),达到6.58~8.32kg/(mm*hm2)。该技术是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能较好提高降水利用率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试验方法对谓北塬区春玉米进行旱作产量潜势和水肥效应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丰水年份春玉米产量潜势为603.6Kg/亩,产量潜势系数为1.0,自然降水可完全满足春玉米生长需要。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人工田间供水(以提高土壤水分水平)会导致水分利用率的降侈低,但不会造成减产。相反,无论在何种水分条件下培肥地力,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春玉米产量,还能明显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旱区施肥量与农田水分利用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亏水和缺肥是防碍旱区农田水分利用率提高的两大影响因素。本文以北方旱地农业寿阳试验区的肥力梯度试验数据,揭示出施量和水分利用率为典型的抛物线关系,由此推导出求算最大和最佳施肥量的公式。农业水分利用率随施肥量的变化规律说明在最佳施肥量以内增加施肥可大大提高田水分利用率,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降雨,大幅度提高的物产量。在旱区运用本文的方法建立各种作物水分利用率与施肥量的关系式,再根据气象部门的长期降雨预报可  相似文献   

4.
旱地地膜和秸秆双元覆盖栽培下小麦产量与水分效应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覆盖措施提高水分利用率对旱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几种覆盖栽培下产量、水分利用率、土壤水分剖面和硝态氮的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双元覆盖模式下小麦籽粒产量比对照增产12.11%~17.65%,水分利用效率(WUE)比常规栽培提高7.2%~30.8%,土壤0~20 cm土层的含水量提高到12%~16%,硝态氮含量提高到4.70~10.17 mg/kg。地膜和秸秆双元覆盖模式能够显著的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并显著增加耕层土壤中水分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减轻了土壤剖面硝态氮的淋溶累积。  相似文献   

5.
亏缺灌溉时期对番茄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了亏缺灌溉不同开始时期对番茄品质、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率影响。不同时期开始亏缺灌溉果实的营养品质明显不同,亏缺灌溉开始的越早,果实的硬度和密度越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Brix)、滴定酸度、维生素C的含量越高,但糖酸比变化不大;随着亏缺灌溉开始时间的提前,单果重逐步减少,结果数变化不大,产量降低的幅度也越大;膨大期和座果期开始亏缺灌溉水分利用率提高,开花期开始亏缺灌溉水分利用率下降。生产中应选择膨大期开始亏缺灌溉,既可以提高品质,又可以减少产量降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灌水与施硫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生育期内不灌水(W0)、仅灌拔节水(W1)、灌拔节水+开花水(W2),每次灌水定额75mm,和不施硫0kg·hm-2(S0)、施硫60kg·hm-2(S60)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田间耗水量增多,产量提高,但水分利用率降低;在3个灌水条件下,S60较S0均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灌水利用率和降水利用率;在所有灌水和施硫处理组合中,以S60W2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最高,分别为22 082k、8 087kg·hm-2,水分利用率以S60W0最高,为15.42kg·hm-2·mm-1,W2S0最低,为13.81kg·hm-2·mm-1,灌水利用率则以S60W1最高,达105.09kg·hm-2·mm-1。由此建议,在正常降水年型条件下,在氮磷钾合理配施和底墒水适宜的基础上,可采取施硫60kg·hm-2结合拔节期灌W1水的措施,实现小麦产量和水分效率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是节水农业研究的关键指标。本文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分解为灌溉水利用率、降雨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其重要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构建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指标体系;同时,分别提出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降雨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以提高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内的用水有效性,为农业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汉水地膜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田间试验表明,新型地膜--渗水地膜覆盖玉米可以提高土壤水分、调节地温、促进玉米发育进程,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率。渗水地膜覆盖技术是一项有前途的旱作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提高旱地麦田休闲期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保证旱地小麦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耕作方式(深松、深翻和旋耕),副区为保水剂施用量(0、45、90 kg·hm-2),研究了耕作方式和施用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含水量、生育期耗水量与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休闲期旋耕相比,休闲期深松提高了播前20~1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休闲期深翻提高了播前0~20 cm和60~1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加速了收获期20~200 cm土层的水分利用;并通过增加穗数和穗粒数使旱地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12.63%和6.88%,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和降水利用率,20~4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总体提高。休闲期耕作,配施保水剂45 kg·hm-2显著提高了旱地小麦休闲期蓄水保水能力、水分利用率和产量。休闲期深松增产效果和提高水分利用率效果优于休闲期深翻。旱地小麦产量和降水利用率与播前60~120 cm土层含水量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晋南旱地小麦优化耕作方式和保水剂施用量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旱地小麦稳产高产、减小年际间产量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功能保水剂对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海丽  吴震  刘明池 《核农学报》2006,20(4):345-348
本文研究新型多功能保水剂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多功能保水剂可以提高土壤绝对含水量,有效的促进黄瓜营养生长,黄瓜产量、结果数、单果重和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3.12%、10.34%、2.52%、13.12%,但对品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陇中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通过分析6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定西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土壤水分年变化和垂直变化的影响,结合春小麦产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两个处理土壤贮水量少,但水分利用效率高。而免耕不覆盖和免耕覆膜2个处理土壤贮水量最多,但作物的水分利用率最低。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看,表现为TW6>TW3>TW1>TW5>TW2>TW4,而水分利用率则为TW2>TW4>TW1>TW5>TW3>TW6。  相似文献   

12.
施肥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据陕西省长武县旱源冬小麦肥料实验资料,分析了冬小麦的水肥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作物耗水量,水分复铉氏墒复率一产量关系密切;施肥方式、种类和数量均直接影响水分利用和底墒利用率;注重肥料配合施用,适当施有机肥、N肥和P2O5能明显改善水分利用效率和底墒利用率。N、P2O5比例对土壤水分利用表明,N肥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P2O5则有利于提高底墒利用率和增加对土壤深层水的利用。  相似文献   

13.
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淡水资源不足和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提高水、 肥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减少根区盐分积累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是这些地区水分养分优化管理的重要目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和水、 氮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置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两个因素,灌溉水盐度(电导率,EC)设3个水平,为0.35(淡水)、 4.61(微咸水)和 8.04(咸水)dS/m,分别用SF、 SM和SH表示;施氮(N)量设4个水平,为0、 240、 360和480 kg/hm2,分别以N0、 N1、 N2和N3表示。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干物质重、 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受灌溉水盐度、 施氮量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咸水灌溉处理(SH)棉花干物质重、 氮素吸收量、 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显著降低,而微咸水灌溉(SM)对棉花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影响不大,但干物质重和产量有所降低。施氮肥可显著促进棉花生长,增加干物质重、 氮素吸收量和产量,但随着灌溉水盐度的增加,其促进效应明显受到抑制。微咸水和咸水灌溉会导致水分渗漏增加、 蒸散量降低,增施氮肥则可显著降低水分渗漏、 增加蒸散量。微咸水灌溉水分利用率最高,其次是淡水灌溉,咸水灌溉最低;增施氮肥则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因此滴灌条件下,高盐度的咸水不宜用于灌溉。而短期的微咸水灌溉不会对棉花产量和水、 氮利用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合理的配施氮肥也有助于促进棉花生长,提高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减水和减施化肥对设施黑土菜田茄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以茄子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常规施肥量和灌溉量、80%常规化肥量+正常灌溉量以及80%常规灌溉量+常规施肥量处理的茄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水肥处理相比,减施化肥处理显著降低了茄子果实、茎叶和根系干物质量(P 0. 05),降幅分别为5. 42%、15. 3%和8. 54%,但对茄子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P 0. 05)。减水处理的茄子果实和茎叶干物质量较常规水肥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6. 86%和18. 3%,茄子产量和耗水量分别显著降低了5. 17%和21. 8%,水分利用率显著增加了21. 6%(P 0. 05)。适当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对茄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P 0. 05);减少灌水量显著降低了茄子的产量,但提高了水分利用率(P 0. 05)。  相似文献   

15.
石羊河流域节水高产高效轮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石羊河流域不合理种植模式和灌溉方法引起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采用轮作和调亏灌溉相结合的节水技术, 在石羊河流域设置了5 种轮作模式, 从等价产量、耗水量、等价水分利用率、经济水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不同灌溉条件下不同轮作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就单个轮作模式而言, 不同灌溉条件下作物的等价产量、耗水量和经济效益表现为: 充分灌溉>轻度调亏>重度调亏, 等价水分利用率和经济水分利用率表现为: 轻度调亏>充分灌溉>重度调亏; 对不同轮作模式而言, 在不同调亏灌溉条件下制种油葵-小麦/黄豆和小麦/黄豆-小麦2 种模式具有增产、节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增加经济收入的潜力, 与常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相比, 等价产量分别提高14.1%~29.5%和-0.4%~28.7%, 分别节水42.5~96.5 mm 和47.9~58.7 mm,等价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24.8%~37.3%和8.2%~36.0%, 经济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119.8%~149.2%和-0.1%~26.1%, 经济收入分别增加25 785~29 656 Yuan·hm-2 和-614~5 501 Yuan·hm-2。因此, 制种油葵-小麦/黄豆和小麦/黄豆-小麦2 种轮作模式为比较理想的模式, 对其进行轻度调亏时, 可在少量减产的情况下起到节约灌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经济利用率的效果, 替代常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 实现石羊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肥组合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水分、施N量和N肥运筹方式对红壤地区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间歇灌溉比淹水灌溉显著提高早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早稻的植株吸N量可以提高1.7%~6.2%,而N肥表观利用率低于淹水灌溉;随施N量的增加,早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但单位面积有效分穗数、产量、植株吸N量和N肥利用率增加;不同N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因灌溉方式和施肥量差异而表现出不同规律,分次施肥显著提高了早稻产量、植株吸N量和N肥利用率,但分3次施肥和分4次施肥时上述3个指标并无差异.结果显示:在采用间歇灌溉、施N肥量为210 kg/hm2、N肥运筹方式为基肥50%十分蘖肥30% 拔节肥20%的水肥管理措施更具有合理性,该种措施比农民习惯采用的淹水灌溉、施N肥量为140 kg/hm2、N肥运筹方式为基肥50% 分蘖肥30% 拔节肥20%的水肥管理措施植株吸N量提高50.9 kg/hm2(34.3%),产量提高631 kg/hm2(11.1%),其N肥利用率为36.7%,是红壤地区兼顾生产、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理想稻田种植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亏缺灌溉时期对番茄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实验研究了亏缺灌溉不同开始时期对番茄品质、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率影响。不同时期开始亏缺灌溉果实的营养品质明显不同,亏缺灌溉开始的越早,果实的硬度和密度越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B rix)、滴定酸度、维生素C的含量越高,但糖酸比变化不大;随着亏缺灌溉开始时间的提前,单果重逐步减少,结果数变化不大,产量降低的幅度也越大;膨大期和座果期开始亏缺灌溉水分利用率提高,开花期开始亏缺灌溉水分利用率下降。生产中应选择膨大期开始亏缺灌溉,既可以提高品质,又可以减少产量降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陕西省长武县旱塬冬小麦肥料实验资料,分析了冬小麦的水肥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底墒利用率与产量关系密切;施肥方式、种类和数量均直接影响水分利用效率和底墒利用率;注重肥料配合施用,适当增施有机肥、N肥和P2O5能明显改善水分利用效率和底墒利用率。N、P2O5比例对土壤水分利用表明,N肥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P2O5则有利于提高底墒利用率和增加对土壤深层水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在旱地马铃薯生产中的增产增效作用,为化肥减量、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于2020—2021年,以单施化肥(CF)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氮替代25%(T1)、50%(T2)、75%(T3)和100%(T4)的化肥氮,对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T1、T2处理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单株薯重、商品薯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增加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与CF处理相比,T1和T2处理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5%和5.4%、4.1%和4.2%,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5.5%和5.4%、12.6%和12.5%、12.1%和8.3%。综合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率和曲线拟合分析,在西北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播种植条件下,有机肥等氮替代36%~46%的化肥氮是实现马铃薯高效种植的最佳施肥比例。  相似文献   

20.
试验表明,在淮北地区,水、氮配合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效益,结果表现为灌溉比不灌溉增产10.9%,效益提高11.7%;施氮比不施氮增产77%~90%,效益提高82.8%~84.1%。同时,水、肥利用效率也明显提高,结果表现为水分利用率施氮比不施氮处理提高70%左右,灌溉比不灌溉处理提高5.8%;氮素当季相对利用率灌溉比不灌溉处理提高7.9%。通过数学模拟,给出灌溉与不灌溉两种水分条件下的氮肥效应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