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试论土地侵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柴示新 《山地研究》1996,14(2):117-121
建议用“土地侵蚀”一词取代“水土流失”这个术语。土地侵蚀是地球陆地表面的固体组成物质在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下,发生的风化、运移和堆积过程,按土地利用实情,土地侵蚀为土壤侵蚀、矿山侵蚀、道路侵蚀、城镇侵蚀、岸坡侵蚀和未利用地侵蚀等。  相似文献   

2.
神府矿区束鸡沟流域的侵蚀类型和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鸡沟流域属于典型的风蚀交错地区,风蚀分布普遍,水蚀主要分布在沟谷,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在空间上相互重叠,具有多种侵蚀营力复合侵蚀的特点,流域具有较大的潜在侵蚀能力,流域输沙量主要来自谷坡泻沙和沟蚀,占输沙总量的70%以上,控制侵蚀产沙的难度大,其关键是沟谷治理(包括坡面沟蚀)。  相似文献   

3.
以广州市为例,重点分析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广州市的水土流失类型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其中自然侵蚀主要有面蚀、沟蚀两种形式,在广州市范围面积分布相对较广,但侵蚀强度内并不严重;而人为侵蚀突出,侵蚀类型和强度也更为复杂多样。人为侵蚀的成因主要有:采石取土、交通道路建设、开发区建设以及坡耕地。人为侵蚀已经成为广州市水土流失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黄土坡面侵蚀垂直分带性及其侵蚀产沙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面从分水岭到沟缘线土壤侵蚀明显表现为溅蚀片蚀带,细沟侵蚀带,浅沟侵蚀带,概述了坡面侵蚀形态的垂直分带,坡沟侵蚀产沙关系,坡面侵蚀产沙分配特征,坡上方来水来沙对坡面,细沟侵蚀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植被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证实:当森林郁被度或植被群落总盖度或森林覆盖度达到40%左右时,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发生质的飞跃,较之裸芒地可减少土壤流失50%以上;当植被群落总盖度达到80%时,就能基本控制水土流失。目前黄土高原的植被很差,以安塞县为例,林草总覆盖度只有45%,而且群落盖度很低,大多在30% ̄50%。而若无人类破坏,在同样的气候、地质条件下,安塞县的自然植被类型为森林和疏  相似文献   

6.
机械夷平地侵蚀形式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深圳市境内观澜河流为例,在野外调查和试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回归相关等分析方法,对工业机械夷平地侵蚀形式与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夷平地的主要侵蚀形式;开挖陡坡为重力侵蚀,开挖平地为雨滴溅蚀和片侵,堆积平地为切沟侵蚀,堆积陡坡为切沟侵蚀和片蚀;切沟的径流泥沙含量峰值先于雨强峰值出现,堆积坡坡面滞后于雨强峰值;决定侵蚀量大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强度,引起侵蚀最大30min雨强的临界值为10.0  相似文献   

7.
数量化理论Ⅱ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数量化理论Ⅱ建立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的判断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分级效果,该模型对参与建模的88个样本的回判结果是:强度侵蚀组,中度侵蚀级,度侵蚀组和无明显侵蚀组的准判率分别为100%,91.3%,83.3%和93.8%,准判率高达92.0%,未参与建模的10个样本的判别分级准确率也高达90%。  相似文献   

8.
坡面细沟侵蚀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基于土壤侵蚀REE示踪法的技术需要,对全坡长小区细沟侵蚀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野外实地量测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表征细沟侵蚀形态,强度的三个参数,即细沟平面密度细沟平均深度及细沟侵蚀强度,并对上述参数垂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最后分析了全坡长小区细沟相对侵蚀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初步得出细沟侵蚀强烈地段在坡面的中下部位,约占坡面细沟侵蚀总量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9.
铜矿尾矿库坝高库大,尾砂粒胶结性很差,十分松散,抗蚀能力极弱,在风力和径流作用下,风蚀、水蚀交替发生,坝坡年均每平方公里侵蚀量高达8万余吨,库内年风蚀模数3~4万t/km2。如若防护不当,极易发生面蚀、沟蚀,直至垮坝成灾。保持尾矿坝坝体稳定和各子坝坝坡、坝顶的完整,是尾矿库尾砂安全存放的关键,从建库初期起必须重视坝体结构、子坝护坡护顶及尾矿库保护等各项防蚀措施的建设。覆土利用是根治库区尾矿侵蚀,变害为利的有效措施,在同类或类似矿区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滦平试区土壤侵蚀及其特征研究,提出了燕山东段土石山区土壤侵蚀的双重特征,及今后的治理重点应转向坡耕的综合治理,特别是对黄土皮耕地的汉理和重力侵蚀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王艳  王建 《水土保持研究》1997,4(1):138-140,144
川中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为7.71万km^2,其中极强度流失面积占流面积的32.4%,以遂宁市市中区的研究基点,对荒山和陡坡耕地极强度侵蚀区分别采取防治措施,研究其实用技术和改造治理后的综合效益。通过实测资料表明,水土保持作用、小气候变化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土壤水力侵蚀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永定河上游北京典型段的土壤水力侵蚀深度、降雨强度、地表径流深度、土层有效厚度、土粒平均粒径、植被覆盖度等数据图层,利用GIS、SPSS软件包,通过建立水力侵蚀遥感信息模型,制作了北京地区土壤水力侵蚀深度图和抗侵蚀年限图,这可以为该地区土地利用和泥石流分布规律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谈辐射侵蚀和水融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对土壤侵蚀的分类,只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混合侵蚀五种类型,而辐射侵蚀和水融侵蚀这两种侵蚀形态很少有人研究,为“百家争鸣”,我们将丁洪军、于明同志撰写的《谈辐射侵蚀和水融侵蚀》发表,以飨读者,旨在引起有关人员对此土壤侵蚀理论、现象及其危害进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4.
广东东江流域地表侵蚀参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江流域输沙量年际和年内变化大。由于水库拦截,30年来输沙量没有明显增加和减少,龙川和博罗水文站以上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糊数下限值分别为527.6t/km^2.a和502.7t/km^2.a,侵蚀深度下限值分别为0.39mm和0.37mm,泥沙输移比分别为0.41和0.21。可将博罗站的侵蚀参数代表整个东江流域,花岗岩风化壳地区的小流域沟谷比例约26%, 裸露地表沟密度为113-135km/km^2。华南水土流失具阶段性和突发性,在部分泥沙在流域内堆积。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头屯河流域侵蚀产沙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流域内降雨及水泥沙资料,对新疆头屯河流域侵蚀产沙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头屯河流域侵蚀产沙类型较为复杂,主要侵蚀类型有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及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人为加速侵蚀,尤以水力侵蚀为主。该流域水蚀的特征是冰川融雪水侵蚀的存在,流域蚀产沙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海拔为800 ̄1400m,植被较差,是该流域主要产沙区,在时间上亦表现出相  相似文献   

16.
刘柏根  何芳杆 《水土保持研究》1997,4(1):211-215,227
为探索改造利用花岗岩侵蚀劣地的有效措施,选择绿肥品种9个,进行了小区对比试验,对其适应性、生育期,鲜叶产量、土壤微环境的改善以及试验地的土壤改良情况等指标进行了综合测定,筛选出印度豇豆,大叶猪屎豆、小叶猪屎豆4个品种。试验表明:在侵蚀劣地种植绿肥,可迅速覆盖地表,控制水土流失,见效快,收益大。  相似文献   

17.
坡面侵蚀垂直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过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稀土元素示踪法对坡面侵蚀垂直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坡面侵蚀垂直分布特征在次降雨过程呈动态变化趋势,尽管在产流过程中相对侵蚀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比值差异很大,这主要取决于坡面径流的强度。此外,次降雨侵蚀产沙的垂直分布特征与侵蚀过程中产沙的分布特征差异亦很大,建议应加强侵蚀产沙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流域侵蚀强度空间分异及动态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流域侵蚀强度空间分异是小流域泥沙来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以小流域模型模拟试验为基础,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近景摄影测量和GIS技术,对流域模型不同空间部位的侵蚀强度及其随流域所处发育阶段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次降雨相对侵蚀模数REM将历经25场模拟降雨的小流域模型发育过程划分为初期时段、活跃时段和稳定时段。沟谷侵蚀强度在整个流域模型发育过程中一直大于坡面;在流域发育初期时段至活跃时段前期,主沟侵蚀强度大于支沟,流域下部侵蚀强度大于中部和上部;在流域发育活跃时段后期,主沟侵蚀强度低于支沟,流域中部和下部侵蚀强度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在稳定期时段,主沟和支沟侵蚀强度变化趋于同步,流域上部的侵蚀强度高于中部和下部。流域侵蚀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不同时间尺度上土壤侵蚀发生强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采用地球系统的观点对不同时期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系统的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生态环境演化过程的恢复,结合现代土壤侵蚀机理,对不同时期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土壤侵蚀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不同时期土壤侵蚀强度各不相同,土壤侵蚀强烈期发生在沉积期和成壤期之间的转为过渡时期,而沉积期间和成壤期间的土壤侵蚀相对微弱。过渡期的气候环境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情况,在突变情况下,生态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