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现森林可燃物可持续管理是预防森林火灾的重点.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森林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计划烧除、营造防火林带等措施达到减少可燃物、控制和降低森林火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开展森林可燃物的研究是森林火灾预防的基础性工作。新形势下的森林可燃物研究对我国现代森林防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森林可燃物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对策及森林火灾灾后管理的策略:1)在进行森林防火工作时,可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加强生物防火工程建设,并采用先进的生物防火技术,对可燃物进行科学管理;2)对农、林、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森林燃烧性;3)推广使用清洁的生物能源,减少森林可燃物积累。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我国森林防火科学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科学》2021,57(4)
林火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之一,林火蔓延和发展深受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影响,尤其是林火的发生直接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的影响。因此,准确预测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是预报森林火险和火行为的关键,加强森林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尤为重要。从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研究方法、研究模型及模型精度3方面综述研究现状,并对比评价现有模型。针对目前研究的诸多问题,提出5点展望:1)加强研究重点火险区野外含水率动态。利用已有的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和森林火险监测站获取不同环境因子和可燃物含水率及气象因子监测数据,构建重点火险区基于气象参数的森林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2)加强森林可燃物的基础数据监测和收集。这可为全面构建森林火险等级系统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还应建立精准的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体系。3)加强研究可燃物含水率的空间异质性。应考虑不同影响因子下可燃物含水率动态,特别是了解小尺度内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空间异质性,才能更准确进行林火预测预报。4)结合应用增强回归树(BRT)方法来提高模型精度。在可燃物含水率模型精度影响因子的研究中,运用BRT方法多次随机抽取一定量的数据,量化分析不同因子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程度。5)结合GIS进行大尺度火险预警研究。综合应用RS和GIS技术,建立可燃物含水率的遥感反演模型,在准确模拟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可燃物含水率的不同火险等级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航空护林事业,开创于1952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预防森林火灾和消灭森林火灾中起着极重要作用。我国的航空护林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就是为保护森林资源做贡献的过程。一、我国东北航空护林开展的概况东北航空护林包括内蒙、黑龙江、吉林三省。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设有嫩江、加格达奇、塔河、伊春、海拉尔、根河、满归、敦化八个航站和佳木斯、乌兰浩特二个临时点,执行空中巡护、机降灭火、化学灭火和空投、急救等航空护林任务。以近五年(1980—1984)为例,飞机侦察火场1053个,其中飞机主动发现937个,主动发现与侦察之比为89%,比79年以前最好水平提高12.6%2 机降370个火场,机降灭  相似文献   

5.
对枫桦红松林样地的树高、胸径、郁闭度、林龄等林分因子和坡度、坡向和坡位等立地条件因子的不同时滞地被死可燃物载量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地被死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因子、立地条件因子的回归模型。其结果表明,利用郁闭度、坡位和平均胸径能够较好的估算枫桦红松林地被死可燃物载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森林经营管护站的职责,分析了管护站在森林防火中的作用,指出了目前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森林经营管护站森林防火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直升飞机机降灭火就是用直升飞机作运载工具,将扑火队员及时运送到火场,进行空中布点,包围火场,并在扑打过程中不间断地调整兵力,快速扑灭森林火灾的方法。直升飞机机降灭火适用于人烟稀少,在那里发生大的火灾后地面扑火力量无法及时扑灭,利用直升飞机运送扑火队员,进行机降,能够及时控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工作在森林防火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涉及到各行业、各部门各领域,这项工作做得好坏,会直接影响本行业、本部门的工作,所以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摆上议事日程,切不可掉以轻心.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就是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工作就好做了,就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思想的统一,关键性的第一位的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也可以广泛地加以运用,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思想政治工作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作用, 大致有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E-mail———电子信箱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以及商务活动等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如果应用E-mail传递森林防火信息,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森林防火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时间紧迫,许多紧急通知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到每个单位和部门,而基层的有些情况需要及时反馈给上级,均要求迅速、准确、清晰,还得经济。E-mail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前用传真或电话均难以做到的事情。1E-mail的作用E-mail是在Internet(国际互联网)上传输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的China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  相似文献   

10.
森林防火工作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方式和措施发生了较大改变。无人机的应用是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新的科学手段。本文重点解析无人机在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中的突出作用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以组态王软件为平台,以可燃物温湿度为研究重点,结合数据采集与定位技术及无线通讯技术,开发出基于可燃物湿度的森林防火预警系统。该系统对促进森林防火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6月1日,11个新的森林防火行业标准全面开始实施,这意味着,我国森林防火事业进一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标准是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制订成的规范性文件,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综合成果的体现。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有力抓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保障之一的森林防火工  相似文献   

13.
一、有效发展森林防火科技支撑,确保森林防火的百年大计森林防火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基础就是对我国森林火灾的规律性、可燃性、系统性的认识,这是未来建立有效预防和科学化防灾管理的基石。对于森林防火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要有长期性的支持和扶持,确保相关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学,积累人才和技术,也有利于进行技术革新和着眼于新形势下防火手段的更新和提高,最终建立起我国独特的现代化的森林火灾预防、监测、扑救和应急系统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死可燃物含水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死可燃物含水量变化规律顾香凤,段秀英,崔亚非,翁滨(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哈尔滨市轻工建筑工程公司)翟传业,潘禄,王天辉,张五林(林科院丽林林场)(图强林业局防火办)(山河屯林业局)死可燃物的含水量是现在和过去天气事件累积效应的一种综合产物,在林...  相似文献   

15.
<正>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公益事业,赢得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基础。社会各界关心森林防火,支持森林防火事业等积极行为来源于对森林防火工作的了解,而这一认识的提高和统一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宣传工作来完成的。通过  相似文献   

16.
森林防火森林防火文/王汉忠森林火灾属自然灾害的范畴,具有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森林防火工作是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经初具规模,为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徐立 《森林防火》1998,(4):16-16
1特点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燃料油(气)站库、广播电视网(站)等重要设施在林区的设置量逐年上升,据1997年调查统计,江西省每万公顷林地有此类设施0.5处,主要分布在87个县(市、区)。1)这些站库(网、台)层次不...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恪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依据国情,采取自主行动并以相应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直方图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张思玉,罗光裕,张维(新疆八一农学院林学系)(东北林业大学)1前言森林火灾发生图、火灾面积图及火源分布图等是森林防火的基本图,研制这些基本图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个省、一个林业局、一个地区和一个林场的森林火灾发生和分布规律,掌握各...  相似文献   

20.
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组织森林防火的相关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在数据集成的系统基础上,应用AreGis的二次开发功能,采用“COM”技术专题开发森林防火的功能模块,使系统方便易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