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琳  赵菲  聂紫瑾  朱莉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3):141-144,149
为了避免景观农业千篇一律,2010年开始北京在发展景观农业的同时,探索农田创意景观,并取得了一定景观和社会效果.从北京市农田创意景观实践出发,总结了设计原理、几种常用作物、两种落地方法以及8类创意图案主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创意农业和景观农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田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系统地评价农田景观质量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前提,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例,采用SBE法、SD法对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农田景观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结合SBE法、SD法进行农田景观评价得出评判者的景观美景度值及心理感受评判结果科学客观;2)背景建筑、作物整齐度对农田景观美景度贡献率最大,分别达到28.01%和27.7%,其他景观要素贡献率从大到小分别为植物层次、农田破碎化程度、田埂线、坡度及场景整洁度;3)SD法评价要素中视线开阔度(P=0.000)、愉悦感(P=0.000)与景观美景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色彩纯净度(P=0.029)、种植方式(P=0.013)、新奇感(P=0.011)呈显著相关。本研究可为福建甚至南方类似景观的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H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田块生态设计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生态工程、农田防护与环境保持工程等方面的设计,重点研究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化设计和优化方法,调整、优化景观组分、田块的空间分布格局,使各组分之间达到和谐、有序形成生态环境的安全统一性,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稳定性,为合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艳  张捷  冉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27-5129
对水乡古镇通道型景观要素进行了二级和三级分类,建立了通道型景观意象要素河道、沿河街道(街市)、普通街道、陆上巷弄、水巷(水弄)5种二级指标体系,并采用公众媒介古镇照片判读的方式,收集统计了10本水乡古镇的书籍以及6个水乡古镇旅游网站中关于水乡古镇的照片共993张,对景观意象要素沿河街道(街市)这一指标体系中露天式、廊棚式、骑楼式、过街楼式、披檐式、混合式6种三级景观要素的被感知比例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游客感知率最高的是河道和沿河街市;在沿河街市中,尤以廊棚式和露天式被感知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要素及景观特征,总结存在的问题:自然景观资源缺乏保护和利用、乡村产业景观功能单一、乡村产业综合效益不平衡、乡村景观缺乏管理维护,指出可从乡村水系、植被绿化、农田、道路、建筑和公共空间等路径提升乡村产业景观。进而提出安徽淮河流域乡村产业景观发展对策,包括保护原有自然景观,丰富乡村景观效果;优化农田种植模式,提升综合效益;传承乡土文化,构建文化产业景观;提高公众参与,提升聚落空间景观。该研究为安徽淮河流域及其他地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蒙元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蒙元文化内涵的研究以及园林要素与文化的联系性研究,找到在园林的各个要素中应用蒙元文化的途径和应该遵循的原则;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分析,将蒙元文化的应用具体化,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借鉴。蒙元文化可应用于现代园林的地貌、建筑、雕塑小品、路面铺装等景观要素中,蒙元文化意境的塑造可通过蒙古图腾文化、特色造型、特色图案、民俗风情的应用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乡村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蕴藏了丰富的景观多样性.为了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资源,该文以霞浦县盐田乡上村为例,在调查地形、农田、森林、水系和聚落等景观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景观资源的特征,提出了利用的对策,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一、景观的概念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国家选择高标准农田项目一般在成方连片66.67 km2以上、地势较平坦、土壤较肥沃的地方。机井、变压器、沟渠、桥涵、田间路、电线是高标准农田的"硬核",设计以实用、节约为第一要素,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  相似文献   

9.
赵中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95-1798
农田土地权属的流转集中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状况,并成为我国农田景观格局衍变的主要因素,将社会、自然、经济、政治等因素通过农田土地流转的途径表现出来,并最终影响了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的衍变。农田景观空间格局的组织与结构的衍变受到3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因农田区域内农田土地流转所带来的农田景观空间重组;二是乡村区域农田与建设用地之间流转所引发的农田景观衍变;三是农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流转所诱发的农田景观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10.
居住区生态式停车场景观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居住区停车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景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停车场内各个景观要素的分析,提出居住区生态式停车场的景观模式。  相似文献   

11.
景观生态型农地整理规划模式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景观生态学及其规划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农地整理规划进行了反思,系统构建了景观生态型农地整理规划的理论模式框架,并对单项工程的生态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探讨,使农地整理与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城郊耕地利用景观分析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观分析与评价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用地理信息系统(ARC/NFO)分维分析和统计分析以及耕地利用景观质量评价相结合,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研究了城市化特征明显的北京良乡卫星城的耕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和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城郊区域的利用景观明显不同农业区域的耕地利用景观,主要表现在斑块面积小,分维指数较高,耕地利用景观质量指数低等,同时,随着城镇扩展,耕地景观趋于破碎,其  相似文献   

13.
CA-Markov模型对景观动态分析的精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添加约束条件的MCE-CA-Markov模型为对比,基于白洋淀流域2008、2013年和2018年的景观数据对2023年景观进行预测,比较CA-Markov模型和MCE-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差异。结果表明: 2008、2013、2018年三个时点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合计均超过白洋淀流域总面积的75%,始终为基质景观。各景观类型斑块2008—2018年破碎且分散,耕地、林地的优势度逐渐降低,全流域格局多样性和复杂程度明显增强。2018—2023年,白洋淀流域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其他景观面积增加,各景观斑块主要呈紧实且聚集状态,建设用地优势度逐渐升高,全流域格局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经验证,MCE-CA-Markov模拟精度(0.900 7)优于CA-Markov模型,2023年白洋淀景观结构和格局变化幅度整体小于CA-Markov模拟结果,且各景观转化特征更符合社会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与GIS的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88、1997和2002年3期的TM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得到广州市白云区农业用地景观变化图,计算各时期农业用地景观格局指数.通过比较分析,发现1988~2002年白云区农业用地景观面积急剧萎缩,主要向水体、城镇用地和开发用地转移,农业用地景观的斑块数、破碎度、分离度、形状指数趋于升高,斑块的平均面积和周长不断减少.采用逐步回归法对影响农业用地景观变化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用地景观类型的转化主要与高程、坡度、距城市中心距离、距城镇用地距离、距林地距离有关,其中以高程、距城镇用地距离、距城市中心距离影响最甚.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淮北市临涣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提供参考.采用临涣矿塌陷区2004年的IKONOS影像和2014年的WorldView-3影像,结合eCongnition分类技术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研究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临涣矿塌陷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净减少43.7%,其中约有236 hm2的耕地转化为塌陷区、126hm2耕地用于堆放粉煤灰与煤矸石和359 hm2耕地转化为工业用地与居民区等;塌陷区的面积由2004年的96 hm2变成2014年的443 hm2,大幅增加了246.6%.该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煤矿开发、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政策.这些驱动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影响矿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ALOS遥感影像,选取景观分维数、破碎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来定量描述延吉市景观格局.研究表明:延吉市景观多样性指数较高,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差异大,作用影响显著,居住用地、耕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景观构成了延吉市区的景观基质,道路和水域景观构成了廊道景观.建议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与结构,从绿地景观的建设和水网的保护角度来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同时防止居住用地景观的快速增长,减少其它景观类型对耕地景观的侵占,以避免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  相似文献   

17.
耕地撂荒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利用景观格局研究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选取和顺县义兴镇西北方向四个村为研究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成果,利用ArcGIS10.1及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撂荒耕地面积占景观总面积比重大、撂荒情况严重、斑块破碎,但形状简单规则且聚集度高,易于开发再利用;与耕作景观相比,撂荒景观破碎、形状复杂、分布离散,但有个别村例外;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特征存在差异,与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对撂荒耕地景观有很大影响。运用承包地确权数据进行撂荒地块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精确掌握撂荒地块特征,提高耕地利用率,支持农地流转和整理工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煤炭资源丰富,矿产开发不仅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影响着矿区景观及生态环境变化。以准格尔旗1990、2010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准格尔矿区的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草灌地面积比例最大。转移矩阵显示,在时间动态上水体、耕地、沙地及河道地面积减少,草灌地、居民及工矿用地明显增加,虽然居民及工矿用地所占比例较小,但其对周围的其他景观产生巨大影响;2)20 a间,准格尔旗各乡镇在景观水平与斑块水平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景观异质性降低、优势度明显降低,景观格局相对简单化;3)20 a间,研究区3个乡镇的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显著影响着其景观构造的变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呈增加趋势,但其景观更加离散、不规则化。矿区开发主导了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加大建筑用地面积,严重地破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而林地、草灌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其景观格局却更加破碎,生态系统更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