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是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主题之一。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意识涵盖了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公德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当前我国大学生阶层主体意识淡薄、法治意识不强、责任意识薄弱、公民行为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历史和政治因素的消极影响及传统学校教育的缺陷。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在构建良好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着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并改进学生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各民族文化共生发展之地,社会结构复杂,实现村寨的良性发展亟需新乡贤广泛参与到乡村治理实践中。针对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内生不足,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不健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受到外部环境制约,乡村非权威主体自治意识薄弱、基层权威主体对新乡贤治村存在认知偏差等诸多困境,应从加强新乡贤生成空间的培育力度、上层组织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提升非权威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明晰基层社会对新乡贤参与治村的认知等4个方面入手,确实保障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发挥良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纪中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096-6097
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成效的直接且显著的标志。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问题。农民的积极政治参与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是实现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26-229
乡村治理是乡村改革的基石,科学的治理模式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侨乡因在"侨"的作用下而具有特殊性,治理模式也具有独特性,存在多元治理主体:村干部、华侨精英及经济能人、村民及自治组织。在运作的过程中,村干部的权力被分解,华侨精英因拥有雄厚的经济资本而在参与村庄事务管理中占有决策力量;村民及自治组织的参与使得公民在政治参与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创新治理模式使得CA村在多方面治理成果显著,治理经验对其他乡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因素对西部地区村民自治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在西部地区村民自治的过程既受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受文化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传统道德文化消解了现代法治文化的影响,臣民文化阻碍了公民意识的树立,小农价值观念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村民自治参与主体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自治的质量,这些文化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制约决定了西部地区村民自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贾绍俊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528-2530
村民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微观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功能,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作用。村民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基本的民主制度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受到传统政治文化和旧的政治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存在诸多障碍和困境,通过进一步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实践,发展农村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发挥主流政治文化的统合功能来逐渐消解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发展过程中的政治文化障碍,培育适合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新农村公民。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介入有利于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机制。采用访谈法,选取粤西Q村部分村民与村委会成员为访谈对象,分析发现Q村文化建设遇到以下困境:村民游离在文化建设主体与责任之外,参与积极性不高;资源使用率低;乡村文化出现断层;文化挖掘不足,文化创造力匮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了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机制、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方式:社会工作介入;具体策略是:建立关系,入驻社区;权力下放,增权赋能;培育自组织,发挥自组织回馈作用;整合资源、制定资源清单;社工需要有智慧型公益思维。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章程是村民关于村域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的契约,是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的直接依据。村民自治章程是一种准法规范,具有规范自治主体行为、约束国家行政权力、弥补国家法律不足的法治功用。村民自治章程在当代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创设了农村基层民主新的运作规则和程序;提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的逻辑生长点;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文化与法治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当代美丽乡村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尹露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3):241-243
新乡贤文化是在我国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融摄了乡村社会发展需求并体现新时代特征的精神文化.作为新乡贤文化主体的新乡贤群体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要达成乡村社会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政府、乡村精英及村民的多方力量参与;同时还需要培育新乡贤文化的主体、建立健全各项相关制度、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张帅 《山东农业》2003,(9):15-1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包括基层民主建设。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他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因此,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主要方面,也是广大村民实现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 村民自治制度,指村民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农村的社会秩序走向重构,乡村治理的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新乡贤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主体,他们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参与了乡村治理,也在这五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想进一步提高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成效,就要从健全新乡贤制度、成立新乡贤组织、壮大新乡贤队伍、规范新乡贤行为、发挥新乡贤专长五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2.
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由来已久,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时期。乡贤群体既非正式官员、又并非普通百姓的特殊身份,成为政府与乡村群体的"中介",受到村民的尊敬与信赖,在乡里具有极高威望。乡贤治村具有天然优势,是古代基层村民自治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对于乡贤文化重视较少,新时代的振兴乡村之路,仍需要建设新乡贤群体并推动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回望历史,从传统乡贤的产生与发展中可以找到我国古代基层孕育这一"中介"阶层的原因与机制,从而探索新时代我国乡村基层再次孕育新乡贤群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乡村治理的法治现代化,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这些主体包括基层党组织、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社会组织及新乡贤。要使这些多元主体能够配合良好实现乡村法治治理现代化,首先需要建设法治型乡村基层党组织和法治型乡镇政府,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重视社会组织和新乡贤等主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它是随着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的普遍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给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村民自治,农民实现了村干部自己选,村里的事情自己决定,村里的财务自己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公民意识。具  相似文献   

15.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农民的政治意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数亿农民转变传统的那种盲从的、封闭的政治意识,树立起现代的、理性的、开放的政治意识,有着更加特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农民应当树立的现代政治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意识;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改革、开放、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公民意识;人权意识;法律意识等几个方面。要使农民树立起现代政治意识,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这至少应包括:第一、对农民进行民主启蒙,提高农民的参政素质;第二、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三、加强农村普法工作和社会治安工作,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第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搞好村民自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福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福州市永泰县春光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研究主体,探索春光村美丽乡村建设现状,通过实地调查探访,发现春光村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和村民主人翁意识薄弱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创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村民素质等对策,以期能推动春光村美丽乡村建设朝着更科学、更长远的方向开展。  相似文献   

17.
“乡政村治”作为当今农村基层基本政治格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实际运行中某些地方、某中程度产生了职能错位和运行偏差;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运动开展,明确“乡政村治”中主体职能定位,弄清“乡政村治”运行中的缺陷和偏差,完善和优化现有“乡政村治”管理体制,创造村民自治良好环境,实现村民自治主体性和农村社会和谐显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美丽乡村建设,政府是引导,村民是主体。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为了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更新乡村文化机理,复兴乡村文化,让乡村具有自我保护和再生的能力。因此,村民的自觉参与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造血细胞。本文借鉴福州永泰"嵩口模式"在建设中村民参与的有效经验,探讨乡村原住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角色扮演定位及功能发挥情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多年实践,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斐然,但依然任重道远。新农村建设中在农业公共服务管理方面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民底子薄、农业基本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公共服务管理绩效,也不利于农业改革与新城乡发展建设一体化。主要从公共管理角度剖析了新乡村建设中在新形势下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等多个方面,给出了改善新乡村建设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村民自治中,部分村民对政治的冷漠是个大问题,危害性非常大.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夯实村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特别是政治文化建设,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消除产生政治冷漠症的人为因素;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村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民政治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