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茂龙  李军 《中国稻米》2014,20(5):52-56
太湖单季稻区褐飞虱的主峰迁入期是7月10-25日,20世纪90年代后是7月10-20日,迁入峰只有1个。若遇水稻分蘖中后期,则增殖1代就可进入主害代,若遇水稻分蘖前期,则需增殖2代才能进入主害代。处于分蘖后期至齐穗期的增殖代是主害代暴发的关键,盛夏高温对抑制褐飞虱的发生作用不大。随着农艺措施的改变,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期由8月中下旬推迟到了9月25-30日,褐飞虱的发生已进入低迁入、高增长阶段,由此提出"治前补后"的防控策略和"狠治拔节至孕穗末期,补治穗期"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2-2019年南安市植保站褐飞虱3-10月间逐日灯诱虫情资料,得出近几年南安市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年、月、旬等统计特征;通过挑取典型高峰期和峰日,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和TrajStat软件聚类分析功能模拟褐飞虱迁入高峰日后向轨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褐飞虱多年平均1066头,2016年数量最多,2017年最少,多年迁入总次数24次,平均3次/年;(2)褐飞虱月平均1258头,3月最少,8月最多。月极端最大值出现在2016年10月;(3)褐飞虱5月上旬开始发生量增多,48旬中发生数量为0或不高于10头的旬数达41旬;(4)大部分褐飞虱从广东东部稻区迁入,从福建东南部和广东东部沿海稻区迁入的次之,还有一部分从福建北部沿海和浙江南部稻区迁入,少部分从广东西北和广西北部稻区迁入。  相似文献   

3.
2006年鲁南稻区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究其原因,认为一定的迁入虫量为褐飞虱大发生奠定了基础,适宜的气候条件、褐飞虱对常用药剂抗药性的增强、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的误用、防治工作质量低下等,是褐飞虱大发生的关键。防治褐飞虱,关键在于减少前期不合理的农药施用,促进田间自然控制作用,建立起一个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种群增长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对氟虫腈和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2006-2008年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大田褐飞虱种群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新烟碱类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噻嗪酮)的抗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8年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水平随其迁飞途径而出现急剧上升态势,其中,从我国南方稻区迁入长江中下游流域等6省10地种群和回迁至广东韶山、深圳两种群对氟虫腈抗性分别上升至中等水平抗性(15.0~32.5倍)和高水平抗性(66.9~73.7倍),明显高于2006年5省6地(2.6~5.8倍)和2007年9省11地(3.2~8.4倍)大田褐飞虱种群的抗性水平。上述结果预示2009年、2010年两年在全国稻区可能暴发褐飞虱对氟虫腈更高水平的抗性。自从2005年10-11月褐飞虱对新烟碱类的吡虫啉产生极高水平抗性(277~811倍)以来,近3年来抗性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处于高水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其中,2008年我国8省13地褐飞虱种群的抗性仍高达210.1~381.7倍。褐飞虱对其他的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抗性水平分别为2.0~15.8、0.7~4.8和0.6~2.8倍。褐飞虱对噻嗪酮为敏感到中等水平抗性(3.0~11.9倍)。近几年来大量、广泛使用氟虫腈防治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两类迁飞性害虫是褐飞虱对其暴发抗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及时制定全国范围防治两类迁飞性害虫的交替轮换用药抗性治理对策方案,才能延缓褐飞虱抗性的再次暴发。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笼罩饲养法观察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两种同属近似种伪褐飞虱(N. muiri China)和拟褐飞虱\[N. bakeri (Muir)\]在水稻、游草\[Leersia hexandra (李氏禾)\]、秕谷草(L. sayanuka)等禾本科常见作物或杂草上的成虫繁殖力、卵和若虫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伪褐飞虱、拟褐飞虱的适宜寄主不同于褐飞虱,前两者为游草和秕谷草,褐飞虱则为水稻。水稻上的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均能完成世代发育,但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仅0.2和0.02,不能持续繁衍。3种褐飞虱的繁衍能力有明显差别,褐飞虱明显高于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三者的最高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水稻上褐飞虱的333.82、秕谷草上伪褐飞虱的82.06和游草上拟褐飞虱的39.28。  相似文献   

6.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重大害虫,灯光诱捕一直是褐飞虱监测的重要方法。然而,褐飞虱的两个同属近似种伪褐飞虱(N. muiri)和拟褐飞虱(N. bakeri)也具有扑灯行为,常被误判为褐飞虱。针对测报灯下褐飞虱属近似种形态鉴定费时费力、专业技能要求高,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常被误判为褐飞虱这一问题,拟建立一种褐飞虱属3种飞虱的快速分类鉴定方法。【方法】以条形码基因ITS1为靶标,筛选褐飞虱属通用引物及物种特异性探针,建立并优化直接多重Taqman qPCR检测体系(Direct Multiplex TaqMan quantitative PCR,dmTqPCR),并分析其特异性、灵敏度及实用性。【结果】本研究建立的3种飞虱dmTq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可准确区分褐飞虱、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10拷贝/反应;大样本检测结果表明,382个样本从样本获取到结果输出的整个过程可在3 h内完成,检出率及准确率均为1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褐飞虱属近似种的dmTqPCR鉴定方法可以用于褐飞虱、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的快速分类鉴定,有利于灯下褐飞虱...  相似文献   

7.
水稻抗褐飞虱遗传和育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资源的鉴定及其分布特点、水稻抗褐飞虱主基因定位和QTL分析、水稻抗褐飞虱遗传的“基因对基因”关系以及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虫机制与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述了抗褐飞虱基因的育种利用现状,并对今后抗褐飞虱遗传和育种利用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两种近似种的数量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和2009年,在我国广西、湖南、江西及浙江等4省5地,对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两个近似种(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的数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灯下褐飞虱比例相对较高,2008年和2009年的比例分别为58.4%和50.5%;伪褐飞虱稍少,分别为41.5%和46.8%;拟褐飞虱最少,分别为0·1%和2·7%。总体上,前期伪褐飞虱为优势种,后期褐飞虱为优势种。但是,不同地区间褐飞虱及其近似种动态格局有明显差异,广西两地以褐飞虱为主,达60.4%~91.3%,但湖南临湘、浙江富阳以伪褐飞虱为主,达59.3%~80.7%。广西两地褐飞虱4月灯下即有发生,6月就开始处于优势地位,6-7月和10月(或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而江西万安、湖南临湘、浙江富阳5-6月份灯下才开始出现褐飞虱,至9月份才超过50%,仅在9-10月出现1个高峰。正确鉴别灯下褐飞虱种类对于改善稻飞虱预测预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淹水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稻株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淹水对褐飞虱种群的直接影响,以及淹水导致的稻株营养成分变化和褐飞虱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淹水使褐飞虱的卵的孵化率明显下降,尤其是淹水和高温的互作可杀死稻株内绝大部分褐飞虱卵。淹水能使褐飞虱的取食量、产卵量和生存率都明显下降。同时,淹水使稻株内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下降,而总糖含量明显增加,从而对褐飞虱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是我国在水稻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虫害。20世纪60年代后,水稻褐飞虱在我国猖獗频繁.常暴发成灾。近10年来发生地区逐渐向北方扩展.为害程度加重,其损失超过螟虫。对水稻褐飞虱一直采用化学农药防治,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造成害虫再猖獗、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增强和杀虫剂的残留问题。因此.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在确保高产稳产的同时.还具有减少投入、简便操作、不伤害天敌、对环境无污染、能与其他技术协调使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