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新平县元江干热河谷地区5个村寨的调查数据,从自然环境与生计资本两方面对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户的生计策略受到当地气候环境与生计资本的双重影响。为了适应干热河谷的气候环境,农户大都选择以种植多季节蔬菜和热带亚热带水果以及周边打工相结合的生计策略。农户的各类生计资本中自然资本指数最高,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居中,社会资本指数最低。生计资本决定着农户生计类型,其中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较多的家庭往往从事以农为主型生计,而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较多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非农为主型生计。  相似文献   

2.
文中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不稳定性总体上对农户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在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农户收入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具体而言,非农就业不稳定性通过减少农户纯非农劳动力配置降低农户收入;就业公平感知负向调节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劳动力资源纯非农化配置的影响;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起步期、稳定期、抚养期和赡养期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而对负担期和空巢期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东部和西部农户收入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影响不明显。为此建议,通过改善劳动力就业环境、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及加强就业信息精准传达,减少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发挥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公平感知;根据农户特征和地区产业经济水平,制定适宜的政策,引导农户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对农地边际化的驱动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是人口城市化阶段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重要因素.文中在农户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建立农户决策模型剖析了务农机会成本对农地边际化的驱动机制,并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计算和比较了劳动力务农的收益与机会成本,对理论推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不同,农户做出不同的劳动力配置和土地利用决策,进而形成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就业户三种生计类型;在案例区务农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在土地利用上表现为退耕还林、以较低的租金转租或赠送土地、粗放利用土地,均是农地边际化的表征;退耕还林政策与存在务农机会成本较低的农户两个方面因素使得案例区目前没有出现撂荒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非农务工工资的上涨,会导致农地边际化的加剧.  相似文献   

4.
基于PRA的新疆三工河流域农户土地利用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参与式调查方法(PRA),对新疆三工河流域农户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三工河流域农户土地利用现状,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农户土地利用差异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低收入农户种植多样性相对较小,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农户种植多样性较大。非农收入比例越小的农户多选择多元化种植,比例越大越趋向于单一化种植。2)地块规模越大越趋向于单一化种植,地块规模越小越趋向于多元化种植。土地综合质量较差时,农户多选择种植抗旱抗碱的作物;土地综合质量较好时,农户多选择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3)土地体制不同,导致农户土地经营自主权和选择作物种类不同。4)由于种植习惯、土质以及水资源的差别,上中下游种植作物不尽相同,亩均耗水费也有差异。最后讨论了非农收入比例出现理论值之外值的情况以及兵地不同体制对农户土地利用差异的影响,以期更进一步了解三工河流域的农户土地利用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计策略由是生计活动组成,通过系列生计活动来实现。在不同的资产状况下,生计活动呈现多样性,并且相互结合来实现生计策略。我国现行的生态补偿,主要对受补偿者给钱、予物,提供实物、资金、智力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这势必影响到农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随着生态补偿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生态补偿工程的广泛实施,提高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遏制了生态脆弱地区环境的进一步退化。实施生态补偿的环境保护作用显而易见,不乏论述,但对于改善农户生计水平,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效用却鲜有论及。从农户生计入手,评估农户的生计资本,量化实施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揭示农户生计策略对于实施生态补偿的响应机制,对于系统优化生态补偿设计、科学指导生态补偿实施、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发展能力"双赢"的生态补偿本质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意义。通过文中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张掖市来讲,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其区域经济优势,提高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水平,从而整体上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研究区主要存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和以非农经营为主的生计策略,前者更倾向于选择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两种生态补偿方式,而后者则倾向于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两种补偿方式;并且采取以农业生产为主生计策略的农户,偏好多种生态补偿方式组合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黑河-石羊河流域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户生计资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生计多样化以及生计策略的改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是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价法(PRA)对黑河-石羊河流域六个典型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建立农户生计资产评价体系,并对研究区域的生计资产综合值进行测算,比较两河流域农户生计资产的规律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⑴自然资产、物质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五种资产划分合理,良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域不同农户生计类型的生计资产状况;⑵民勤县农户生计资产中物质资产、金融资产、自然资产是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最主要的资产;⑶甘州区农户生计资产中社会资产和金融资产是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重要的资产。因此,民勤县农户生计以农业种植为主,甘州区农户生计以社会投资为主,两区域生计资产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村地区大量耕地撂荒以及土地流转无法解决农村土地弃耕的问题,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619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对影响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是否有经济补偿是影响农民退地意愿的首要因素;样本农户中,户主年龄大、农业收入低、耕地面积小而且离县城距离适中的农户选择愿意退出土地的比例较高;另外,户主为男性、单身、家庭成员多、劳动力数量少,地块数量多,家庭中有成员接受过非农技能培训、无成员参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险,选择退出土地承包权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8.
非农就业对提高农户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基于南疆四地州688份农户有效问卷,运用OLS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南疆四地州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增长效应。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从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影响的样本异质性分析可以得出,非农就业对学历较高的农户增收效应更显著;已土地流转的农户非农就业后其收入提高的程度更高;非农就业对已接受就业指导服务的农户收入增长效应更显著。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文中对拓宽就业岗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非农就业农户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和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区域,扩大非农就业对实现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770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OLS方法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将非农就业细化为非农经营、本地务工和外地务工三类,进一步探讨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对农户总收入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2)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均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户增收,且对农户增收效应具有差异性,其中本地务工的增收效应最强,其次是非农经营,最后是外地务工。3)非农就业对异质性群组收入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对于一兼农户、二兼农户和非农户、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户、低于平均经济水平农户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大力发展非农就业产业,促进农户多渠道转移就业;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农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农户人力资本积累,定期为农户开展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0.
推动山区脱贫户的生计策略优化转型、促进其可持续增收是巩固脱贫成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基于安徽省大别山区Q县890份脱贫户2017和2021年两期面板数据,利用状态转移矩阵识别了脱贫户的生计转型路径,运用内生转换模型评估脱贫户生计转型的收入效应。结果表明:1)2017-2021年,脱贫户生计策略转型中维持型、农业专业化和生计非农化转型占比分别为10.90%、14.16%、74.94%。2)基于反事实假设,农业专业化转型的脱贫户向生计非农化转型,其家庭人均纯收入将提升1.6%,对政府转移收入的依赖程度将下降49.8%;反之,生计非农化转型的脱贫户选择农业专业化则会降低其家庭人均纯收入并提升对政府转移收入的依赖程度。3)脱贫户生计非农化转型和农业专业化转型的收入增长率均边际递减。4)脱贫户生计转型的收入效应存在异质性,人力资本是影响脱贫户可持续增收的关键。基于此提出通过提升脱贫户人力资本、增加非农就业岗位等途径促进脱贫户可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1.
探讨首轮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有助于为后续退耕还林政策的完善、促进农户非农就业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文中以首轮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大范围到期为背景,基于湖南、宁夏和甘肃三地的调查数据,选择参与首轮退耕还林的样本农户作为准自然实验的对象,通过精确断点回归设计,从非农就业决策和非农就业收入两个方面探讨首轮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非农就业决策和非农就业收入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均显著为正,其中,农户非农就业决策的概率平均提高7.4%~8.6%,农户非农就业收入平均增加9.5%~12.4%。2)退耕补贴到期对不同类型农户非农就业决策和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中高学历农户和中青年农户的非农就业决策和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低学历农户和老年农户的影响却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文中利用甘肃14个贫困村的农户数据,通过非农就业人数对农户的细分,比较分析了各类农户的收入、消费和农业生产状况。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大幅提高了农户收入水平,对减贫脱贫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当有1.5-2人非农就业、可使得贫困发生率降低到4%左右,2人以上非农就业可完全实现脱贫;有非农就业户的消费水平虽然没有显著提高,但其收入盈余远高于无非农就业户,使得有非农就业户的家庭基本建设显著优于无非农就业户。  相似文献   

13.
农地确权是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强化地权经济激励、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保障农民权益、改善农村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文中试图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农地确权对农地产出和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并基于新疆七地州的10个县(市)40个村723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实证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地产出和农民收入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1)农地确权通过强化地权经济激励,提升农业产出与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2)农地确权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最终影响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增加。基于此提出应持续切实巩固拓展农地确权的政策动态效果,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以提升农业生产绩效,持续关注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趋势以稳定农民收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休耕补偿作为一种促进耕地保护的政策,就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言,需将补偿重点落到真正以耕地作为生计来源的农户上。文中运用机会成本法测算河北省平乡县不同生计来源农户的休耕(休耕的)机会成本,并构建了劳动力转移补偿模式。结果表明:1)农业劳动力休耕的机会成本为443. 2元/亩;非农劳动力休耕的机会成本为231. 4元/亩; 2)在劳动力转移补偿模式中,假定休耕面积不变,预计未来十年间农业劳动力的补偿总额将从基准年的739. 1万元下降至124. 7万元,非农劳动力的补偿总额将从基准年的794. 5万元增加到1115. 2万元,休耕补偿总额将从基准年的1533. 5万元下降至1239. 9万元; 3)当前的休耕补偿不仅未能着重补贴到农业劳动力上,且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使得休耕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预防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基于生计恢复力理论,利用恩施州5个典型旅游乡村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旅游地农户生计恢复力及其障碍因子,评价农户返贫风险,提出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应对策略。研究表明:案例地农户整体生计恢复力较低,各维度中自组织能力最弱,应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不强,且普通户的返贫风险大于脱贫户;劳动力规模、社会连结度、信息获取能力是提升农户生计恢复力、降低返贫风险的关键因素;农户返贫风险感知集中在缓冲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对自组织能力重视不够。提出不同类型农户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实现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中通过构造微观视角下表征居民"福祉水平与生态依赖"的耦合模式,对比分析不同模式下农户生计策略、收入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依赖度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不同耦合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高福祉-低依赖"为最优耦合模式,该类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汇款,其生计多样化水平较高,生态依赖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家庭;"低福祉-高依赖"为最差耦合模式,该类家庭收入来源以低效农林种植为主,其非农化程度和生计多样化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家庭,生态依赖度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家庭。此外,不同耦合模式的家庭在不同的搬迁特征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相较于非搬迁户、分散安置户、工程类移民和早期移民,搬迁户、集中安置户、自愿型移民和新阶段移民更容易实现最优耦合模式。因此,从微观角度来看,易地扶贫搬迁能有效促进搬迁家庭生计向非农转变,在提高家庭收入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文中的研究对后续移民搬迁工作的推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陕北佳县为例,从自组织能力、缓冲能力和学习能力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贡献度模型识别生计恢复力主要贡献因子,并对提升农户生计恢复力的生计建设路径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整体不高,其中自组织能力最强,缓冲能力次之,学习能力最弱;2)除自组织能力外,各地貌分区间农户生计恢复力以及学习能力、缓冲能力差异明显;3)各地貌分区间农户生计恢复力主要贡献因子具有趋同性,劳动力规模、健康状况、自然资本、金融支持度等11项主要指标分别从不同维度促进了生计恢复力的形成;4)农户生计应遵循"明确资源优势、强化生计支撑、降低路径依赖,促进生计重组"的建设路径,进而促进生计恢复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作为激活农村土地这一重要发展要素的基础性政策,近年来农村土地确权被寄予了最大关注和期望,甚至被称为"二次土改"。为从农户层面考察农地确权政策的实施效果,文中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从农户生计多样化视角入手,采用Heckman-Probit两阶段模型,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关于农地确权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对农地确权政策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并不理想,影响评价结果的显著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外出务工经历、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土地经营规模、村庄类型、农地确权政策了解程度、土地产权处置能力认知、土地产权交易能力认知及解决实际困难的作用。同时,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对农地确权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和界定土地产权结构、培育和增强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大对农地确权政策的宣传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中以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西藏林芝地区农牧民生计资产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农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芝地区农牧民生计资产中自然资本存量较高,但由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较低,导致无法形成最优的生计策略;2)当农牧民有比较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时,农牧民所采取的生计策略以非农业生计活动为主,当农牧民有较多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时,其粘性较强,农牧民不愿意放弃其原有的农业生计活动;3)增加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生计多样性,政府必须加大信息、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使其具有较高的生计资本存量,从而提高农牧民生计水平。  相似文献   

20.
干旱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农户生计,甚至阻碍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农户抗旱适应能力,有助于提升农户生计可持续性。选择榆中县为研究区,借助社会-生态系统框架(SES)下适应能力的概念,构建农户抗旱适应能力评价模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的生计特征统计,将农户分为补贴依赖型、务农专业型、务工专业型、兼业型和职业型,定量评价榆中县农户抗旱适应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类型呈现多元化,其中务工专业型农户最多,职业型农户最少。(2)农户抗旱适应能力整体稳定性较差,且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不同类型农户抗旱适应能力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贴依赖型务农专业型务工专业型兼业型职业型。(3)农户抗旱适应能力障碍因素主要有干旱损失、自然资本、农户认知、节水灌溉和社会资本5大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