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生态省建设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修订的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数及相应数值的"标准量化值",通过权数与指标量化值构建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对我国16个生态试点省2013年生态省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我国生态省建设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生态建设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2)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系统建设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系统建设优于西部地区;3)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建设优于中、东部,东部地区生态建设稍好于中部地区,但差别不大;4)中部地区环境系统建设优于东部和西部,西部要优于东部。因此,建议东部地区进一步提高环保产业比重和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降低地下水超采率和基尼系数,促进生态省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西部地区以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运行质量优劣。利用Malmquist指数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我国1995-2010年省级、东、中、西及全国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研究表明: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呈不断增长趋势,东部省份增长较快,增长较慢的省份主要是西部地区。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93%,中部8.80%,西部8.03%,三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东部的技术进步水平快于中西部。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86%,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绿色含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文中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02年-2016年的数据测算了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GML)指数,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碳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技术创新是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的部分中介变量,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在到达拐点之前,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具有负向影响,跨越拐点之后,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将促进碳生产率的提高,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牧户亲环境行为是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中以三江源地区牧户为调研对象,使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牧户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同时引入环境规制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在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1)牧户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环境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更加显著。2)环境规制对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约束型、引导型和激励型规制均能正向调节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据此,文中从提升风险感知水平和健全环境规制制度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国省域单元为例(因资料有限,未涉及港、澳、台地区),构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CA模型测算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值;其次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来揭示2000~2012年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空间演化规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12年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度C值[0.5,0.8],总体处在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值[0.3,0.5],总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地域空间分异,东部地区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3)未来东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发展环境;而西部地区等需要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区域发展优势,实现未来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4-2013年全国31个省份森林公园经营状况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森林公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年度间及地域间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森林公园的TFP整体保持上升势头,技术进步对TFP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地区间TFP增长速度存在差异。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利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方法对森林公园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通过绝对β收敛检验,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快,呈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绝对β收敛检验不显著;四个地区均通过条件β收敛检验,中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快,东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7.
为符合环境规制要求,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用于技术改进和排污管理。由于技术进步有周期长和风险大的特点,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末端治理的方式代替技术创新。这既不利于对企业长期增长,也难以实现其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信贷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为企业绿色技术发展提供针对性的资金支持。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主动进行绿色转型。基于2337个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证明,绿色信贷在环境规制对企业财务绩效和污染治理的影响中均有正向调节作用,有助于实现污染治理和企业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雾霾污染制约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生产技术运用Malmquist指数构建了雾霾主要前驱物排放绩效指数,对2003-2013年我国30个省的雾霾主要前驱物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分析各地排放绩效的差异性和收敛性。结论:全国雾霾主要前驱物排放绩效整体为上升趋势,三大地区的排放绩效均有改善,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技术进步起主要作用。全国及三大地区的排放绩效具有收敛特征,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不同省份的排放绩效及其分解指数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GTFP增长的影响,将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对中国各省份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GTFP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GTFP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从莫兰指数和莫兰散点图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农业GTFP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呈现高-高、低-低的正向溢出效应。2)从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农业产业集聚通过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农业GTFP增长。此外,农业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能力以及城镇化水平对农业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财政支农力度和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则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土地利用能力和城镇化水平对农业GTFP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能源消费变动结构超前指数以及包含能源效率和经济规模的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0-2012年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省际变化的相对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分省份的能源消费超前状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滞后的省份主要位于东中部地区,能源消费超前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来,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滞后程度进一步增加,但是西部省份的能源消费超前程度也明显增加;2006年以来,东部地区由原来的能源消费规模超前明显转变为规模滞后状态,中西部地区则明显转变为能源消费规模超前状态;能源效率滞后的省份努力进行能源效率追赶是减弱其能源消费超前状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