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国家森林步道穿越或邻近各类自然遗产地和传统村落,是一条生态之路。保护并展现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美,也是国家森林步道线路选择和步道建设秉持的核心理念。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要体现生态系统原真性,让徒步者体验纯真的自然荒野和传统文化。荒野稀缺而无价荒野原本被定义为维持着原始特征与感化力,没有经过持续的改造利用,也不存在人类  相似文献   

2.
人类靠着优异于所有生物的智慧拥有了地球。然而我们在拥有地球的同时却又在一步一步地远离着它。我们在不断地适应自然、改善自然、征服自然,同时也在掠夺着自然。  相似文献   

3.
水是地球的血液,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当你打开自来水龙头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地球早已是一位"贫血的患者"而珍惜每一滴水?中国拥有世界20%的人口,却只拥有世界7%的淡水资源,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使下一代拥有对水资源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类尊重自然,自然就会哺养人类。因此,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5.
正历经千百年的洗礼而顽强生存下来的古树名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遗产和不可复制的"活"历史文物,有"活化石""古文化""国宝"之称,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也是园林绿化和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树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千百年来环境的演化过程、自然和历史现状,还是一座优良种源基因宝库,为林木育种提供优良材料。但长期以来,由于年龄的增  相似文献   

6.
何祚庥院士与汪永晨女士关于人类是否要“敬畏自然”的论争,在媒体上已经持续了一个时期,我一直是个沉默的旁观者。沉默到今天,忍不住要说几句话。 何、汪之争的命题是“人类是否需要敬畏自然”,这场论争的背后,是经验科学与实证科学之交锋。这个命题虽然没有“科玄之争”那  相似文献   

7.
爱鸟乎,呜呼吴芳生人从自然中来,虽生活在人类社会中,而热爱自然之心,向往自然之美,是人的天性。随着人类文化的友展,生活知识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干巴巴枯燥的人类环境逐渐又与大自然相连接。养鸟栽花,各有所好,耳听之而为声,目睹之而为色,有声在色,赏心...  相似文献   

8.
人类,发源于森林。人类,带着森林的灵气,沿着河流,走过平原,最后来到了大海。这是人类文明的故事。在地球时代,森林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对森林的认识,由浑然不知,到知之部分,最后到达认知全部。对森林的夙求,也经历了果叶填腹,到伐而采之,到求之甚多,直至使之毁灭。但人类毕竟是智慧之生,幡然醒悟后,人们逐渐少采之,复又种之育之,最后达到完整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其结果人类最大地享用了森林,又使之完善发展。人类与森林的故事,大体如此,这是规律。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说,森林的历史,便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公元2003年6月25…  相似文献   

9.
<正>人类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尤其如此。柯尔克孜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依赖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日常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智慧。1饮食柯尔克孜族饮食也是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其饮食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环境,并受到宗教信仰、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与游牧和半游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肉和奶制品占主要地位。据史书记  相似文献   

10.
<正> 自然保护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繁荣、造福于人类的事业,而自然保护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设置自然保护区。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划定了500多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有60多个,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划定  相似文献   

11.
正当行走在南岭北麓的湖南省江华千里大瑶山,看见白云缭绕、层峦叠嶂的山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这里被称为"华南之肺"。无边无际的森林资源,不仅给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带来了自然舒适的生态环境。当享受大森林带来丰厚馈赠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那些为保护森林资源而殚尽竭虑的森林警察,他们虽然平凡得像一棵小草,但却是大山的精魂。张桂林就是这些  相似文献   

12.
锡林郭勒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地带,全盟自然、经济等条件虽有相对一致的一面,但因地域广阔,随着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从这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出发,经人类长期活动,不仅造成了不同的经济结构,也带来了如社会经济情况、技术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别,决定了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经营方针和方法,才能更合理地改造、利用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锡盟的林业也应从这点出发,  相似文献   

13.
据目前所知,还没有一种灵长目动物在20世纪灭绝。这是多么引人注目的记录,因为平均每天都有100个物种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然而,灵长目动物的好运也持续不了多久了。由于人口的增长,几十种人类的近亲都濒临灭绝。向人类敲响这个警钟的是一个总部在华盛顿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保护国际。它列出了25种濒危灵长目动物。它们中的一些很难见到,甚至连照片也没有。还有一  相似文献   

14.
从去年年底的长江科学考察不见白暨豚的踪影,到今年媒体对中华鲟生存的担忧,以及现在拯救黑熊的行动继续开展……这些事件都在向世人预演一场生态危机,曾经引以为豪的生物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幸存的野生动物尚能向人类投来哀求的眼神,而灭绝了的生灵只能在照片里述说它们的遭遇。这并不是我们人类需要的地球!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主人,更没有权利剥夺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力,否则人类也将最终走向相同道路。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自然教育"今年来作为一个热点词被大众所认知。它不同于普通的学校教育,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人们从大自然中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发自内心地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自然体验活动都在城市内进行,很少有人考虑过在乡村发展教育产业的可能性。而在日本,却有着许多扎根于乡村的自然学校。经过资料收集整理及实地调研,以其中实现了"教育立村"的GREEN WOOD为例,尝试探索了乡村自然体验型教育的潜力。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当学会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提出了园林建设中4种"道法自然"的途径:仿自然之形、取自然之意、从自然之法和行自然之效,并对这4种途径进行了论述。以期在园林的艺术和科学两种维度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它。在新文明时代,人类面临着发展与环境的双重挑战。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环境保护是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发展就会遭到破坏,而不发展,环保所需的资金就会不足,环境保护工作也将准以为继。 今天的发展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有利于未来的发展。破坏植被、滥伐森林、浪费水源、无视有限土地资源而超量开垦……这些牺牲子孙后代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许一味强调人的主观需要而忽视或无视自然和社会规律时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1998年持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业产业》2015,(2):66-67
今年是第十九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我们的未来"。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重大经济价值,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支撑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自然孕育了湿地,湿地为人类服务,它提供了绝大部分淡水和大量食物、纤维、药材等必需品,为人类构筑了防灾减灾重要生态屏障。让我们走进湿地感受水墨画般的瑰丽与诗意。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森林与人类》杂志将增厚至每期128页,也就是比以往增加1/3的厚度。2005年,我们对《森林与人类》杂志做了新的定位,这就是"一本关于野生动物、植物和大自然的杂志"。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向读者奉献一本高端、精致的自然读品,在杂志的选题、内容和设计等方面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杂志的品质也在持续提高,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和鼓励。近年来,随着杂志的成长,我们感觉原来每期96页的容量,已经难以满足丰富的内容呈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正水是保证人类文明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并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人类早期的几大文明均发生在几大流域上,而当河流水资源被破坏殆尽时,文明往往衰落并灭亡。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各种地形地貌丰富,河流众多,也孕育出多种地域文化。人类为了生存,走出丛林,开始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而号称"中华水塔"的青藏高原则是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地理环境因素和区域差异是造成不同民俗文化差异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