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大黄联合药效对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nisin、大黄、抗生素及联合用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微板法测定各药物MIC剂量下致病性大肠秆菌的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AKP)以及总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nisin单独使用对Escherichia coli O_(78)无抑菌效果;大黄单独使用时MIC为62.5mg/mL,抗生素的MIC为0.016mg/mL,nisin和大黄联合使用MIC分别为0.333和10.417mg/mL。2)大黄和nisin联合药效,能够有效抑制E.coli O_(78)的生长,缩短对数期,效果优于大黄组(P0.05),仅次于抗生素组(P0.05)。3)nisin和大黄联合使用对E.coli O_(78)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有很强的破坏性,导致AKP和菌体总蛋白指数的升高,效果显著优于抗生素、大黄(P0.05)。由此可见,大黄和nisin联合作用E.coli O_(78)时,杀菌效果高于抗生素、大黄,抑菌效果高于大黄,但低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中草药对5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O_1、E.coli O_2、E.coli O_8、E.coli O_(78)和E.coli O_(86))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中草药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通过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1)金银花和黄连对E.coli O1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9.35和37.71mm,五味子对E.coli O8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8.97mm。2)金银花和黄莲对E.coli O_1的MIC分别为0.016和0.008g/mL,五味子对E.coli O8的MIC为0.008g/mL,抑菌效果较好。3)虎杖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差,没有检测出抑菌圈,MIC和MBC。结果显示金银花、黄连和五味子对5种血清型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5mm达到极敏,地榆、穿心莲、虎杖、柴胡、黄柏和石榴皮不敏感,没有检测出抑菌圈。研究发现金银花、黄连、何首乌、地榆、五味子和秦皮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四乙酸乙二胺(EDTA)的联合作用对5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_1、O_2、O_8、O_(78)和O_(86))的体外抑菌效果,利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圈直径;结合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1)nisin或EDTA单独使用无抑菌圈;2)将nisin分成12个质量浓度分别与0.1mg/mL的EDTA相混合进行协同作用,均产生明显的抑菌圈,并且随着nisin质量浓度的增加,抑菌圈越大;3)O_8、O_(78)和O_(86)型大肠杆菌的MIC均为0.063mg/mL,而O_1型的MIC为0.016mg/mL,O_2型的MIC为0.031mg/mL,O_2、O_8和0_(86)型大肠杆菌的MBC均为0.125mg/mL,O_1型的MBC为0.063mg/mL,O_(78)型的MBC为0.25mg/mL。EDTA或nisin溶液单独使用时,对5种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无抑菌效果;EDTA和nisin联合使用时,对5种致病性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5种大肠杆菌的MIC为0.016~0.063 mg/mL,MBC为0.063~0.250mg/mL。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O8后小肠结构和免疫相关细胞的变化,用试验观察小鼠感染后的患病症状,采集小鼠小肠组织样品,HE和PAS染色后观察其病理切片,测定小肠结构中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肌层厚度及免疫相关细胞肠上皮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8~12h出现患病症状;24h出现明显患病症状,个别小鼠死亡;36~48h小鼠患病症状更加严重,死亡小鼠增多;72h不再出现死亡小鼠,未死亡小鼠精神状态和行动能力全面好转。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后,小肠肠绒毛长度、V/C值、肌层厚度、肠上皮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先减少后增多,隐窝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小鼠感染牛源致病性E.coli O8后0~72h小肠各指标出现规律性变化,其中,36h小鼠感染最严重,72h开始恢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球磨生物炭的微生物毒性效应,采用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分析(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傅立叶红外(FTIR)表征等手段研究了500℃裂解小麦秸秆生物炭(BC)和球磨生物炭(BM)的性质,采用毒性暴露实验分析了不同浓度(0、10、20、50、100、200 mg·L~(-1))下两种生物炭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ATCC 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 25923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BC的比表面积为98 m~2·g~(-1),而BM的比表面积提升到309 m~2·g~(-1),球磨可以增加生物炭中含氧官能团的数量;在0.9%NaCl溶液中,添加10 mg·L~(-1)的BM时,S.aureus存活率为90.1%,E.coli存活率为98.2%。当浓度增大到200 mg·L~(-1)时,S.aureus的存活率降低为23.5%,E.coli的存活率仍可达91.8%;而在LB培养基中,BM浓度为200 mg·L~(-1)时,S.aureus的存活率增加到58.1%;相同条件下,BM对微生物的毒性显著强于BC,这可能与粒子大小差异相关。而BM对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的毒性显著强于革兰氏阴性菌E.coli,这可能与E.coli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PS)有关;添加活性氧自由基(ROS)消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发现,氧化损伤是造成S.aureus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纳米颗粒对细胞的机械碰撞等其他因素也有可能是BM产生毒性的原因。研究表明BM对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环境毒性效应,因此在BM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其可能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毒素-抗毒素(TA)系统中毒素基因hipA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为深入研究TA系统和APEC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野生株AE81的hipA基因缺失株AE81ΔhipA及回复株C-AE81ΔhipA,测定其生长曲线、运动性、环境耐受能力、细胞黏附能力,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环境耐受相关基因(hdeA、hdeB)、黏附相关基因(fimF、fimH)、毒力相关基因(hcp、ompR、ompC)的转录水平,探究毒素蛋白hipA对APEC的生物学功能及致病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hipA基因的缺失株和回复株。野生株AE81、缺失株AE81ΔhipA和回复株C-AE81ΔhipA的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与野生株AE81相比,hipA基因缺失株AE81ΔhipA的运动能力降低,对酸性、碱性、高渗和氧化应激环境的耐受能力减弱,鞭毛和菌毛的数量和长度明显减小,对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黏附能力极显著减弱(P<0.01),回复株C-AE81ΔhipA各指标基本恢复到野生株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野生株AE81相比,AE81ΔhipA菌株的hdeA、hdeB、fimF、ompR、ompC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hcp基因转录水平差异不显著,但fimH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TA系统毒素蛋白hipA影响APEC的运动性、环境耐受能力和对细胞的黏附能力,参与APEC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双组分系统ompR/envZ中的组氨酸激酶基因envZ对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了解该双组分系统在APEC中对生物被膜的调控机制,为探索生物被膜影响禽致病性大埃希菌耐药性的途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envZ基因缺失株,比较野生株和envZ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差异。利用转录组学方法分析envZ在转录调控网络中对其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结果 成功构建envZ基因缺失株AE17ΔenvZ;envZ基因缺失对APEC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影响,但使APEC生物被膜的成膜能力减弱。与野生株AE17相比,envZ基因缺失株有711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基因显著下调。结论 envZ基因除了响应环境渗透压,还参与调控APEC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其遗传进化情况,了解其与其他动物源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采集西藏牦牛腹泻粪便240份,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血清型鉴定和致病性研究,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16SrRNA鉴定、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16株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中:3株与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5株与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2株与犊牛源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4株与牛源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1株牦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单独形成一个较远的分支;1株与痢疾杆菌和人源出血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成为对人类造成潜在危险的病原菌。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与牛源、禽源、猪源、人源大肠杆菌的之间亲缘性很近,存在跨种间传播风险。该种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动物致病试验表明,致死率高达95%,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agP基因缺失对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外膜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探索pagP基因缺失对菌株生物被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菌体自聚合试验、外膜疏水性试验以及生物被膜形成条件,分析pagP基因缺失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形态。【结果】pagP基因缺失后,菌株MIC降低,菌株的外膜通透性增强且菌体自聚合能力显著增强(P0.01),其中红霉素和氨苄西林的MIC分别为7和20μg/mL,菌株自聚合能力为87.89%;pagP基因缺失对菌株外膜疏水性无显著影响,疏水性仅为5.337%;随着细菌在LB培养基中静置培养时间的延长,生物被膜形成量增多;pagP基因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高于野生株。【结论】pagP基因缺失可使APEC外膜特性发生改变,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蒙药对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牛津杯法测定15种蒙药的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其中朝您·哈日莫各和扫龙·吉木斯两味蒙药对5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好,达到极敏和高敏;通过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朱如拉、朝您·哈日莫各、扫龙·吉木斯、浑钦、高勒图·宝日、给喜古讷和阿如拉等7种蒙药对5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综合抑菌效果较好,其MIC为0.063~0.500g/mL,MBC为0.125~0.500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