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旅游业正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景区周边环境是区域旅游环境中变化最大、问题最多的地带,也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最敏感、最关键的地域。通过遥感解译、产业经济指标、地域利用面积变化率分析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特点和形成机制。经过与已有文献的比较、讨论,结论如下:(1)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机制由5个因子构成,决策层是主导,集体体制是保证,煤炭资本提供资金,偏僻位置是基础,地理环境是必然影响因素;(2)这5个因子密切相关,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条件;(3)形成机制中显示山西省旅游业独特性的因素是决策层作为、集体体制和偏僻位置。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有助于提升古村落景区的综合竞争力.以皇城相府景区为例,采用网络文本分析和德尔菲法构建古村落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皇城相府景区游客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游客整体满意度水平一般,旅游资源满意度最高,景区价格满意度最低;最后采用IPA象限测评各指标重要性和满意度,得...  相似文献   

3.
以种间竞争理论为依据,以山西重点景区乔家大院、壶口瀑布、云冈石窟和皇城相府为例,运用2009-2013年的旅游业、景区及其周边环境、区域经济数据和多渠道信息、素材,通过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法,论证如何优化景区周边环境空间开发格局来提高景区综合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周边环境与景区由竞争排斥到互补共生再到群落并存的连续过程实现,防止人工调控前后的两种极端,使周边环境成为旅游业集群带或旅游网络综合体.  相似文献   

4.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现代化的推近,景区周边涌现出了大量与景区不协调的问题,同时,由于人们对景区所处背景环境标准的提高,忽视周边环境与景区完整性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旅游者的需求。未来景区的竞争已延伸到景区周边环境范围。为此建议今后在景区规划工作中,亦应将制定科学详尽的周边环境保护整治规划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周边环境应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地域范围,以便于环境质量评价和规划运作,以及行之有效地落实周边环境调控。提出对景区周边环境地域范围定量界定的影响拐点法,并以绵山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景区能规划管理至定量方法所做的周边环境范围,无论对游客还是周边居民来说,满意度均较高。周边环境调控对于提高景区综合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西安宣言》第一次专门以文物古迹"周边环境"为探讨主题,拉开了以独立视角对景区周边环境进行重点聚焦的序幕。目前旅游已成为体验美感和放松心情的一种活动,旅游者通常是将景区和周边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来感受的。周边环境从游客需求角度来说已构成体验景区的必要条件。景区周边环境价值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在周边环境中实施有效的规划设计和整治管理,因此有必要研究周边环境范围界定及影响因素。通过与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定界以及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划界方法的分析比较,主要运用实地调查方法,认为景区周边环境界定受到景区空间位置结构、自身特征,外部政策、甚至季相的影响,景区周边环境范围可依据景观外貌与氛围异质性边界的出现来判定。  相似文献   

6.
选取东北城市密集区15个中心城市2007-2010连续四年的铁路、公路客货运输量等相关指标,利用区位熵模型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近年来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运输联系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运输联系近4年来总体上呈现出小幅度增强态势,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又表现出空间运输联系增强与减弱的交替变化规律;铁路旅客运输联系、公路旅客运输联系、铁路货物运输联系均呈现出加强的态势,仅公路货物运输联系则呈现出小幅度减弱的态势;旅客运输联系呈现上升趋势,货物运输联系则呈现下降态势,但相对而言,旅客运输联系增强的趋势比货物运输联系减弱的趋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及弘扬具有战略意义,文化旅游景区承载着黄河流域特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文中从文化底蕴(C)、自然环境(N)、经济基础(E)、社会条件(S)四个维度构建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CNES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呈现空间集聚形态.2)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单因子影响强度具有差异,交通、GDP、气温为影响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降水、旅游收入、博物馆、人口、河流为重要因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政策为一般因素.3)景区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以双因子增强类型为主.4)分析框架中各维度作用不尽相同,经济维度作用>社会维度作用>自然维度作用>文化维度作用,CNES分析框架在黄河流域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为比较,采用2005、2010和2015年云南省16州(市)的旅游统计数据,利用等级结构、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揭示10年来旅游规模分布及扩散与景区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集中分布在世界级景区所在城市,随世界级景区变化而演化;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分布在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并呈现以昆明为中心的集聚特征,但整体向高品质景区演化。2)入境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呈二次函数关系;国内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显著正相关,但比景区品质等级结构更加扁平化。3)入境旅游规模在世界级景区城市和边境城市之间点点扩散;国内旅游规模以昆明为中心向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圈层扩散,圈层内形成了资源品质不高但旅游规模大的过渡城市,圈层外出现景区品质高但旅游规模小的过滤城市,即\"错位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脆弱性演变特征及其演变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活动的累计影响,地下水脆弱性不仅在空间上变化,在时间上也发生变化。本文从三个阶段对滹沱河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进行了评价,证明了地下水脆弱性随时间的变化,并分析了其演化趋势和演化特征以及演变机理。结果表明:由于地下水的长期大量开采,使地下水脆弱性影响因素(如,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厚度和降雨入渗系数等)发生了变化,而使地下水脆弱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2011年6月28日,中国旅游行业第一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榜单新鲜出炉,这对于中国旅游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选取我国拥有旅游百强景区的27个省区市为样本,构建相应的旅游百强景区评价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二者进行评价,再利用耦合模型计算旅游百强景区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期对建设优秀旅游景区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协调度理论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文中在阐述其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模型.通过对辽宁省14市12年20项指标3360个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和分析,对省内各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做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14市12年间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逐年...  相似文献   

12.
50年来渭河中下游水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分析总结了近60年来渭河的水环境特点,旨在使人们全面了解渭河,并意识到渭河整治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结果表明,近期随着水沙条件、潼关高程等的变化及工农业的发展,渭河的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年水量及汛期水量锐减;大流量级水流出现次数减少,水量减少幅度大;年输沙量总体减少,河水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严重;河道向摆动型发展,河道萎缩,河势恶化;大洪水发生的次数显著减少,高含沙小洪水明显增多;同流量洪水位普遍抬高,洪灾发生次数增加,洪灾加重;水质污染极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棉田土壤环境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析普通地膜覆盖、小麦秸秆覆盖、地膜 秸秆覆盖3种覆盖物对旱地棉田土壤环境、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栽培能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调节土壤温、湿度,协调水热资源利用的同步性;秸秆覆盖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速效钾含量;在棉花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棉株的光合能力从而防止棉花早衰,增加铃重,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4.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走廊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酒旅游走廊是在带状地域内整合葡萄酒旅游要素而形成的专业化区域旅游系统。国外的实践证明,葡萄酒旅游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葡萄酒旅游正处于形成演化的初期阶段,通过对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走廊的分析,认为偶然事件、区域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在该地区葡萄酒旅游走廊形成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地方政府适时的介入和支持则是葡萄酒旅游走廊发展演化的推进剂。  相似文献   

15.
新疆典型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众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中以新疆内部典型区域作为研究样本,在构建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典型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价,采用灰色系统方法对未来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预测,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污染的基本矛盾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杨永春 《干旱区研究》2006,23(2):364-374
利用统计资料,从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污染治理水平与实际能力、企业竞争力与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研究了中国西部(狭义)河谷型城市环境污染的内在矛盾与机制.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链、污染治理水平相对低下是我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的表面原因.实际上,传统产业及其企业的利润空间日益狭小和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预算投入低以及迫不得已的保护政策才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澳甲烷对玫瑰熏蒸药害的机理和预防措施,结果表明高剂量溴甲烷能破坏玫瑰的抗氧化系统,导致品质受损。玫瑰熏蒸前用甘油喷雾或内吸Vc或硫酸铝,可降低药害。  相似文献   

18.
论文首先讨论中国全新世时期农业考古文化区划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我国全新世暖期的农业考古文化总体可以分出四个文化区:1)北方粟黍旱作农业文化区;2)旱作北界以北以西的渔猎采集或游牧文化区;3)南方稻作文化区;4)东南沿海的渔猎文化区。最后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讨论了全新世暖期的农业考古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运用入境游客集聚与扩散指数模型、GIS技术,对西部各省区入境游客集散能力进行演变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各省集聚扩散指数均呈现波动态势,演变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峰林结构";入境旅游发展较好的陕西、云南、广西等省区集散指数演变过程较为平缓,其余省份变动则较为剧烈。2)通过集聚指数GIS分析,云南、陕西、四川等3省区处于核心区,集聚入境游客能力最强;新疆自治区与宁夏自治区处于边缘区,集聚入境游客能力最弱。3)通过扩散指数GIS分析,四川、广西、云南等3省区处于核心区,扩散入境游客能力最强;宁夏自治区、青海省等2省区处于边缘区,扩散入境游客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