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中国旅游业正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景区周边环境是区域旅游环境中变化最大、问题最多的地带,也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最敏感、最关键的地域。通过遥感解译、产业经济指标、地域利用面积变化率分析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特点和形成机制。经过与已有文献的比较、讨论,结论如下:(1)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机制由5个因子构成,决策层是主导,集体体制是保证,煤炭资本提供资金,偏僻位置是基础,地理环境是必然影响因素;(2)这5个因子密切相关,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条件;(3)形成机制中显示山西省旅游业独特性的因素是决策层作为、集体体制和偏僻位置。  相似文献   

2.
以种间竞争理论为依据,以山西重点景区乔家大院、壶口瀑布、云冈石窟和皇城相府为例,运用2009-2013年的旅游业、景区及其周边环境、区域经济数据和多渠道信息、素材,通过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法,论证如何优化景区周边环境空间开发格局来提高景区综合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周边环境与景区由竞争排斥到互补共生再到群落并存的连续过程实现,防止人工调控前后的两种极端,使周边环境成为旅游业集群带或旅游网络综合体.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现代化的推近,景区周边涌现出了大量与景区不协调的问题,同时,由于人们对景区所处背景环境标准的提高,忽视周边环境与景区完整性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旅游者的需求。未来景区的竞争已延伸到景区周边环境范围。为此建议今后在景区规划工作中,亦应将制定科学详尽的周边环境保护整治规划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周边环境应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地域范围,以便于环境质量评价和规划运作,以及行之有效地落实周边环境调控。提出对景区周边环境地域范围定量界定的影响拐点法,并以绵山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景区能规划管理至定量方法所做的周边环境范围,无论对游客还是周边居民来说,满意度均较高。周边环境调控对于提高景区综合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西安宣言》第一次专门以文物古迹"周边环境"为探讨主题,拉开了以独立视角对景区周边环境进行重点聚焦的序幕。目前旅游已成为体验美感和放松心情的一种活动,旅游者通常是将景区和周边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来感受的。周边环境从游客需求角度来说已构成体验景区的必要条件。景区周边环境价值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在周边环境中实施有效的规划设计和整治管理,因此有必要研究周边环境范围界定及影响因素。通过与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定界以及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划界方法的分析比较,主要运用实地调查方法,认为景区周边环境界定受到景区空间位置结构、自身特征,外部政策、甚至季相的影响,景区周边环境范围可依据景观外貌与氛围异质性边界的出现来判定。  相似文献   

5.
选取东北城市密集区15个中心城市2007-2010连续四年的铁路、公路客货运输量等相关指标,利用区位熵模型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近年来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运输联系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东北城市密集区空间运输联系近4年来总体上呈现出小幅度增强态势,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又表现出空间运输联系增强与减弱的交替变化规律;铁路旅客运输联系、公路旅客运输联系、铁路货物运输联系均呈现出加强的态势,仅公路货物运输联系则呈现出小幅度减弱的态势;旅客运输联系呈现上升趋势,货物运输联系则呈现下降态势,但相对而言,旅客运输联系增强的趋势比货物运输联系减弱的趋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及弘扬具有战略意义,文化旅游景区承载着黄河流域特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文中从文化底蕴(C)、自然环境(N)、经济基础(E)、社会条件(S)四个维度构建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CNES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呈现空间集聚形态。2)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单因子影响强度具有差异,交通、GDP、气温为影响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降水、旅游收入、博物馆、人口、河流为重要因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政策为一般因素。3)景区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以双因子增强类型为主。4)分析框架中各维度作用不尽相同,经济维度作用>社会维度作用>自然维度作用>文化维度作用,CNES分析框架在黄河流域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为比较,采用2005、2010和2015年云南省16州(市)的旅游统计数据,利用等级结构、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揭示10年来旅游规模分布及扩散与景区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集中分布在世界级景区所在城市,随世界级景区变化而演化;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分布在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并呈现以昆明为中心的集聚特征,但整体向高品质景区演化。2)入境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呈二次函数关系;国内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显著正相关,但比景区品质等级结构更加扁平化。3)入境旅游规模在世界级景区城市和边境城市之间点点扩散;国内旅游规模以昆明为中心向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圈层扩散,圈层内形成了资源品质不高但旅游规模大的过渡城市,圈层外出现景区品质高但旅游规模小的过滤城市,即"错位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脆弱性演变特征及其演变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活动的累计影响,地下水脆弱性不仅在空间上变化,在时间上也发生变化。本文从三个阶段对滹沱河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进行了评价,证明了地下水脆弱性随时间的变化,并分析了其演化趋势和演化特征以及演变机理。结果表明:由于地下水的长期大量开采,使地下水脆弱性影响因素(如,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厚度和降雨入渗系数等)发生了变化,而使地下水脆弱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2011年6月28日,中国旅游行业第一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榜单新鲜出炉,这对于中国旅游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选取我国拥有旅游百强景区的27个省区市为样本,构建相应的旅游百强景区评价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二者进行评价,再利用耦合模型计算旅游百强景区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期对建设优秀旅游景区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文中根据影响人口经济压力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因素,确定了反映区域人口经济压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其压力指数,最后通过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定量分析了甘肃省人口经济压力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5年间,甘肃省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特征表现为经济较发达、自然资源条件较好、人口增长较慢、人口素质较高的地区,其人口经济压力变化小;反之,人口经济压力变化就大,除人口自身带来压力外,经济发展缓慢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产业结构评价指标和分析模型,对新疆1952-2008年间的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贡献方程以及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及其与就业、经济增长等相关要素的耦合关系。进而总结了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提出"稳定优化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升级改造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北方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穗部性状的演变及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年代品种穗部性状的演变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我国北方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4个农家品种和31个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大幅度提高,穗粗、穗长、籽粒深度、穗粒数、千粒重均呈上升趋势;秃尖度、出籽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得到正向改良,呈现下降趋...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协调度理论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文中在阐述其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模型.通过对辽宁省14市12年20项指标3360个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和分析,对省内各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做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14市12年间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逐年...  相似文献   

1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文中基于公共政策变迁理论,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为研究对象,借助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对66份与农村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剖析农村人居环境的演进规律与主要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政策不断演进和完善,可划分为政策空白...  相似文献   

15.
50年来渭河中下游水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分析总结了近60年来渭河的水环境特点,旨在使人们全面了解渭河,并意识到渭河整治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结果表明,近期随着水沙条件、潼关高程等的变化及工农业的发展,渭河的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年水量及汛期水量锐减;大流量级水流出现次数减少,水量减少幅度大;年输沙量总体减少,河水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严重;河道向摆动型发展,河道萎缩,河势恶化;大洪水发生的次数显著减少,高含沙小洪水明显增多;同流量洪水位普遍抬高,洪灾发生次数增加,洪灾加重;水质污染极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及主导因素确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自然和人文因素中究竟那些因素是该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机理和演变强度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确立了影响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因素体系,建立了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主导因素确定指标体系;全国范围内选择了40位在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科学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权重打分,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温度、降水为主的自然因素和畜牧业为主的人文因素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并确定了各因素之间的排列顺序.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玉米产量主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了各因素对提高玉米产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氮素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最重要因素,氮肥、土壤碱解氮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玉米产量,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35和0.332;磷肥、土壤速效磷的直接作用很弱,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42和-0.043,磷肥主要通过与氮肥的交互作用来实现其增产效果,其间接通径系数为0.280,速效磷则主要通过碱解氮间接起到增产作用;速效钾的直接增产作用也很弱,其直接通径系数仅为0.038,主要通过碱解氮、氮肥来间接起作用。各因素对玉米产量的总决定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氮肥>碱解氮>磷肥>速效磷>速效钾。  相似文献   

18.
以96-D-10水稻为供试作物,在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上,研究以沼渣为主要原料的有机无机配方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PF)相比,配方肥Ⅰ、Ⅱ、Ⅲ处理分别增产1.8%、4.6%、5.0%,配方肥Ⅱ最高达到1556.7元/hm2,配方Ⅰ最低,只有943.1元/hm2;追肥前后各处理稻田渗漏水中总氮含量有明显变化,但变化趋势不一致,农民习惯施肥处理追肥后稻田渗漏水中总氮迅速升高,最高达25.16mg/L,配方肥Ⅰ、Ⅱ、Ⅲ处理分别为18.46、17.22和24.70mg/L,从不同层次稻田渗漏水看,总氮浓度依次顺序为30-60cm>0-30cm>60-90cm>90-150cm;收获后,0~150cm以内土壤无机氮累积量PF2最低仅为33.19kg/hm2,FP最高为61.18kg/hm2,是其他处理的1.2~1.8倍。综合以上各因素,通过试验水稻合适的配方肥为配方Ⅱ(含沼渣35%、N 20%、P2O510%),施用量为750kg/hm2,并补施重过磷酸钙(含P2O546%)97.8 kg/hm2。  相似文献   

19.
Global warming is hav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global ecological systems,and has inevitably induced changes in the cryosphere,one of the five layers of the earth.Major changes include the shrinking and reduction in the area and volume of both the mountain glaciers and the ice caps covering the North and South poles,and the melting of permafrost and thickening of the active frost layer.Swift changes in the cryosphere have inevitably induce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its zone.While some of these changes are beneficial to mankind,such as an increase in water circulation,short term increases in water volumes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cultivatable area,others are extremely hazardous,like the flooding of lowlands caused by an increased sea level elevation,debris flow caused by glaciers,glacier lake bursts,undermined building safety caused by permafrost melting,the deterioration of alpine cold meadows,and the surface aridiz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of land.Tibet,having a major part of the cryosphere in China,is home to the most widely spread glaciers and permafrost,which play a vital role in regulating water resources,climate,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safety in China and Asia.However,due to global warming,the glaciers and permafrost in Tibet have recently changed dramatically,exhibiting shrinkage and melting,which threatens long-term water resources,an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China.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 warming and the melting and shrinkage of the cryosphe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yosphere's melting and shrinkage in Tibet are the direct result of global warming.The melting of glaciers has led to a series of disasters,such as changes in river runoff,the heightened frequency of debris flows induced by glaciers and the outbursts of glacier lakes.The melting of the permafrost also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ibet,such as the degradation and population succession of the alpine grassland and meadows,the aridization of the land surface,and the occurrence of freeze-thaw ero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