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OLI影像的县域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南省虞城县为研究区域,筛选冬小麦分蘖期至拔节期内的3期(分蘖期、越冬期、拔节期)高质量OLI遥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及FLAASH大气校正,以便将影像DN值转算为地表反射率,并利用全色波段进行影像融合处理以提高空间分辨率。以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归一化差异建筑指数(NDB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为基础,结合外业调查数据构建决策树模型,3期影像中NDWI大于0的像元为水体,NDBI大于0的像元为居民地,NDVI分别大于0.59、0.52、0.65的像元为冬小麦纯净像元,NDVI分别小于0.49、0.44、0.56的像元为其他地物,剩余部分为冬小麦混合像元,通过实地调研确定将混合像元面积折算为冬小麦实际种植面积的权重为0.46,最后计算虞城县冬小麦的实际种植面积。结果表明,冬小麦分蘖期至拔节期是遥感监测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最佳时期,3期影像提取的2014年虞城县冬小麦种植面积分别为76 238.79 hm2、77 406.65 hm2、77 397.82 hm2,与往年统计数据和样地实测数据相比,精度达到了99%。  相似文献   

2.
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是小麦估产的基本要素,准确而及时地提取不同灌溉类型冬小麦种植面积及其空间分布信息可为冬小麦长势监测以及产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省闻喜县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Sentinel-2A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选择主成分(PCA)、红边归一化植被指数(RENDVI)、纹理特征等3个特征变量,结合实地调查样本点,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雨养区和灌溉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结果表明,Sentinel-2A遥感数据适合作为县域尺度冬小麦监测的数据源;主成分分析、纹理特征和RENDVI的引入可以提高单时相遥感影像对县域冬小麦分类的识别能力;随机森林算法和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可以实现雨养区和灌溉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提取。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高分一号卫星(GF-1)影像在冬小麦长势监测中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以建湖县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选取12个植被指数作为遥感监测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法探讨遥感监测指标与地面实测冬小麦长势参数的关系,并以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作为反演精度的评价指标。研究发现,叶面积指数(LAI)、密度和生物量的反演精度较高,其中LAI的反演精度在拔节期最高[监测指标:红蓝色归一化植被指数(RBNDVI),R~2:0.689 4],密度的反演精度在拔节期最高[监测指标:优化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R~2:0.543 8],生物量的反演精度在孕穗期最高[监测指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R~2:0.448 6],说明GF-1影像适合在拔节期进行冬小麦LAI、密度的监测,在孕穗期进行生物量监测。土壤含水量、株高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反演精度较差,最佳回归模型的R~2皆低于0.360 0,说明所选的12个遥感监测指标不适合反演这3个长势参数。除乳熟期外,其他4个生育期中都是LAI的反演精度最高,可见GF-1影像的遥感监测指标与LAI的相关性最好,反演精度最高。本研究结果说明,在进行冬小麦长势监测时,不同的生育期需要采用不同的监测指标,同时GF-1影像则更适合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进行冬小麦的长势监测。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GF-1影像在农情遥感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及时、准确地获取农作物空间分布范围和面积数据,对于制定农业政策和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河南省中牟县为研究区,利用国产高分一号时序影像开展冬小麦提取研究,利用冬小麦物候特征,结合先验知识和高分影像,提取了2018年夏收冬小麦的空间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结合冬小麦物候信息和时序影像建立冬小麦提取模型,可以快速准确获取冬小麦的种植范围,总体精度达到90.1%,为县域冬小麦的快速提取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省沧源县大型丛生龙竹林为研究对象,以高分二号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地面32块标准地调查,采用地统计学变异函数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区域尺度丛生龙竹LAI遥感估测最优尺度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变异函数分析的丛生龙竹最优尺度为6.9 m,基于PLSR模型分析的最优尺度为7 m,因此丛生龙竹的影像最优观测尺度为7 m。2种方法在空间最优尺度选择结果上接近,具有一致性,可为其他竹类参数遥感估测最优尺度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县域尺度准确掌握粮食产量,对于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县域尺度的估产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为研究区,利用2019—2021年高分一号B星、高分一号C星影像,辅以Landsat-8影像,运用随机森林法进行遥感解译,识别耕地变化,探究了小麦种植区的时空格局,选取植被指数NDVI监测小麦长势,建立估产模型,并制作了像元级产量专题图。结果显示: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相对误差均在5.150%以内,2021年小麦种植面积降幅达26.021%;小麦长势虽然存在年际变化,但总体平稳;小麦总产量遥感估产误差不超过4.300%,2020年增幅约4.261%,2021年降幅约21.981%。研究表明:2020—2021年,研究区小麦种植面积显著下降,长势基本持平,小麦总产量减少。研究成果有利于地方政府及时准确了解粮食产量,对高分辨率遥感估产研究有积极意义,对于县域尺度的作物监测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TWDTW的时间序列GF-1 WFV农作物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焉耆盆地是新疆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作物种植结构较为复杂。利用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对研究区内的农作物进行分类识别,获得不同农作物的空间分布、种植面积等信息,为政府部门制定粮食政策、经济计划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探讨时间加权的动态时间弯曲(time weighted dynamic time warping,TWDTW)方法在农作物分类识别中的适用性以及高分一号(GF-1)WFV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方法】以新疆焉耆盆地为研究区域,利用2018年作物生长季的GF-1 WFV时间序列数据集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基于TWDTW方法开展农作物分类识别研究。分别采集不同作物的样本点,形成各作物NDVI的标准序列。利用TWDTW相似性匹配算法计算每个待分类像元与不同作物标准序列间的相似度距离,距离值越小则相似性越高,通过对比确定像元的农作物类型,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同时根据时间序列NDVI曲线建立决策树(decision trees,DTs)分类规则,人工设置分类阈值得到分类结果,并与TWDTW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种方法的分类结果较为一致,辣椒的种植范围最广,小麦主要分布在焉耆盆地北部和西部的农二师二十一团,番茄和甜菜的种植分布较为零星。在种植面积统计中,辣椒的种植面积最大,其后依次为番茄、小麦和甜菜。利用野外样本点对决策树和TWDTW两种方法的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总体精度分别为89.58%和90.97%,kappa系数为0.804和0.830,TWDTW方法的分类精度相比于决策树法略有提高。【结论】相比于决策树分类方法,TWDTW方法的分类精度略有提高的同时,分类结果客观可靠,而且算法不受地域因素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基于密集时相的GF-1 WFV数据集,采用TWDTW算法对农作物进行分类,得到较好的分类结果,能够满足农业部门的管理决策需求,该方法在农业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作物分布信息,探索使用主动遥感影像(Sentinel-1A)和被动遥感影像(Sentinel-2)提取冬小麦空间分布的可行性。首先,根据冬小麦的物候特征,合成冬小麦全生育期的Sentinel-1A影像;并依据各类地物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时序曲线合成一期高质量的冬小麦越冬后Sentinel-2影像。其次,设计Sentinel-1A影像、Sentinl-2影像和融合Sentinel-1A与Sentinl-2主被动遥感影像3种分类方案,然后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对冬小麦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基于全生育期Sentinel-1A影像的冬小麦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分别为83.15%和86.44%,提取结果中存在较多的“椒盐”噪声;基于冬小麦越冬后Sentinl-2影像的冬小麦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分别为87.98%和84.75%,提取精度较使用全生育期Sentinel-1A影像有所提高,但分类结果受“异物同谱”的影响,产生许多错分;融合主被动遥感影像的冬小麦用户精度和生产者精度分别为96.57%和95.48%,相较于仅使用单...  相似文献   

9.
对高分一号卫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校正、裁剪等,利用Libsvm 4.0在Matlab平台里编程进行交叉验证网格法寻优,最终获得支持向量机分类的最佳惩罚系数为45,不敏感系数为0.31。改进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绿地分类精度为94.6%,该提取精度能满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城市绿地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0.
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冬小麦拔节期主要长势参数遥感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强化冬小麦长势遥感监测机制,为田间生产管理提供信息支撑.[方法]以2007-2009年试验实测数据为基础,以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分析试验样点拨节期冬小麦主要长势参数与品质、产量以及卫星遥感变量间的相关性,分别建立及评价了TM影像遥感变量监测冬小麦拔节期叶面积指数(LAI)、生物量、SPAD值和叶片氮含量(LNC)的模型.[结果]冬小麦拔节期,选用中红外波段的反射率(B5)、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DSW5和绿波段的反射率(B2)等遥感变量分别反演冬小麦的SPAD值、生物量、LAI和LNC是可行的;SPAD值,生物量、LAI和LNC遥感监测模型的精度较高,以此为基础,制作出了具有实际农学意义的冬小麦拔节期不同等级SPAD值、生物量,LAI和LNC遥感监测专题图,实现了主要长势参数空间分布量化表达.[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广大农学家、农业部门决策者和田问管理人员提供及时的农情信息.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不同时相遥感的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大面积对农作物生长进行监测,多时相遥感监测可克服单时相遥感监测的不足,利于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变化的动态监测。以江苏省大丰市为研究区域,选用拔节期和抽穗期两景环境(HJ)卫星遥感影像进行不同地物光谱信息识别与种植面积提取研究。首先,在分析两景HJ星影像植被光谱信息的基础上,提取出各自影像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影像,并对两景NDVI影像分别进行加运算和减运算,得到另外两景NDVI合成影像。其次,通过对提取到的四景NDVI影像光谱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最终选用植被光谱信息特征较为明显的加运算合成影像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最后,基于影像不同地物的NDVI阈值划分,并叠加GPS样点信息校正,提取到大丰市冬小麦种植面积数据及其空间分布信息。结果显示,大丰市遥感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为78 712.13 hm2,精度为92.51%。在该市20个乡镇(或农场)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精度中,精度大于95%有9个乡镇(或农场),精度在90%至95%之间的有7个乡镇(或农场),仅有4个乡镇(或农场)提取精度在80%至90%之间。说明,利用不同时相遥感合成运算方法得到的合成影像,能明显增强冬小麦光谱信息与其他植被信息特征区别,有利于实现高精度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的雷达数据对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正阳县、平舆县、汝南县的冬小麦种植面积进行提取,为雷达数据在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在对冬小麦生长关键物候期多时相Sentinel-1A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中VV极化和VH极化影像的后向散射系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最大似然法开展了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正阳县、平舆县、汝南县4个“产粮大县”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研究,并通过统计年鉴数据对VV极化和VH极化的冬小麦提取结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利用2018年12月22日,2019年3月28日和2019年4月21日的SAR时间序列影像数据进行冬小麦分类提取。【结果】 从整个研究区来看VV极化方式的提取结果为4 461.14 km2,VH极化的结果为4 277.22 km2,与统计数据相比,VV极化的误差为13.17%,VH极化的误差为8.51%,VV极化的提取误差要大于VH极化的提取误差。各个县的结果显示,VH极化的提取误差均小于VV极化的结果,误差最小的为利用VH极化提取的正阳县的结果,误差仅为1.85%,误差最大的为利用VV极化提取的平舆县的结果,误差为19.72%。【结论】 基于冬小麦生长关键物候期多时相Sentinel-1A的后向散射系数,能够实现较高精度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时相GF-1遥感影像的作物分类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遥感影像数据对作物分类提取的精度,更多地反映作物的空间分布结构和物候差异,以黑龙江农垦赵光农场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分区与决策树分层分类相结合的作物遥感分类方法,利用2014年高分一号卫星(GF-1)WFV遥感影像数据(4景)开展主要作物的识别分类提取。首先,结合实地调查与影像光谱特征信息的总体分布,将研究区分割成3个子区域(西南区、北部区和东南区);其次,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序列,分析主要作物的反射光谱和植被指数的时序变化特征,构建基于决策树分层分类的主要作物遥感分类模型,成功提取了赵光农场主要作物的空间种植信息。结果表明,2种分类方法的精度都很高,总体精度均在97.00%以上,Kappa系数均在0.900 0以上。分区分类更优于整幅图像非分区分类,总体精度达到98.10%,Kappa系数达到0.960 7;非分区分类总体精度为97.50%,Kappa系数为0.948 3。研究表明,基于分区与决策树分类法相结合的作物分类结果精度,明显优于不使用分区分类的结果。由分区与决策树分层相结合的分类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黑龙江垦区主要种植作物分类的准确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前,河北省地下水超采严重,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为遏制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2016-2020年,河北省响应国家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要求,在黑龙港区域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本文采用遥感影像全覆盖的方法,监测黑龙港及周边区域2015年和2020年的冬小麦种植面积,评价休耕前后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变化情况及减少地下水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监测区域冬小麦种植面积较2015年减少168.77万亩,减幅6.94%。按冬小麦灌水量200m3/亩测算,2020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减少约节约灌溉用水量3.38亿m3。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角度高光谱遥感的冬小麦叶片含水率估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的作物水分监测对于旱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研究区冬小麦多角度光谱特征后,利用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实测叶片含水率和实测多角度光谱数据,基于植被光谱指数法,建立不同观测角度下冬小麦光谱植被指数、水分敏感波段光谱指数与叶片含水率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显示,相对方位角与相对天顶角越小时,观测到的光谱指数与叶片含水率的相关关系越优;敏感波段组合构建的光谱指数中,1450nm波段分别与其他波段组合的NDSI、RSI指数与叶片含水率相关性在各观测角度条件下均较好,1 450 nm波段是冬小麦叶片含水率研究的最佳敏感波段;选取常见的4种植被指数(NDVI、EVI、WI和NDII)中WI和NDVI在各观测角度下与叶片含水率的相关性优于其他两种指数,决定系数R2均在0.83以上,P0.01呈极显著相关;综上建立的多角度光谱叶片含水率估算模型,平均相对误差MRE均小于0.154、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0.098,拟合效果较好,尤其是光谱指数NDSI1160,1450、NDSI980,1450和植被指数NDVI、WI;基于以上4种指数建立的最优观测角度(0°,30°)模型,其中植被指数WI的估算效果最好,相关系数在各角度均达到5%的相关显著水平,MRE0.03,可作为最优观测角度反演研究的最优植被指数。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遥感估产多种模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综合冬小麦地面光谱资料及相应的农学参数资料,NOAA/AVHRR 资料,历年各县冬小麦单产、播种面积、总产资料,历年新疆各站气象资料,监测点历年冬小麦发育期、密度、产量分析等资料,证明地面光谱植被指数与冬小麦密度、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关系密切,从而建立了密度与生物量的光谱监测模型,进而建立了北疆试验区各层冬小麦种植面积估算和产量预报卫星遥感模型,辅以冬小麦产量农业气象预报模型、农学模型及模拟模型,自1994 年投入应用以来的结果表明,这套模型预报精度高、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广州市增城试验基地为例,探索国产高分卫星影像数据在反演华南地区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应用.【方法】根据2013年10月1日“高分一号”影像数据和相应的亚热带典型作物的实测数据,建立植被指数与典型作物冠层SPAD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分别探讨9种植被指数与SPAD之间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以便获得最佳的植被指数和相应的回归模型反演华南地区亚热带作物冠层叶绿素相对含量.【结果和结论】7种植被指数均与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比值植被指数(RVI)相关性最好,其次是差值植被指数(DVI).经分析,RVI的指数回归模型Y=31.445e0.141XR2 =0.889)是反演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的最佳回归模型,实际拟合精度达92.75%,故使用该回归模型估测研究区内大范围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及时、准确、无损地估算冬小麦产量有助于粮食生产管理和粮食安全。【方法 】文章使用Sentinel-2的红光波段和短波红外数据及MOD09Q1数据,使用ESTARFM融合方法,生成冬小麦生长期(3~6月)内8 d的NDVI高空间分辨率时间序列数据。结合MERRA-2气象同化数据,使用EC-LUE模型进行农作物总初级生产力(GPP)的模拟估算,并使用收割指数方法将之转化为冬小麦产量,将估算结果与美国农业部门公布的县级产量数据进行比较验证。【结果 】实验表明,Sentinel-2与MOD09Q1融合NDVI具有良好的融合精度,相关系数在0.60~0.87之间。基于融合NDVI估算的GPP相比MOD17A2H具有更好的空间细节和纹理。2017—2020年估算产量平均绝对误差MAE为8.41 bu/acre,平均相对误差为18.4%,均方根RMSE为9.7 bu/acre。【结论 】基准影像数量及其与预测日期的时间差会影响融合的精度,总体上能用于后续GPP模拟;EC-LUE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农作物的GPP水平和产量,在土地覆盖类型复杂的区域,可以提供更好的GPP空间变异信息,具有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冬小麦不同施氮处理颜色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SI颜色模型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施氮处理冬小麦群体数字图像的颜色特征,分析其与叶绿素含量、产量以及吸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孕穗至灌浆期前冬小麦群体的色调值H与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从冬小麦群体色调值H的动态变化看,当生育前期监测到H由峰值开始下降时,可判断进入抽穗期,而生育后期H出现迅速下降时则表明冬小麦群体开始进入灌浆成熟期,数字图像的颜色特征能够反映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孕穗-开花期间H可以较好的反映作物产量,并建立了H值与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之间的线性方程。  相似文献   

20.
粮食产量的估测对制定粮食政策和调整种植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利用2013年4月30日、5月12日和5月29日三期冬小麦抽穗、灌浆时期的HJ小卫星NDVI数据,结合北京市实产地块数据建立了北京市冬小麦估产回归模型,并对北京市各区县和北京全市的冬小麦单产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分区县地块回归的北京市冬小麦主产区大兴、房山、通州和顺义的小麦单产分别为5148.96 kg/hm2、4849.30 kg/hm2、5350.64kg/hm2和5108.84 kg/hm2,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和0.001;北京市全市的冬小麦单产为5049.24 kg/hm2,精度验证的结果显示实测单产和预测单产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R2=0.92,RE=2.18%,RMSE=154.61 kg/hm2。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利用HJ小卫星的NDVI数据可以快速、准确的估算北京市及其各区县的冬小麦单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