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毒死蜱在白菜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不同栽培方式下毒死蜱的降解动态试验及安全间隔期试验,研究了毒死蜱在白菜中的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毒死蜱在白菜中的残留半衰期为1.650~1.824 d;毒死蜱在白菜中的降解速度与其栽培方式有关;按推荐剂量25 mL/667m2施用,施药次数为1次的情况下,毒死蜱在露地栽培白菜中的安全间隔期为7 d,大棚栽培条件下安全间隔期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2.
毒死蜱在菠菜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28  
在冬季大棚、春季大棚和露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在菠菜中的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毒死蜱在冬季大棚菠菜中的降解速度显著地慢于在春季大棚和露地栽培菠菜中的降解速度,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3.46d、2.75d和2.64d;在春季大棚菠菜中毒死蜱的降解速度与露地菠菜中的降解速度相差不大。结果表明,参照我国无公害菠菜的限量标准(1mg·kg-1),冬季大棚、春季大棚和露地栽培时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62、11和8d;而参照日本的限量标准(0.01mg·kg-1),其安全间隔期分别为150、29和25d。因此在控制菠菜中毒死蜱残留的过程中,要考虑用药季节、栽培条件和限量标准的差异性,从而保证合理的安全间隔期。  相似文献   

3.
毒死蜱在叶菜上的残留及降解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芥菜为例,对露地条件下生产的叶菜类蔬菜中毒死蜱的残留及降解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芥菜中的降解速率在喷药后5 d内呈直线下降趋势,第5 d后降解趋于平稳;毒死蜱在芥菜中的残留量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毒死蜱最高推荐浓度和低于最高推荐浓度3倍的药液量进行喷洒,在7 d安全间隔期及安全间隔期满2d后,毒死蜱在芥菜中的残留量均高于国家标准.因此,建议对毒死蜱的推荐使用浓度、施用次数、安全间隔期等做进一步的试验研究,以确保蔬菜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定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残留动态,应用HPLC分析方法,测定了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残留量。多菌灵在猕猴桃中消解较快,在套袋果实半衰期为7.18 d,安全间隔期为5 d,在不套袋的果实上的半衰期为5.92 d,安全间隔期为10 d,属于易降解的农药(T1/230 d)。使用浓度为1∶500水溶液于幼果期均匀喷施1次,28 d后样品中检测出多菌灵残留远低于国际上关于多菌灵的农残限量(0.1 mg/kg)。  相似文献   

5.
苹果中毒死蜱残留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苹果生产过程中毒死蜱的残留污染情况和其在苹果中的降解规律,为指导苹果的安全生产和建立苹果安全综合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问试验对喷布不同浓度和不同次数的苹果中毒死蜱残留进行了GC-NPD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毒死蜱不同处理在苹果中的残留量顺序为:1 080 g·hm-2喷施3次1 080 g·hm-2喷施2次1 080 g·hm-2喷施1次540g·hm-2喷施3次540 g·hm-2喷施2次,喷药浓度是影响农药残留量的主要因素;苹果中毒死蜱主要残留于果皮,果皮残留量是果肉的30~85倍;苹果中毒死蜱的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为10.7~13.1 d,其降解过程主要是酶解、水解和光解;苹果果肉降解速率(TV2=9.2d)比果皮(TV2=12.7d)快,是由于果肉内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酶和水分.施药30 d后,苹果中毒死蜱残留量可降低到0.05mg·kg-1以下,远低于我国和欧盟等国家对苹果中毒死蜱最大残留限量要求.一方面说明毒死蜱是对果品安全的农药,可以在生产上长期应用,另一方面说明,苹果中毒死蜱的残留最大限量完全可由现在的1 mg·kg-1降低到0.05 mg·kg-1,供修订相关苹果安全质量标准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与毒死蜱混用对四季豆的残留降解和安全间隔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在四季豆中的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毒死蜱在四季豆中单独使用时的原始残留量较低,而不同有机硅剂型与毒死蜱混用处理对四季豆中的残留量有不同的影响;毒死蜱与有机硅混合处理的残留量高于单独处理,但对四季豆巾毒死蜱的降解速率与半衰期影响不大.根据毒死蜱在四季豆中的残留降解动态方程,计算出不同间隔期的理论残留量,并参照国外标准计算安全间隔期在5 d左右.结论认为,尽管毒死蜱及其与有机硅混用时在四季豆中的残留量可符合CAC的标准要求,但较难达到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7.
毒死蜱在大棚和露天莴苣上残留分解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残留分解试验表明,毒死蜱在莴苣中的残留程度与其施药量有关,与施药次数无关;可以最大推荐剂量1200mL/hm^2施用,施用次数为1次。安全间隔期与当时气温有密切关系,9月露天栽培,安全间隔期为10d;1月大棚栽培,安全间隔期为60d。毒死蜱在冬季使用,由于安全间隔期过长,建议在实际使用时加强对毒死蜱停药期的控制或用植物源生物农药替代。  相似文献   

8.
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小白菜上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检测了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小白菜上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的半衰期分别为1.21 d、2.04 d和1.86 d。在同样条件下,毒死蜱的降解速度快于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在连续用药不超过2次的前提下,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7 d、7 d、9 d。  相似文献   

9.
毒死蜱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毒死蜱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苹果中的半衰期为6.9~8.0 d,药后21 d消解87%以上。毒死蜱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8~6.2 d,药后14 d消解87%以上。毒死蜱40%微乳剂以267、400.5 mg a.i./kg,施药3、4次,末次施药后14 d收获的苹果中毒死蜱残留量均低于1 mg/kg。推荐该药在苹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4 d。  相似文献   

10.
毒死蜱在设施青菜上的残留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毒死蜱在设施栽培青菜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及环境安全性,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法,研究设施栽培条件下毒死蜱在青菜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并以残留分析结果为依据,调整实际生产中的用药模式,探索最适的安全间隔期。结果表明,毒死蜱在青菜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降解半衰期为1.161~1.438 d;设施栽培青菜中毒死蜱残留风险与田间用药剂量正相关,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消解速度减慢,残留量增大;设施栽培条件下,按常规使用剂量及施药方法,施药1次的情况下,毒死蜱在青菜上采收安全间隔期应延长至14 d,产品质量水平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MRL要求。建议蔬菜生产过程中加强对毒死蜱使用用量及停药期的控制或用易降解的生物农药替代。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法(GC-ECD)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研究了毒死蜱、氰戊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在春季结球甘蓝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3种农药的半衰期不同,在甘蓝中不具有积累性残留效果.按照农药推荐使用量,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半衰期分别为2.1、3.7和2.8 d.参照我国、日本和国际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残留限量要求,计算出3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建议高效氯氰菊酯的安全间隔期为3 d,适合在甘蓝种植中使用;其他两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范围在3~14d之间,应该执行良好农业操作,严格遵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结论认为3种农药不同的最大残留限量(MRL)都在其理论MRL的范围内,都具有安全属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降解动态试验及最终残留量试验可知,多菌灵在芹菜中的残留半衰期为12.78~13.86 d,在芹菜中的残留量与其施药量、施药次数等有关。结果表明,食品中多菌灵的残留量0.5 mg·kg-1。由于多菌灵的安全间隔期过长,建议实际蔬菜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多菌灵停药期的控制,或用易降解的生物农药替代。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大棚栽培条件下多菌灵在黄瓜果实上的残留量变化,结果表明,大棚黄瓜坐果后向果实直接喷雾,施药7 d后,残留量略高于最高残留限量。多菌灵在黄瓜上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38~273 d,属于易降解农药。但大棚中多菌灵降解速度要慢于露地,生产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用药安全,严格控制用药浓度和安全间隔期。  相似文献   

14.
混合农药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效氯氰菊酯、哒嗪硫磷和毒死蜱单剂及其混配剂在甘蓝上的农药残留动态,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单剂以及高效氯氰菊酯和哒嗪硫磷、毒死蜱混配剂中的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植株上的半衰期分别为0.98 d、0.90 d和0.82 d;哒嗪硫磷单剂以及哒嗪硫磷和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剂中的哒嗪硫磷在甘蓝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19 d和1.09 d;毒死蜱单剂以及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剂中的毒死蜱在甘蓝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5 d和1.19 d。通过混配高效氯氰菊酯半衰期较单剂有所缩短;各供试农药在甘蓝植株和土壤中前7 d降解速度较快,随后趋于平衡,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各供试农药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大于其在甘蓝植株中的消解速率;高效氯氰菊酯、哒嗪硫磷和毒死蜱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5 d、7 d和7 d,在甘蓝上的残留限量标准均为1 mg/kg。各供试农药在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内采收仅有高效氯氰菊酯单剂的残留超标,因此高效氯氰菊酯在秋冬季节的安全间隔期相对有所延长。混配剂中相应单剂的消解速率明显大于其单剂在甘蓝上的消解速率,以高效氯氰菊酯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毒死蜱在猕猴桃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制定毒死蜱在猕猴桃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毒死蜱在猕猴桃上的残留动态,应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了毒死蜱在猕猴桃上的残留量.毒死蜱在猕猴桃中消解较快,在套袋果实中半衰期为3.16 d,安全闻隔期为19 d,在不套袋的果实上的半衰期为3.37 d,安全间隔期为18 d,属于易降解的农药(T1/2<30 d).使用浓度为1∶1000水溶液在幼果期均匀喷施一次,28 d后,样品中检测出毒死蜱残留远低干国际上关于毒死蜱的农残限量(0.02 mg/kg).  相似文献   

16.
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残留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丙酮提取大青叶样品中的多菌灵,采用液-液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样品中多菌灵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方法的最低检测量多菌灵为0.149 44 ng,样品为2.102 44 ng.添加3个水平的多菌灵对照品溶液,回收率范围在72.27%~89.57%之间,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田间降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半衰期为2.92 d,低浓度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半衰期为2.74 d.施用高、低浓度多菌灵后,大青叶采收距最后一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推荐分别为21.22 d、17.38 d.  相似文献   

17.
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与毒死蜱在扁豆上残留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与毒死蜱在扁豆上的降解动态和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这几种农药在扁豆上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3d、10d、3d。  相似文献   

18.
为指导野认菜安全生产及为制定标准化操作技术规范提供科学依据,对百菌清等3种杀菌剂在野湫菜上使用后的残留降解动态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依据最高残留限量的国家标准,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在野淡菜上用药1~2次,安全间隔期为7d;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可在野状菜上用药1~2次,安全间隔期为3d。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吡唑醚菌酯、灭蝇胺、多菌灵、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甲氰菊酯5种农药在豇豆上的使用安全性,以5种农药的最大推荐剂量和1.2倍最大推荐剂量施用,采收不同间隔期的样品进行残留分析。结果表明:豇豆中灭蝇胺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分别按最大推荐剂量105 mL/hm2、11.25 mL/hm2施用不会导致农药残留饮食风险,且分别在药后2 h、1 d的残留值低于最大残留限量值0.5 mg/kg、0.015 mg/kg,可安全使用,即安全间隔期分别为2 h、1 d。甲氰菊酯、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3种农药在国内未有最大残留限量规定,参考其他豆类蔬菜的最大残留限量值,甲氰菊酯在最大推荐剂量下的安全间隔期为7 d,残留量为0.059 mg/kg;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安全间隔期至少在14 d以上。为确保豇豆质量安全,甲氰菊酯、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3种农药在豇豆盛产期应慎用。  相似文献   

20.
对毒死蜱在早、晚茬水芹中的残留动态和安全间隔期进行了研究.毒死蜱在水芹中的浓度变化符合动力学方程y =yoekx,在早晚茬水芹中其半衰期分别为6d和6.7d;在10月初用药用量为750 mL/hm2条件下,无公害水芹生产安全间隔期为54 d,远大于农药使用准则中毒死蜱在茎类蔬菜上的标准.因此,在水芹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慎重使用该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