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西梅岭高校园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梅岭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研究梅岭高校园区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采用孢子弹射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分离菌种,按Ainsworh分类系统进行分类。共采集到野生大型真菌标本115个,整理鉴定出77种大型真菌,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和腹菌纲,共5目22科44属,其中食用菌31种,木腐菌16种,药用菌9种,毒菌17种和菌根菌4种,发现江西省新记录9种;不同植物群落中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有所差异,优势类群为口蘑科和多孔菌科;获得52种大型真菌的纯培养物,初步建立了一个校园大型真菌的菌种库。  相似文献   

2.
利用随机踩踏法采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型大型真菌标本700余份,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该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计2门5纲13 目45科74属124种,其中子囊菌门3纲4目6科9属14种,担子菌门2纲9目39科65属110种;优势科3个,共35种,优势属3个,共25种;...  相似文献   

3.
采用典型样线法和样地法相结合对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其区系特征进行探究。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共计有大型真菌177种,67属,31科,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其中优势科有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ceae)和红菇科(Russulaceae)等6科,占总科数的19.35%,占总种数的60.45%;优势属有马鞍菌属(Helvella),丝膜菌属(Cortinarius),羊肚菌属(Morchella)等,共计有13个属,占总属数的19.4%,共计94种,占总种数的53.11%;大型真菌受到温度、湿度、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在针阔混交林中的物种丰富度表现为最高,而在高山灌丛草甸中则为最少,物种多样性指数则在落叶阔叶林中达到最高;区系研究中该保护区与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相似性系数最高,也说明两地大型真菌的起源具有相关性,且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区系地理成分上分析,科的分布类群有世界性分布(67.74%)、北温带成分(19.35%)、热带-亚热带分布(12.9%)、东亚-北美分布(3.23%);属的分布类群有世界广布成分(47.76%)、北温带成分(20.90%)、热带-亚热带成分(8.96%)、东亚分布成分(2.99%),这种分布特征与该地区的植被类型,海拔高度,气候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云南省元阳县大型真菌资源状况,运用样地法、样线法以及随机调查相结合初步调查了云南省元阳县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并进行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县域内分布有大型真菌170种,隶属于2门,7纲,13目,36科,88属。食用菌71种,药用菌32种(包含食用兼药用菌25种),毒菌31种。大型真菌区系分布分析的结果表明,云南省元阳县发现的大型真菌主要为世界分布属。在亲缘关系上与四川盆地比较接近,但与广东南岭和重庆大巴山也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这说明元阳县大型真菌可能具有多个起源,所有相比较的地区中与贵州地区的区系较为疏远。本研究旨在明确元阳县大型真菌的食、药、毒菌资源,为开发利用、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荒漠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到目前为止,在全球荒漠生态系统中,共报道了69个科38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寄主植物,其中,Compositae,Gramineae和Leguminosae 3个科的植物为荒漠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寄主植物的优势类群;共发表了7个属的89种丛枝菌根真菌,其中,Acaulospora和Glomus 属的真菌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类群.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荒漠生态系统中AM真菌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荒漠生态系统中AM真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三清山大型真菌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振华  李冬 《江西植保》2000,23(3):81-83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 ,植物种类繁多 ,腐殖质层丰厚 ,土壤肥沃 ,极适应菌类的繁衍。我们于 2 0 0 0年 4月底~ 5月和 8月中旬 ,分二次对三清山的大型真菌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 ,并初步摸清了引起立木及木材腐朽的真菌种群 ,共采集到标本 1 93号 ,已鉴定出 60种 ,隶属于两个两个亚门 ,3个纲 ,8个目 ,2 1个科。现将其种类、栖息地及可否食、药用列出 ,以供参考。1 大型真菌名录1 .1 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层菌纲 Hymenomycetes橙黄金耳 Tremella auruntia Schw.ex Fr.生于栎等阔叶树腐木上。食用、药用。银耳 Tremella fuciformi…  相似文献   

7.
采用典型样地法和线路调查法对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五鹿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大型真菌的组成及生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随机分布大型真菌94种,隶属于2亚门34科59属,以广布成分和北温带成分为主;在生态分布上,因海拔高度、植被类型等的差异,呈现较强的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在区系亲缘关系上,该自然保护区与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相似性系数最高,亲缘关系接近。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真菌区系的影响,2011-2015年选取全国13个主要玉米种植区不同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土壤465份,进行了玉米田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研究。采用稀释平板法和水稻秸秆组织定殖法分离出真菌3 167株,利用形态学鉴定出43属71种。其中,接合菌6属8种,占总菌株数的9.66%;子囊菌3属4种,占2.05%;无性型真菌36属59种,占85.54%。除无孢类群外,玉米田中的优势菌分别为镰孢菌属(Fusarium)、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5.57%、15.50%、14.34%、12.53%。13个地区中吉林洮南地区玉米田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分别为R=5.772 7和H′=2.730 0;陕西杨凌地区玉米田土壤真菌均匀度指数最高(J=0.970 2);辽宁沈阳和吉林洮南玉米田土壤真菌相似度指数最高(C_j=0.806 5),云南曲靖、四川绵阳地区玉米田土壤真菌相似度指数最低(C_j=0.045 5)。研究表明,深松处理使玉米田土壤有益真菌数量逐年增加,且高于旋耕处理;致病菌数量显著下降,降低水平低于旋耕处理;中性菌数量年际间变化不显著;秸秆还田处理玉米田土壤有益菌、致病菌和中性菌数量均高于旋耕处理;随耕作年限增加有益菌和中性菌数量平稳上升,致病菌数量逐年下降,但不排除有回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孢子的多样性,2012-2016年在内蒙古贺兰山南寺和哈拉乌沟两地进行取样,每个样地分别由5人从沟谷入口处进行拉网式调查,共获得4 000余份样品,经过微观形态观察和基因ITS序列比对,鉴定出8目25科69属189种大型真菌,主要对其孢子形态特征、表面特征及长宽比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质量性状上,孢子形态特征和表面特征相互独立;数量性状上,大小孢子长宽比、孢子极端比和平均比均具有一致性和关联性,显示孢子数量特征的稳定性;菌种间孢子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具有很强的多样性;按照孢子多样性低、中、高分类,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物种数分别为152种、26种和11种;孢子多样性分类为大型真菌鉴别、分类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红豆草病原真菌鉴定及病害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明确甘肃省红豆草的病害种类、发生动态和危害状况,采用病原物分离与培养、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确定红豆草病害种类,于2012—2013年在通渭、渭源、榆中和碌曲4县调查各病害的发病率以确定发生动态,观察病害田间发生特点并结合调查数据评价其重要性。结果表明,4县共发生真菌性病害12种,分别为大茎点霉叶斑病(病原为大茎点霉属真菌Macrophoma sp.)、壳针孢叶斑病(病原为歪头菜壳针孢Septoria orobina)、炭疽病(病原为白蜡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黑秆病(病原为红豆草壳二孢Ascochyta onobrychis、菠菜刺盘孢C.spinaciae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混合侵染)、壳二孢叶斑病、茎点霉叶斑病、尾孢叶斑病、柱格孢白斑病、匍柄霉叶斑病、链格孢黑斑病、锈病和白粉病,其中大茎点霉属真菌、白蜡树刺盘孢和菠菜刺盘孢在红豆草上首次发现;尾孢叶斑病和壳针孢叶斑病为甘肃新记录病害;大茎点霉叶斑病为世界新病害,仅于碌曲县发现。白粉病、锈病、链格孢黑斑病发生于红豆草生长后期,其它病害则始于6月;6—9月危害加重的为黑秆病和柱格孢白斑病,发病率最高达89.7%和96.0%;危害渐轻的为茎点霉叶斑病、壳二孢叶斑病和壳针孢叶斑病,发病率最高达88.7%、57.4%和45.1%。黑秆病和茎点霉叶斑病在甘肃省目前危害最重。  相似文献   

11.
2005~2006年在甘肃民勤地区对大田西瓜进行了调亏灌溉试验,结果表明:水分亏缺同时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和作物的蒸腾速率,土壤含水率的降低减少了作物的棵间蒸发,二者综合作用降低了土壤的水分消耗速率;开花-座果期的水分亏缺会同时降低西瓜的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和单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并且最终会造成产量的下降;座果-膨大阶段轻度水分亏缺处理在复水后获得补偿生长的效应,产量高于充分灌水的对照;各调亏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西瓜的Vc含量和可溶固形物浓度,其中以座果-膨大期进行水分亏缺的处理提高程度最大.综合考虑不同调亏处理对西瓜各项指标的影响,座果-膨大期轻度的水分亏缺不仅提高了果实的Vc含量和可溶固形物浓度,而且与对照相比,产量也有所提高,达到了大量节水而不减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改善果实品质的综合效应,是实施调亏灌溉的理想阶段.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临夏县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农民的主要生产及生活资料,耕地为农民提供了除生产、生态功能以外的社会保障功能,且在耕地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文中以甘肃省临夏县为研究区域,从耕地社会保障功能构成入手,运用替代市场法、分解求和法等方法,分别计算了临夏县耕地基本生活保障价值、失业保障价值。结果表明:耕地具有巨大的社会保障价值,且以基本生活保障价值为主。研究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及价值测算,对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征地补偿及耕地保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甘肃省大麦条纹病病原菌Pyrenophora graminea的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差异,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大麦条纹病菌不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采用三明治法进行菌株致病力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7个RAPD标记从45个菌株中扩增出126条带,平均每个标记7.41条带,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68 3~0.984 1,平均值为0.830 8,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23 6时,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包含41、2、1和1个菌株;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QWC较菌株QQ致病力强,两菌株除在品种‘甘啤2号’和‘GP-3’上无致病力外,在其他供试品种上致病力均存在差异。表明大麦条纹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且菌株QWC和菌株QQ存在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县域农田氮素投入产出平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盆栽或田块尺度上土壤养分的试验研究,难以阐明区域尺度上农田养分的平衡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农田氮素平衡的投入与产出因素,确立了6个投入项、5个产出项,建立了县域农田氮素平衡模型,根据模型研究了甘肃省2000年县域农田氮素平衡特征及其空间规律性。结果表明,甘肃省2000年农田氮素共投入48.52×104t,产出59.87×104t,亏缺11×104t,亏缺率为23.4%,农业生产以过度消耗地力为特征;在县域水平上,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及其以北地带、祁连山地等地区农田氮素存在盈余,盈余量大体在0.002 t/(hm2.a)~0.4 t/(hm2.a)变化;甘肃东中部地区农田氮素普遍亏缺,亏缺量大体在0.006 t/(hm2.a)~0.4 t/(hm2.a)变化。2000年甘肃省农田氮素投入化肥比重最大,其次是有机肥,化肥、有机肥与其它来源的氮素比例大体为65∶30∶5。在农田氮素的产出结构中,土壤侵蚀对农田氮素的输出影响最大,农田氮素的生物产出次之,农田氮素的生物有效产出率为34.15%。  相似文献   

15.
民勤县耕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民勤县各乡镇耕地集约利用度,并形成集约利用等级分布图,对各乡镇耕地集约利用度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最大的准则层是耕地投入强度;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单位耕地农作物产量;耕地集约利用度最高的是薛百乡,最低的是红沙岗镇;薛百乡、重兴乡处于高度集约区,大坝乡、收成乡处于中度集约区,昌宁乡等10个乡镇处于一般集约区,红沙岗镇等4个乡镇处于不集约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民勤绿洲外围4种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组成、生长特征、土壤因子等的调查,分析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因子对黑果枸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群落物种结构简单,共出现12科24属28种,存在多个单属单科单种现象,多为适应干旱盐碱化的藜科、蒺藜科植物,无乔木和高大灌木,黑果枸杞在不同立地类型中优势地位明显。②黑果枸杞群落丰富度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多样性指数砾石地高于盐碱地,盐碱地高于覆沙地及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P<0.05)。③不同立地类型黑果枸杞密度表现为:盐碱地>覆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砾石地。株高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覆沙地>砾石地。冠幅表现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盐碱地>砾石地>覆沙地。④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均为盐碱地显著高于其他3个立地类型(P<0.05),全钾、全氮含量在4种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中土壤因子变化规律不同。⑤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砾石地和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地中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覆沙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波动变化,盐碱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⑥黑果枸杞的生长状况和形态学特征株高、冠幅等受土壤水分、土壤氮、磷、钾及有机质等土壤因子的影响和制约,且10~20 cm土层深度土壤因子影响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1949-2013年甘肃省环县土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农牧交错带南部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区域,采用因子分析法,以1949-2013年共65年的16个社会经济和自然因子的统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环县土地沙漠化过程中驱动因素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1)1949~1979、1980~1999和2000~2013年3个时间段人类活动对土地沙漠化驱动作用的贡献率分别为46.21%、36.25%和44.79%;自然因素的贡献率在1949~1979年为26.45%,比1980~2000年高11.32%,比2000~2013年高4.87%;1980~1999年综合因素贡献率为30.77%,分别比1949~1979年和2000~2013年高21.41%和12.18%。2)人为因素是3个时间段引起环县土地沙漠化发生和逆转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对沙漠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农业人口过大,过度垦殖导致土地不合理的利用,超载放牧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气温的持续升高、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导致干旱和土壤干层的发育,抑制了植物的生长,降低了植被覆盖度及土壤的抗冲蚀能力;而较强而持续的风力及暴雨量的增加加速了土壤侵蚀。3)1980年土地联产承包制和2000年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并未使人为因素的影响明显变化;3个时间段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不断下降,综合因素的贡献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防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土地退化过程。民勤县的荒漠化类型主要有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通过分析该县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 ,认为该地荒漠化土地在面积、程度上都在扩大和增强 ;荒漠化土地的形成是在自然因子配合的情况下 ,人为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对民勤县荒漠化的防治目标、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分别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经2013年12月、2014年4月、7-8月及11月三次近80天的实地调查,掌握了马鬃山地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受胁情况。结果表明:马鬃山地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分属3纲16目35科68属80种。其中爬行类7种,鸟类48种,兽类25种;分属广布种、古北界两种区系;分布型以中亚型为主。对各类群进行G-F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鸟类G-F指数明显高于兽类,爬行类G-F指数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