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辽宁省57个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的气候资料为依据,结合软枣猕猴桃的实地观测资料,利用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等指标确定辽宁省软枣猕猴桃气候适宜性的分区标准。充分利用GIS技术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将软枣猕猴桃种植区划分为最适宜、适宜、较适宜、不适宜4个气候区。结果表明,软枣猕猴桃最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南部地区,适宜种植区在辽宁省中部地区,较适宜种植区在辽宁省中东部地区,不适宜种植区在辽宁省北部和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贵州核桃产业基地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贵州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在GIS平台上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分别绘制贵州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土壤适宜性区划和地形因子适宜性区划,综合得到贵州核桃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贵州省总体上位于核桃种植生态适宜和最适宜区,种植生态最适宜区为贵州毕节市、遵义市、六盘水市、贵阳市以及黔西南州和黔南州南部和黔东南州北部。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贵州核桃产业基地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贵州气候、土壤和地形因子,在GIS平台上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分别绘制贵州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土壤适宜性区划和地形因子适宜性区划,综合得到贵州核桃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贵州省总体上位于核桃种植生态适宜和最适宜区,种植生态最适宜区为贵州毕节市、遵义市、六盘水市、贵阳市以及黔西南州和黔南州南部和黔东南州北部.  相似文献   

4.
利用福建省宁德市近40 a的气象资料,根据不同品种茶树生长所需的气象条件,筛选出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10 ℃积温和多年极端最低气温4个关键气象因子作为宁德茶树种植的气象指标,并基于GIS平台应用加权求和法对宁德茶树种植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对于中、小叶种茶树来说,东部沿海一带为最适宜茶树种植区;中部以及南部山谷为适宜种植区;西部山区为次适宜区。对于大叶种茶树,仅东南沿海一小部分区域为最适宜区;中部沿海及河谷一带为适宜区;其余地区均为次适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精细化了解余杭蜜梨种植适宜区域,为推广蜜梨种植、促进余杭特色农业增收起到生产指导作用。【方法】基于气候和地形因子对浙江省余杭区蜜梨种植适宜性进行分析与区划研究,选择3个气候因子,分别为≥10℃活动积温、年降雨量和年日照时数,选择2个地形因子,分别为海拔高度和坡度。首先利用分布式模型,对所有气候因子进行空间分布的精细化模拟。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法建立蜜梨种植适宜性区划评估模型。最后,结合各因子适宜度等级的量化指标,得到蜜梨适宜性综合评价得分的精细化空间分布。【结果】根据余杭地区蜜梨种植适宜性综合评分,将种植区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种。余杭区蜜梨种植较适宜区在各个乡镇都有分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余杭西部地区,不适宜区较少,主要分布在百丈镇、鸬鸟镇、黄湖镇等地区的地形背阴地带。【结论】通过适宜性分析评价,为余杭区蜜梨种植提供了地理位置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茶树生育期所需的气象条件,选择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中的10个要素作为影响种植区茶树生长的主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赋予不同权重,并进行空间分布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对长清茶树种植实现基于90 m×90 m格网的适宜性农业区划。结果显示:整体茶树种植适宜性较好,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最适宜区分布不集中,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最适宜区周围及西北部地区;一般适宜区在孝里镇和归德镇有面积不大的零散分布。利用当地茶树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定位,实现精细化评价,对科学指导长清区茶树种植规划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GIS支持下的河南省烟草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根据河南省烟草生产的实际情况,利用GIS技术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对河南省各烟草种植区进行烤烟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方法】用特尔菲法进行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的选择,从气候、土壤、地形条件3个方面确定了17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河南省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生态因子对烤烟生长与品质效应建立各隶属度函数,并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绘制河南省烟草种植区烤烟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状况图。【结果】河南省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为烤烟生产最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52%;南部、中部的部分地区为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99%;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次适宜区,这部分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54%。【结论】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GIS技术有效的整合,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河南省烤烟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烤烟生态适宜性都在中等程度以上,计算出的适宜性分布区域与实际生产水平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8.
利用林芝市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的冬、春作物生育期数据及6个县(区)农牧局提供的冬小麦、春油菜的生育期数据;结合作物全生育期内最热月平均气温、生育期的降水量、≥0℃的积温和2005年西藏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工具制作林芝市农作物(冬小麦、春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林芝市冬小麦和春油菜种植气候最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尼洋河沿线、朗县西部、波密西南部及低海拔墨脱、察隅地区,墨脱全县范围内的气候基本属于春油菜最适宜播种区域,适宜和次适宜区域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最适宜区域的外围,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林芝西部、北部及东部外围。林芝总体上较西藏其他任何地、市都适宜种植农作物,但由于林芝森林及高山覆盖面积较大,实际冬小麦适宜播种面积远小于区划所示区域面积。在墨脱及察隅等低海拔地区虽然属于冬小麦和春油菜的最适宜播种区域,但低海拔地区温度高,降水多,日照时间短,影响作物的生育,容易导致冬小麦拔节~抽穗期间发生锈病,春油菜乳熟期间出现蚜虫。林芝西部、北部限制冬、春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高、温度低。农作物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尼洋河沿线是林芝主要农区,墨脱和察隅主要以森林和山脉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玉米及各类水果,而在次适宜区分布区域,虽然粮食种植少,但实际的气候条件还是能够播种冬小麦和春油菜。  相似文献   

9.
利用陕西汉中市11个县(区)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的标准气候资料,选取年平均气温和≥10℃的积温作为汉中市元胡种植气候区划因子,并建立区划因子与地理信息的回归模型,确定汉中市元胡种植气候区划综合指标,利用元胡气候区划的临界值把汉中市元胡种植区划分为适宜、次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区,并分区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依据陕西省4个定点单季稻农气观测站长期观测数据、87个单季稻地理分布数据和14个与单季稻生长有关的环境指标(8个气候指标、4个土壤指标和3个地形指标)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与最大熵模型(MaxEnt),建立陕西省单季稻种植适宜性分布模型,对单季稻在陕西省的种植分布和适宜性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单季稻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系数P≥0.69)面积为8 949.24km2;适宜种植区(0.38≤P0.69)面积为21 637.68km2;边缘适宜区(0.07≤P0.38)面积为73 351.66km2,不适宜区(P0.07)面积101 804.22km2,陕西省单季稻生长区域狭窄,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其中适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陕南的河谷川道、关中盆地的渭河冲积平原区域,适宜区内土层肥沃、水土资源好,土壤pH为弱酸性到中性,地形平坦、海拔高度为230~800 m。ROC曲线的AUC=0.916,表明预测结果可信度高。影响陕西省单季稻种植分布的主要环境指标有≥10℃积温(贡献率28.97%)、年降水量(贡献率25.99%)、年平均气温(贡献率16.87%)、海拔(8.27%)、年日照时数(5.66%)和年湿润指数(4.12%),陕西省单季稻最适宜区环境参数为≥10℃积温4 865℃·d、年降水量762mm、年平均气温15℃、海拔436m、年日照时数1 573h和年湿润指数1.6。结果显示基于最大熵模型与ArcGIS构建的种植适宜性分布模型可以准确地对陕西单季稻的种植适宜性做出科学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宣城地区1981~2010年茶叶产量与气象、土壤和地形因子的相关分析,结合宣城全市区域站2012~2013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筛选出茶叶区划指标为6个气象因子(≥10℃有效积温、3~4月份降水量、3~4月份平均气温、夏季低云量、冬季总云量和干燥度)、3个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及坡度、坡向)和2个土壤因子(土壤质地和土壤pH),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建立宣城地区茶叶综合区划评估模型,借助GIS技术,将宣城地区茶产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宣城地区茶树最适宜区面积61.7 km2,约占宣城地域面积的0.5%,主要集中海拔高度在193~401 m的山区;茶树适宜区面积6 694.7 km2,约占宣城地域面积的54.2%;茶树一般适宜区面积5 593.4 km2,约占宣城地域面积的45.3%。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最新气象观测和气候统计资料,分析了会宁地区高原苹果生长的适宜性气候条件和主要气象灾害因子,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会宁高原苹果种植的适宜性影响和相应对策。研究表明,会宁高原苹果种植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能够满足高原优质苹果生长发育需求,影响会宁高原苹果种植的气象灾害因子主要有冰雹、倒春寒(花期冻害)和干旱;气候变化对高原苹果种植适宜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建议基于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适宜性种植"。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省现状林地、园地、草地和部分未利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花榈木、红豆树、降香黄檀3个豆科珍贵树种生长的立地要求,从地形、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4个方面选取评价因子,借助GIS技术和修正的加权指数及模型对福建省豆科主要珍贵树种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屏蔽不适宜用地,基于"适地适树"的用地优化布局理念,采用优势适宜性指数和K均值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福建省豆科主要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研究,将花榈木、红豆树和降香黄檀适宜用地分别划分为优先种植区、次优先种植区和一般种植区3个等级,制作福建省豆科主要珍贵树种用地优化布局图,并进行分区评述。  相似文献   

14.
利用福建省古田县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标准气候统计资料,以及14个区域自动站建站以来的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根据气候资源的小网格分析方法,建立古田县水蜜桃种植气候区划因子与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模型,以GIS为技术支撑,对古田县种植水蜜桃的最适宜区域、适宜区域、次适宜区域和不适宜区域进行区划,结果表明:古田县水蜜桃种植的气候适宜性主要在中部和东南部,适宜区域和最适宜区域占古田县土地面积的90%。  相似文献   

15.
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水稻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特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从气候和地形条件两方面确定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广东省水稻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的叠加分析功能,得到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为双季稻最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2.07%;粤中北内陆地区为双季稻次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2.42%;粤北山区的大部分为双季稻的基本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2.86%;粤西北边境山区为双季稻不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65%。获得的评价结果与早期的广东省水稻区划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旺苍县红心猕猴桃生态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旺苍县及其周边24个站点1971-2017年气候资料,以及旺苍地区土壤资料、地形资料,根据红心猕猴桃生长发育对气候、土壤、地形等环境因子要求,建立区划指标体系,旨在填补当地研究空白,为旺苍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250000DEM数据,利用GIS技术,建立小网格推算模型,对红心猕猴桃各区划指标进行网格推算及空间分析,按照不适宜、次适宜、适宜3个等级,对旺苍县红心猕猴桃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红心猕猴桃种植最适宜区域面积为208.53 km~2,主要分布在旺苍县东北部檬子乡、英萃镇、正源乡斜线上,东西向槽谷地区的东侧,以及南部农建乡、化龙乡等地区;红心猕猴桃种植次适宜区域面积为597.15 km~2,主要集中在旺苍县南部,适宜区周围。[结论]本文综合考虑了气候、土壤、地形3种生态因素,充分结合旺苍县本地实际,采用指标分级法,得出了详细、直观的结果,能够为当地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规划管理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冬小麦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点,依据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冬小麦生育期物候观测资料,建立了估算水分适宜性的水分适宜度模式,分析了天水市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水分适宜性。[结果]水分适宜度模型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冬小麦的水分适宜性动态变化及与产量的关系。从1981~2006年,冬小麦冬前生长期的水分适宜度上升明显,以每10年0.02的速度上升;越冬期的水分适宜度逐年降低,以每10年0.01的速度下降。[结论]冬小麦的越冬期和拔节生长阶段水分的适宜性最好,旺盛生长阶段的水分适宜性最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国滇重楼进行基于地形土壤因子的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方法】利用最大信息熵模型(Max Ent)和Arc 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影响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的地形、土壤因子,研究了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区的生态适宜性并构建了我国滇重楼潜在分布与地形、土壤因子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海拔、有机碳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含粘土量、土壤有效水含量等级、土壤质地分类,它们对滇重楼潜在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潜在生态因子的97.1%,利用所建模型给出的滇重楼在待预测地区的存在概率,将中国滇重楼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为不适宜区、次适宜区、较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并给出了中国滇重楼潜在分布区的地形、土壤因子阈值。【结论】该结果可为开展中国滇重楼种植的合理区域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聚类分析的胶东半岛苹果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胶东半岛苹果种植布局,为胶东半岛苹果种植区气候适宜性区划做好基础,以1959—2015年胶东半岛苹果种植区各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以与苹果产量、品质形成密切相关的5月相对湿度、5月平均气温、7月相对湿度、7月平均气温、8月降水量、9月日照时数、9—10月降水量、4—8月≥10℃积温等8个关键气候因子作为区划指标,采用系统聚类和两维图论聚类分析方法对该地苹果适宜种植区重新进行了区划。将胶东半岛苹果种植的生态条件划分为4区。根据划分的4个种植区,胶东半岛24个苹果种植区中的14地属于适宜种植区,7地属于一般适宜种植区。划分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各栽培区内的相似性和区间的差异性,与目前胶东半岛苹果种植的分布和生产现状比较一致。各地可在种植区划的基础上,结合生产管理方式和地方能力,综合考虑优化苹果种植布局。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杭州市山核桃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山核桃生产的实际情况,采用 GIS 技术、模糊数学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杭州市山核桃种植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首先采用特尔菲法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3个方面选取生态因子,建立杭州市山核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各生态因子对山核桃生长与品质的影响建立隶属函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评价结果表明:杭州市山核桃最适宜栽培面积占评价区域的30.54%,适宜栽培面积占46.52%,不适宜栽培面积占22.94%。该研究运用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与目前杭州市山核桃种植区的分布大体一致,较之传统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评价周期短、评价结果更加精确、更有利于小区域范围内生态适宜性评价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