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ERDAS9.0和ARCGIS10.0软件,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多伦县2004-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10a间,多伦县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草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但草地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究其原因,人口、经济和政策因素是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和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干旱化加剧则导致水域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
以内蒙古多伦县1975年、1990年、2000年和2004年4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再辅以DEM数据、NDVI数据、土地利用图和地面调查数据进行监督分类;基于此,在GIS空间数据平台的支持下,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多伦县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多伦县土地覆盖以草地、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种类型为主.各个时期的地类变化中,以2000~2004年的林地变化最大,动态度为39.17%;以1975~1990年间的农业用地变化最小,动态度为0.32%.以20世纪70年代为起点,90年代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草地面积增加,而未利用土地、林地面积减少;到2000年左右,林地、未利用地、农业用地3种用地面积增加,而草地面积则大幅减少;至2004年,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则显著增加,表明近年来多伦县土地覆被状况有所改善,区域生态正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在分析我国地区农业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从农业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评价,最后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影响各地区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农业碳排放总量来看,各地区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西部增长最快,东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波动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近几年增长速度下降。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距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各地区农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有助于农业碳减排。相比于东西地区,效率因素更有助于中部的碳减排。相比于中西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有助于东部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4.
基于广义费雪模型的天津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算1995至2010年天津市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基础上,基于广义费雪模型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利用脱钩指数测算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分析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造成的碳排放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三类一次能源引起的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煤炭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多;经济发展因素是天津市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对碳排放增长始终起着正向拉动作用;能源效率因素则始终对天津市碳排放增长起着反向抑制作用;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有增强趋势,但难以抵消由经济发展拉动的天津市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在降水波动剧烈、旱灾频繁的情况下,农业土地利用程度和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稳产的原因。该盟通过增加农田投入,改变农田利用的程度增加粮食趋势产量,从而抵消了粮食气候产量的波动,使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还通过调整家作物种植结构,选种高产、抗旱作物,使粮食产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李雪梅  张庆 《干旱区研究》2019,36(4):997-1004
在天津市2000-2016年碳排放测算的基础上,运用LMDI模型分析天津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和能源强度对天津市碳排放影响较大,二者对碳排放影响分别表现为促进和抑制作用;通过将经济变量分为高、中、低3种情景,减排变量分为中减排和强减排2种情景,组合得到高增长强减排、中增长强减排等6种发展情景。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预测6种组合情景下天津市碳排放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增长强减排情景模式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较其余几种模式碳排放峰值及其年份均有优化,是天津市最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LMDI分解模型的内蒙古碳排放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利用1999-2009年内蒙古人均GDP及碳排放量等相关数据,运用LMDI分析方法,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产业排放四个方面分析内蒙古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并对内蒙古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等6行业进行碳排放分解研究,从总效应角度分解,得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排放系数效应对内蒙古碳排放量起正向推动作用,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对内蒙古碳排放起负向阻碍作用的结论,从行业角度分解,工业对碳排放各效应的影响最大,其他5行业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选取内蒙古西部的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温带灌丛、温带荒漠和草甸共70个样地,对其土壤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西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温带森林的固碳效果最好,其次为温带灌丛和草原,再次之为草甸和荒漠。内蒙古西部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1.034×10~8t,10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2.062×10~8t,温带草原和荒漠碳储量最高。气候因素对内蒙古西部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显著,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温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2010年内蒙古地区实地调查430份农户的微观数据和1998-2011年的宏观数据为基础,从农户的资本要素禀赋、经营结构、外部环境三方面,实证分析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结果显示:2010年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72.9%,农产品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打工收入,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比例也对农户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在市场难于预测、种植结构难以调整的情况下,扩大种植面积和打工是提高收入的主要手段。内蒙古地区农户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家庭外出打工人数与农户人均纯收入呈现显著正相关,平均影响程度分别为35.38%、22.5%。要想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流转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总被引:31,自引:10,他引:31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03,20(3):202-205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对陕晋蒙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准格尔旗 1987~ 2 0 0 0年间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十分之快。其中 ,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为 2 0 .6 3% ;林地年变化率为 14 .5 7% ;交通用地年变化率为 8.19% ;园地面积年变化率为 7.82 % ;未利用土地年变化率为负 6 .0 5 % ;牧草地年变化率为 3.6 3% ;耕地年变化率为负 2 .33% ;水域面积年变化率为 1.6 8%。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比分别减少了 6 .7%和 2 4 .9% ,其它用地类型占比均有增加。林地和牧草地占比增长较大 ,分别为 12 .0 %和 17.2 %。通过分析 ,提出了本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发展模式和分区调控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多伦县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 ,也是生态脆弱带。该地区水资源日益紧张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本文通过对多伦县水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的分析表明 ,灌溉用水是本地区的主要用水方式 ,占年总用水量的一半左右 ,其水资源浪费也最为严重。鉴于此 ,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科学管理等具体措施 ,以期实现节约用水、科学用水 ,确保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将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相结合,利用2000-2005年遥感影像(TM)数据,从景观生产力、景观胁迫度与景观稳定性3方面构建武川县耕地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武川县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5年武川县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指数为0.01,总体上处于平稳趋势,西部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大于东部地区;武川县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的空间变化明显,在8个乡镇中,综合指数增加的有西乌兰不浪镇、得胜沟乡、大青山乡、哈拉和少乡4个乡镇,其指数增加值分别是0.2617、0.1586、0.0953、0.0685;可镇、哈乐镇、上秃亥乡、二份子乡的权重在减少,减少值为0.3820、0.1203、0.0489、0.0328;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区域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较高的乡镇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减弱,城镇化较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乡镇可持续利用程度增强。由此认为武川县耕地资源仍然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变化是制约和促进武川县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显著影响。基于模糊求解的多目标线性规划,对2020年多伦县土地利用最优结构进行求解,估算了此情景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多伦县2020年最优土地利用结构为:耕地3.31×104hm~2,林地1.37×105hm~2,草地1.84×105hm~2,水域2 300 hm~2,建筑用地5 600 hm~2,难利用土地2.89×104hm~2。最优土地利用结构下,多伦县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11×109kg、7.76×109kg和1.03×1010kg;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总有机碳储量比2009年增加了1.85×109kg。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旗县(区)为研究尺度,以人均GDP为指标,选取2000年到2010年11年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和ESDA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内蒙古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县域经济表现为总体上升,差距急剧拉大的特点。县域经济的分布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特点,高收入县和发达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西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盟的资源富集旗县,而贫困区和低收入区主要集中呼伦贝尔、兴安盟的大兴安岭东侧低山丘陵区,西辽河流域的通辽市和赤峰市中部,蛮汉山和大青山交汇处的乌兰察布市区域,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相似文献   

15.
选取陕蒙交界典型地区,利用1989、1999、2001、2002年4期遥感数据,通过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量和变化率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湖泊和林草地/耕地面积减少,沼泽、沙丘稀灌和沙丘面积增加。湖泊和林草地/耕地面积减少了29.20km2和256.75km2,分别减少32%和16%;沼泽、沙丘稀灌和沙丘面积增加了20.60km2、131.89km2和129.7km2,分别增加了70%、7%和28%。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近20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呈暖干化的趋势,气温上升、降雨量下降;同时,陕蒙交界地区近20年来总人口增加了一万多,羊只数增加了3倍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迅速,对当地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生态旅游是欣赏、享受、认识与保护大自然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多伦旅游资源丰富 ,特色明显。可概括为四大特色 :气候特色、自然景观特色、社会人文特色与民族特色。全县旅游可分为五大景区。多伦城关景区、南沙梁景区、大河上景区、蔡木山景区与 1 5号乡景区。针对多伦生态旅游的现状 ,提出 1 0条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内蒙古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内蒙古自治区不同时段的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77-2003年间内蒙古森林面积由1.10×10^7hm^2增加到1.61×10^7hm^2,每年森林面积平均增长率为1.85%;森林碳储量由378.86TgC...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第四次至第六次复查期(1994-2008年)的森林资源数据,利用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分析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近15年间,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此期间森林碳储量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值变化规律为350.052 TgC(第六次复查)>330.468 TgC(第五次复查)>285.431 TgC(第四次复查)。不同复查期的森林碳密度变化规律为第六次复查>第四次复查>第五复查。从林龄方面来看,三次复查期内,森林碳储量变化规律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碳密度的变化规律为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落叶松林和桦木林是大兴安岭林区的主要森林类型,在15年复查期内,落叶松林和桦木林面积、生物量和碳储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落叶松林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Coreldraw的内蒙古土地资源TM影像人机交互判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内蒙古土地资源TM 影像人机交互判读的实践基础上,对基于Corel-draw 的土地资源专题信息提取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总结,认为该方法成本较低,数据可信度高,并且易与GIS连接,可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快速提取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