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1年6月28日,中国旅游行业第一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榜单新鲜出炉,这对于中国旅游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选取我国拥有旅游百强景区的27个省区市为样本,构建相应的旅游百强景区评价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二者进行评价,再利用耦合模型计算旅游百强景区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期对建设优秀旅游景区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以湖北省的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局域关联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集聚性、异质性和方向性特征等三大方面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集聚性特征:四时段核密度差异明显,武汉在四时段都为高度聚集区,连片区域随时间而增加,集聚范围和面积也都有所扩大。2)空间异质性特征:形成由最初的西热东冷到北热南冷再到后期的东西两头热中间冷的空间态势。后两个时段冷热点空间分布情况基本类似,其他时段差异较为明显。3)空间方向性特征:标准差椭圆覆盖面积不断增加,集聚范围不断加强,由最初的西部向东部迁移,都呈现出西北-东南的方向格局。4)影响因素分析:湖北A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化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状况以及经济产业情况等三大方面内外部力量的共同影响。生产总值、旅游收入、三产占比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人文类的因素是引起A级景区在空间上出现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5年和2010年影响甘肃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的9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测算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旅游经济综合规模,在GIS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各城市的旅游场强,运用空间变差函数、ESDA和小波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场强的变化,揭示了区域旅游场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级市州的旅游场强呈现明显的区段性特征,形成了“斗笠”型空间分布格局,在5年时间中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极化效应更加突出,接着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缩小地区之间旅游经济差距、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陕西省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是我国西部的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文中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等方法,探讨了陕西省10地市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之间的错位程度.研究发现: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存在空间错位,两者重心错位0.25个纬度,0.13个经度.二维组合矩阵来看,陕西省60%的城市发生错位,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区域都集中在陕西地形最狭窄的地方,如延安、渭南和咸阳.具体错位可以分为5种类型,双高区,双低区,双中低区,正错位区和负错位区.西安为双高区,榆林为双低区,双中低区为商洛和安康,正错位区为铜川、咸阳和汉中,负错位区为渭南、宝鸡和延安.总体研究表明,陕西关中城市群总体高质量错位,陕南和陕北城市群低质量匹配,陕西省旅游发展两极分化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及弘扬具有战略意义,文化旅游景区承载着黄河流域特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文中从文化底蕴(C)、自然环境(N)、经济基础(E)、社会条件(S)四个维度构建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CNES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呈现空间集聚形态。2)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单因子影响强度具有差异,交通、GDP、气温为影响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降水、旅游收入、博物馆、人口、河流为重要因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政策为一般因素。3)景区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以双因子增强类型为主。4)分析框架中各维度作用不尽相同,经济维度作用>社会维度作用>自然维度作用>文化维度作用,CNES分析框架在黄河流域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业正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景区周边环境是区域旅游环境中变化最大、问题最多的地带,也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最敏感、最关键的地域。通过遥感解译、产业经济指标、地域利用面积变化率分析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特点和形成机制。经过与已有文献的比较、讨论,结论如下:(1)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空间演变机制由5个因子构成,决策层是主导,集体体制是保证,煤炭资本提供资金,偏僻位置是基础,地理环境是必然影响因素;(2)这5个因子密切相关,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条件;(3)形成机制中显示山西省旅游业独特性的因素是决策层作为、集体体制和偏僻位置。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80家A级景区为样本,运用单因素方差模型分析了接待量、经营多样性、景区级别、景区面积4要素对景区就业规模的影响,并构建回归模型,估算A级景区就业基准规模。结果表明:(1)随着接待量、经营多样性、景区级别等因素水平的提高,景区就业规模差异性增大,说明4要素对景区就业规模影响显著;(2)游客接待量对景区就业规模的影响最大,每增加1个百分点,景区就业增加0.418个百分点;景区面积影响最小,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规模增加0.058个百分点;(3)误差检验结果发现,随着景区级别的升高,就业规模趋于合理,估算模型的相对误差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8.
品牌是旅游景区的重要无形资产,景区品牌价值货币化评估是景区资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旅游景区品牌价值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旅游者对景区吸引物与服务的认可与信赖。品牌权益是由品牌引起的价值增值,品牌权益与品牌价值成正相关。旅游景区品牌权益的大小取决于旅游者愿意为此品牌支出的溢价大小和旅游者的偏好程度,景区品牌价值量与景区产品的市场销量、品牌持续年限、贴现率有密切关系。通过游客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最大品牌权益法对凤凰山景区品牌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其品牌价值为5.73亿元。  相似文献   

9.
随着强劲的市场需求以及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旅游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综合效益凸显.但是旅游行业竞争也趋于激烈,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势在必行.而服务质量提升是体现精品旅游景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特点,运用IPA法,采取主导性标准与辅助性标准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景区服务质量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以翠华山景区为实证案例,应用问卷调查法与spss软件统计分析法,从游客角度,对景区服务质量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最后绘制出IPA四象限图.结果表明:翠华山景区服务质量六要素整体满意度处于“满意”水平,景区建设投入力度过大,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重要性分值高于满意度,游客期望和感知存在一定差异.文中提出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研究,对提升精品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品牌塑造以及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5A级景区分布及网络关注度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区网络关注度对景区营销、景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指数,运用GIS技术,对2017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249家5A级景区空间分布及网络关注度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5A级景区分布与网络关注度集中分布特征明显;2)5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为二条富集带(太行-伏牛富集带和鲁中南富集带)、二个主中心(长三角与环京津)、七个次中心(西安、长沙、广州等);3)5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表现为一条高关注带(太行-伏牛-秦巴-武陵)、三个主中心(长三角、环渤海、川北)、五个次中心(济南、西安、武汉、成都和广州);4)5A级景区分布与网络关注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性,在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集聚较为明显,网络关注度更向中部集中;5)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格局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全域旅游角度,建议优化5A级景区分布格局,均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加强区域协作,加大景区联合营销,实现区域旅游多赢目标。  相似文献   

11.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2.
运用游客到访率、年际集中指数、动态度、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指标,对2001~2010年山西省入境和国内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和国内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不大,国内游客流随时间变动的稳定性高于入境游客流;2)在地区尺度上,入境和国内游客空间分布呈现出"晋中高,晋北、晋东南、晋南低"的空间格局,入境游客有向晋中地区集中的趋势,国内游客有向其他三个地区扩散的趋势;3)在市域尺度上,入境和国内游客空间分布呈现出从"单核辐射结构"向"多核辐射结构"转变的趋势,空间分布趋于均匀,市际间差异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3.
运用城市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中心地理论,选取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项衡量旅游目的等级的指标,研究了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和演变态势。研究发现,交通条件对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的影响显著。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60个城市的入境旅游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入境旅游目的地呈现"三棱锥体"形态。北京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北京为棱锥顶,以天津、青岛和大连为棱锥底的"三棱锥体"形态;上海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上海为棱锥顶,以南京、杭州、苏州为棱锥底面的入境旅游目的地格局;广州入境旅游目的地体系目前还处于发育当中,二、三级入境旅游目的地仍在不断变化。文中运用中心地理论探讨入境旅游流空间形态和机制,旨在为入境旅游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力求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入境旅游流特征,进而为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和各省市旅游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流量和流质指数,对内蒙古12盟市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盟市入境旅游流的流量逐渐提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双核"的集聚模式;(2)各盟市入境旅游流的流质演化表现不一,呼伦贝尔表现为流质停滞,锡林郭勒表现为流质下降,其他地区的流质逐渐改善;(3)基于流量和流质的匹配,各盟市入境旅游流表现为四种类型,即:高流量-高流质、高流量-低流质、低流量-低流质、低流量-高流质。  相似文献   

15.
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为区域研究单元,并分解为东部旅游区、中部旅游区、西部旅游区三个区域进行分析,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1999-200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999-200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依然很大,经过10年发展甘肃省入境旅游优势突显。据此提出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83-2013年西藏入境旅游相关统计数据,对其近31年来入境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藏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地区经济增长的比重;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西藏入境旅游发展具有阶段性,即波动探索阶段、持续稳定增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再度恢复阶段;2)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经济收入增加64.431个单位;3)1983-2013年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1.20%;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GDP比重的年平均值为1.62%。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论和地租地价理论,借鉴有关城镇化质量、土地质量、生态质量等系统质量的研究成果,引入城市地价质量概念,围绕地价影响因素构建城市地价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协调度评价模型等度量方法,从发展程度、主导类型和协调水平的角度对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地价质量进行测度和空间差异分析。研究发现:1)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地价质量发展程度存在地域差异,沿渤海湾环天津区域的城市地价质量发展程度高于冀中南平原区域,冀中南平原区域高于太行-燕山山地区域;2)在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地价质量发展进程中,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规划和调控供需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和完善;3)河北省县域尺度下各城市在地价质量协调度和地价质量发展程度的排序中总体呈正向顺序关系,但也存在少数不符合规律的城市。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效率是衡量区域旅游经济运行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5年山西省旅游业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业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整体上呈下降态势,规模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内部差异明显。2)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3.3%,平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城市数量增多,其中经济或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上升幅度较大。3)就影响旅游业综合效率提升的因素而言,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和旅游业集聚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场化水平作用不显著,科技信息发展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