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休闲农业具有连接各产业要素资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属性,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以新型工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保障的农业产业链,帮助传统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在发展过程中,休闲农业要加深与传统农业生态融合,与新型工业的绿色加工融合,与现代服务业的价值融合,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探索出一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永川发展休闲农业的三大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永川区以发展休闲农业为“抓手”,通过做大做强百里优质水果长廊、休闲观光茶业和花卉苗木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目前,这三大休闲产业开始成为了永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器”。永川的休闲农业,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也开始为永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速。据统计,2007年永川区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32亿元。其中“休闲农业”的农业总产值近3亿元。  相似文献   

3.
路径依赖下的山东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异化现象逐步显现,比如发展同质化、空间异化、文化失落、资源要素过度开发等,导致目前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本文根据路径依赖理论构建了休闲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解释模型,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两者融合发展演化历程和路径依赖形成机制,梳理现有发展模式出现的认知锁定、经济锁定和制度锁定,并提出了实现路径突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目前我国大力推广的新型发展方式。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就必须在乡村找到新的发展支点。而休闲农业具有多元集聚功能,其必将成为实现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助力实现农业全面转型、乡村全面振兴。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促进我国休闲农业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以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为例,从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视角,分析其休闲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分析表明:大华山镇的休闲农业已形成了以资源融合推进产业开发、技术融合打造特色产品、企业融合培育新型主体、市场融合拓展销售渠道的发展模式,但仍面临着制度、技术和能力障碍,影响了产业融合的广度、深度和进度。需要完善产业融合的发展环境,创新产业管理机制,强化休闲农业系统设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升农户经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福建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休闲农业视野下福建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大力挖掘福建传统农业文化,开发农业休闲项目,提高农业文化运营水平,加快推进福建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吸引旅游者前往观赏、品尝、劳作、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的发展能促进产业格局调整,带动城乡产业融合,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它不仅是未来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绿色产业,也是实现以城带乡、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核心,产业融合发展与休闲农业发展是产业兴旺的主要内容。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对2011—2021年的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下载查阅,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产业融合下休闲农业发展研究进行关键词网络关系可视化分析,归纳了文献中设计的产业融合度较低、专业人才匮乏等休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概述产业融合视角下对发展休闲农业所提出的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当前研究文献的看法,预测未来休闲农业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吸引旅游者前往观赏、品尝、劳作、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的发展能促进产业格局调整,带动城乡产业融合,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它不仅是未来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绿色产业,也是实现以城带乡、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农业环境保护融于一体的产业类型,通过观光、休闲、采摘等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同时,通过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产业格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甘肃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农民开展休闲农业经营积极性高,但受投入少、条件差、人才匮乏等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全省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开发甘肃农村蕴藏的休闲农业资源,依托农业示范园、农家乐、休闲农庄、大型农事景观、农业文化遗产和农村节会节庆活动等载体,打造休闲农业知名示范品牌,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挖掘乡村农业文化,搞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是立足现有条件、引导甘肃休闲农业快速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系统分析了目前甘肃休闲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经济现象,产业融合在各个领域迅速发挥其效能,不仅能够使传统的产业迸发新的火花,而且有利于相关产业结构的内部调整,促进各个领域的创新,提升产业产品在特有领域的竞争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融合,是在年轻人对乡村景色的向往越来越迫切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项综合性产业,产业融合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带来更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产业的技术关联越来越紧密,跨产业企业间的大规模兼并与合作事件越来越多,产业边界逐渐变得模糊或消失,产业发展呈现出融合化趋势。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化发展不仅拓展了农业经营理念,而且改变了农业经济的属性,使农业也具备了与其融合产业的功能和特征。大力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甘肃休闲农业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麟辉  赵平 《甘肃农业》2013,(24):26-28
甘肃休闲农业资源丰富,农民开展休闲农业经营积极性高,但受投入少、条件差、人才匮乏等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全省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开发甘肃农村蕴藏的休闲农业资源,依托农业示范园、农家乐、休闲农庄、大型农事景观、农业文化遗产和农村节会节庆活动等载体,打造休闲农业知名示范品牌,完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挖掘乡村农业文化,搞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是立足现有条件,引导甘肃休闲农业快速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作者系统分析了目前甘肃休闲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景观休闲农业成为人们业余休闲的好去处。因此,如何打造好景观休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就成为北京郊区促进"三农"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北京市顺义区景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带动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更好的发展,并推动休闲农业稳步发展,最终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伴随我国休闲游、乡村游、研学游等一批新概念旅游热的兴起,旅游业已经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产业,需要与时俱进,实现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有效融合。新形势下新型旅游业将会是行业发展的常态,农文旅融合模式应运而生,既能有效促进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又能带动地方经济突破增长,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基于农文旅融合背景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作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在产业融合理论指导下的有益实践。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产业融合和优化升级的背景下,农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分析休闲农业旅游融合的动力、过程、效果,分析广东农旅产业融合的现状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沧州市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加深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度。选取2014~2018年沧州市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5个细分行业的产值以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作为分析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细分行业与三大产业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沧州市农业的整体发展与第二产业关联度最强,其中,种植业和牧业与第一产业关联度最强;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关联度最强。沧州市农业应在产业内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发展相应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强与第二产业的融合;结合生态旅游、物流、餐饮、金融等加强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贾敏 《吉林农业》2010,(11):27-28
文章着重从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组织特征、产业布局、产业管理等方面对聊城市休闲农业产业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