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西省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被誉为中华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以山西省421处国保级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手段,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兹曲线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且分布不均衡。晋南分布最多,晋中次之,晋北最少。11地级市中,运城、长治、晋城、晋中4市分布较多,朔州、阳泉、大同3市分布较少;2)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集中程度较为集中,且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形态,形成3个高密度核心区和4个次核心区;3)地形地貌与海拔、坡度、河流水系、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延续性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因素对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中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用2003年按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陕西省旅游资源进行普查所获得的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从资源的丰度、空间结构、品质、功能等方面评价了汉中市旅游资源,总结出汉中市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1)类型较丰富、分布不均衡、资源品质一般;(2)人文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自然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有些品质极高;(3)旅游资源功能结构层次较低、开发潜力较大。其特征分析与评价结果为该市旅游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与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7年内蒙古8个太阳辐射站和119个气象站数据资料,基于气象行业标准《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估算内蒙古太阳总辐射量,分析月、季和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太阳能资源评估。结果表明:(1)全区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年变化总体表现为缓慢减小的趋势,2017年达到最低,为5807MJ/m~2;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北到西南递增的趋势,介于4858~6925MJ/m~2之间。(2)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次之,冬季最低,夏季7月在阿拉善盟西北部的额济纳旗和拐子湖一带太阳总辐射量最高,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势最大。(3)内蒙古除呼伦贝尔市外其他盟市太阳能资源稳定度均为稳定,中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建议优先选择内蒙古中西部的丘陵阳坡、荒漠化草原、及沙地等建设大规模光伏发电站。  相似文献   

4.
对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分别开展了基于点(优秀旅游城市、5A级旅游景区)、线(铁路、国道)以及点-线综合的GIS缓冲区分析,以总结其空间结构及资源属性特征,旨在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参考。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宏观上集聚特征明显,呈现"六簇一带"的空间格局,但微观尺度却相对分散,具有以公路为主线的交通指向性特征和开发进程中的城市指向性特征。这种具有矛盾性的双重特征与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资源群是指把区域内同类旅游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从横向角度来研究区域间旅游资源的竞争,同时从纵向角度来研究旅游资源间的屏蔽作用,进而从区域空间整体上把握某类旅游资源个体和整体的特征,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本文以旅游资源群的概念为研究思想,结合陕西旅游资源普查最新数据,利用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了陕西区域各大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并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以及类型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中开发潜力最大的是杨凌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其开发潜力为1.6415,杨凌的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次之,为1.1653,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和杨凌,开发潜力较大的类型为人文活动和建筑与设施资源群。  相似文献   

6.
以住建部公布的全国55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依托经济、沿路、近景、亲水等显著特征,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和气候适宜地区;空间分布总体集聚,形成了燕赵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徽文化及多...  相似文献   

7.
论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在经历了20多年的实践后,依然没有进入正常轨道,该文从宏观视角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机制。研究认为,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主要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目的地间合作,历史文化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核心,以第二亚欧大陆桥为主轴的交通轴线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支持体系,利益分享是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应用昂普理论,从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存在许多问题,应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丝绸之路相关景区点的结合,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宣传的渠道和方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相应的保障机制,实现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线10城市旅游竞争力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前人的相关研究,选择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线西安、乌鲁木齐等10个重要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丝绸之路沿线10城市旅游竞争力得分,据此建立诸旅游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并分析了每个城市旅游的优、劣势,最后提出该10城市旅游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系统搜集1995年~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客流量、旅游收入、GDP等数据序列,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成长历程,借鉴物理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的惯性模型,提出旅游惯性概念,构建旅游惯性指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全域旅游成长分析,经过测算,不同典型年份旅游危机周期效应不同,旅游发展惯性强度也不同;2)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惯性强度在2003年以及2008年大致同步,规律明显;3)旅游惯性不同反应本区的不同抗危机能力,依据本区旅游成长分析与惯性测定,可评估本区可能产生旅游危机以及划定惯性级别,构建本底趋势模型进行趋势判定。文中采用定量指标体系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的惯性强度,以期能够在理论上深化本区旅游研究,实践上为本区旅游发展以及旅游危机管理提供参考,为旅游危机操控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自治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与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内蒙古地热地质条件,分析了全区地热田分布规律、形成机理,进行全区地热资源量计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针对不同地热区和热储类型确定了隆起山地对流型和山前平原、沉积盆地型地热田两种类型的计算方法与参数进行潜力评估。结果表明:内蒙古地热资源总量为1.99×1016k J。实际开采热量4.60×1011KJ/a,可替代的常规能源量2.6×104t/a,可减少CO2气体排放量6.24×104t/a、可减少SO2气体的排放量443.89t/a,可减少氮氧化物(NOx)排放量156.67t/a,可减少悬浮质粉尘208.89t/a,可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以每年多少吨煤渣计量)2.62×103t/a。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长治市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类,分析得出其总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分区研究,介绍了各分区的特色、功能定位及一些开发建议,为长治市旅游业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冰雪旅游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现阶段发展冰雪旅游最具潜力的地区,拥有大量丰富优质的冰雪旅游资源.基于GIS技术,通过空间插值法、最近邻指数法定量分析了内蒙古年日均温≤0℃天数、积雪日数两个气象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冰雪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选取滑雪场、冰雪游览区、冰雪节庆与赛事活动三个指标深入分析了内蒙古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发现内蒙古冰雪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趋向集聚,具有可利用时间长、种类丰富、组合度好,文化气息浓厚、地域特色明显等优势,同时存在着离中心消费市场距离远,品牌效应低,规范化不足等劣势;依据这些特点,提出了内蒙冰雪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但在旅游资源质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数量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如何的研究较少,故文中选取全国及31个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17种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数量、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数据,对旅游资源数量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满洲里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文中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中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相关规定,对满洲里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