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归纳分析了我国气候资源变化情况,总结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产量、品质及生产成本的综合性影响,提出了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主要是选育与选用适应气候变化的水稻新品种、调整水稻种植制度及品种搭配结构、适应气候变化的水稻群体管理措施和加强水稻生产过程在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及预防工作。此外,发现当前针对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研究缺乏特定性及精确性,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活动所受到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本文以水稻为研究对象,从生产方式、种植制度、经营方式、结构布局等不同角度总结和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农业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现有的研究主要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与水稻种植面积的影响,而在水稻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脆弱性这一领域,几乎无人问津。鲜有的关于水稻生产对气候变化适应性与脆弱性的研究发现,研究时段长短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区域水稻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脆弱性不尽相同。因此,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稻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与完善气候变化与农业影响双向互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受到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本文以水稻为研究对象,从生产方式、种植制度、经营方式、结构布局等不同角度总结分析气候变化与农业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现有的研究主要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与水稻种植面积的影响,而水稻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脆弱性几乎"无人问津".鲜有的关于水稻生产对气候变化适应性与脆弱性的研究发现,研究时段长短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区域水稻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脆弱性不尽相同.因此,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稻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与完善气候变化与水稻生产双向互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北方主要种植区域为东北和长江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稻的需求量也在增加,科技的发展使水稻种植水平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大田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气候变化等影响,水稻的病虫害不同程度发生,严重威胁了我国北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因此,要积极探讨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以确保北方大田水稻生产安全,促进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下,给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进而直接导致我国北方的农业种植制度、栽培措施与种植面积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推进,我国粮食生产趋势得到增长。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大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在水稻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气候变化导致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因素,提出了水稻生产与种植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作为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加快,作为水稻生长的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主要从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臭氧破坏等三个方面介绍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探讨影响机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环境变化对水稻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其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7.
东北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明确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实际影响,降低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依据东北水稻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数据,并结合田间开放式增温试验(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研究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结果】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近几十年来东北水稻单产与其生长季的气温呈明显递增趋势,相关显著,但与降水量变化相关不显著。理论推算表明,水稻生长季最低气温升高1℃,水稻单产可提高6.0%以上。田间试验发现,在目前的气温背景下,水稻冠层气温升高1℃,单产可提高10%左右。近四十年来东北水稻新品种的生育期每10年约延长3 d,与近二十年来田间观测到的水稻实际生育期延长幅度基本一致,达5 d左右;与1970年相比,2010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24倍,种植重心向北位移了近110 km,与东北水稻生长季≥10℃有效积温带北移的幅度一致。【结论】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的直接增产效应显著,稻作系统可以通过品种改良、栽培改进和区域调整等策略来逐步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稻作制度调整上,应充分挖掘增温的增产效应及作物系统的适应潜力,调整时机和幅度应适当迟后于预测的气候变化进程。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要注意因水稻生育期延长和种植区域北扩而可能遭遇的低温冷害等极端性天气。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研究与探讨各项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是迫在眉睫.气候变化对国内外的农业生产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世界部分国家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并对中国东北、西部及南方等不同地区农作物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适应能力的5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是我国优质稻米的重要出产地,在水稻生产省份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吉林省近30年水稻生产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吉林省水稻生产的历史沿革,探讨其形成规律与影响因素,并对比东北其余两省份水稻生产情况,运用因素分解法在吉林省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以及单产与面积对总产量的贡献率等几方面来分析吉林省水稻生产的优势,并探讨吉林省水稻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加快,作为水稻生长的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我省属寒地稻作区,水稻受气候等生态条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水稻各发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以及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提出了水稻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我国水资源的变化并给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根据全国分区统计数据,分析了农业水旱灾害情况的变化,试图评述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时空差异,导致了我国北旱南涝的情形加重;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旱灾成灾比例显著上升,而华中地区、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水灾比例有所上升。本文还就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气象观测数据、水稻产量及面积数据的整理,分析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的气候变化现象,探究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分析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气候升温明显,热量资源增加且范围向东北方向扩大;但降水量成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霜冻害、洪涝、冰雹等农业灾害减少,而旱灾明显增加。这些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总体来说有利,具体表现为:由于热量增加且范围向东北方向扩大,喜温的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加大,同时,水稻成熟速度加快,适宜其生长的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产量一定程度增加。但这些是要基于水因素为非限制性因素条件下的。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靠先进水利设施与技术,选育抗旱、抗病等新型水稻品种,是实现东北地区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有效的适应措施需要了解两类基础信息,一是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各种气候变异风险,二是作物产量对潜在气候变异风险的反应及其机制.评价作物生产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可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揭示气候变化的趋势及作物产量对其的反应,从而为适应行动的全面开展提供基础信息.通过分析1981-2007年水稻生育期3个气候因子(平均温度、日较差、辐射)的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评估我国水稻生产对这3个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及其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981-2007年间我国大部分水稻产区生育期内3个气候因子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存在着气候变异风险,其中以最高温的变化最普遍和明显,导致水稻生产中高温热害风险增加.部分区域水稻产量变化与单一气象因子的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这些地区气候因子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地解释水稻产量变化趋势,其中产量变化对辐射变化最敏感.当水稻生育期内平均温度上升1℃、日较差升高1℃、辐射下降10%时,我国部分地区水稻产量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辐射降低导致我国水稻生产的脆弱面积最大,其次为日较差.受3种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的综合影响,约有30%的水稻产区对1981-2007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敏感,少部分地区表现为脆弱,但水稻主产区受到的影响不大,且在东北地区还集中表现出产量增加的趋势,为我国水稻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东北地区水稻低温冷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低温冷害是影响东北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本文利用东北1:400万地理信息数据和东北三省76个气象站20 a的气候资料,采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回归分析以及气候资源的小网格推算方法,提出东北水稻冷害的指标,建立冷害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并根据冷害分级指标,将东北划分为轻冷害和中度、重、极重冷害等4个冷害区,并对分区结果进行分析和建议,更好地了解东北水稻低温冷害的发生规律,并为东北水稻生产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收集了近30年来安徽气温和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安徽省气候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安徽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降水则表现为变率增大的趋势。当前全省处于气候高变率时期。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期及水稻产量均有明显影响,气候变暖下双季稻生育期明显缩短,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稻产量产生负面影响,极端气候事件对水稻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调整作物布局,加强极端气象灾害应对防范体系与能力建设是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17.
冷害是制约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东北稻作区,低温冷害频繁发生造成水稻减产严重,及时准确监测和预报冷害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冷害类型和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和科学的预防措施,为东北稻作区科学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气候因素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地,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以东北地区近30a的气候变化资料作为参考资料,结合其玉米产量对其影响作出分析,阐释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对东北玉米生产造成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水稻为例,通过在C-D生产函数中加入气候因子,构建了经济-气候新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各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大小和地区差异,并从适应性方面提出了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水稻作物为特定对象,围绕气候变化与作物生产,梳理和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产业影响的研究动态,以及基于"减排"和基于"适应"的水稻生产分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学术观点。分析发现: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包括水稻作物在内的关于中国农作物碳排放核算体系存在着标准模糊和范围偏窄的问题,关于"减排"与"适应"协同的响应策略的研究较为缺乏。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和完善农业或作物与气候变化双向互动机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