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1992年在濉溪、阜阳等地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氮肥不同运筹方式与夏玉米产量形成及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亩总施氮量20公斤条件下,对亩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为苗肥>穗肥>粒肥,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大小顺序分别为苗肥>粒肥>穗肥和粒肥>苗肥>穗肥。穗肥与空秆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千粒重增长符合Logistic曲线。氮肥分三次施用有利于加大籽粒灌浆强度。总结出本试验条件下,提高粒重和产量的氮肥合理运筹方式为苗肥40%、穗肥40%、粒肥20%。  相似文献   

2.
播期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应用Richards模型研究了播种期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粒型籼型品种滇屯502与粳型品种合系39相比,灌浆速度快,灌浆持续期短,弱势粒起动较慢,强、弱势粒之间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间隔较大;播种期不仅影响籽粒灌浆的起始势、灌浆速率和灌浆时间等灌浆特征参数的大小,而且还影响品种间及强弱势粒之间灌浆特征参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种学化调控剂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灌浆期和籽粒含水量的影响,为促进黄淮海夏玉米区夏玉米籽粒机械收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于散粉后35 d分别用乙醇、乙烯利和敌草快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以等量清水为对照(CK);在喷施化学调控剂后5 d,使用手持式叶绿素仪测定穗位叶叶绿素SPAD值,使用光合仪测定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生理成熟后,记录灌浆期周天数,用烘干法测定玉米籽粒含水量,并对产量进行测定。【结果】(1)与CK相比,喷施乙醇未显著降低玉米的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产量(P>0.05),但显著降低了成熟期玉米籽粒含水量(P<0.05),并缩短了玉米的灌浆期;(2)喷施乙烯利和敌草快均显著降低了玉米的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产量(P<0.05),缩短了玉米的灌浆期;喷施敌草快显著降低了玉米籽粒含水量(P<0.05),但喷施乙烯利处理并未显著降低玉米籽粒含水量(P>0.05)。【结论】综合产量和籽粒含水量2个关键指标,10%乙醇可以作为促进玉米籽粒脱水的化学调控剂在黄淮海夏玉米区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土壤水分持续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控水试验,以上育397和绥粳3号为材料,应用Richards方程比较了灌浆结实期1~30d土壤水势0kPa(正常供水)和-65~-60kPa(水分胁迫)两个处理水稻优、劣势粒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持续-65~-60kPa控水对两品种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控水使两品种优势粒和劣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降低,粒重增量减少,但持续控水延长了籽粒有效灌浆时间,因而千粒重并未显著降低。控水使上育397优势粒起始生长势增加,劣势粒起始生长势降低,而使绥粳3号各部位起始生长势R0均降低;使两品种各部位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均拖后。控水使两品种优势粒前期灌浆时间缩短,劣势粒前期灌浆时间延长,中、后期灌浆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
不同覆盖栽培糜子籽粒灌浆期淀粉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糜子开花后籽粒灌浆期间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积累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探寻糜子在干旱地区的最佳覆盖栽培模式。以粳性糜子品种榆糜2号为材料,采用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双沟覆膜和全膜覆盖处理,并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测定籽粒灌浆期间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积累动态。结果表明,覆盖栽培糜子籽粒灌浆前、中期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水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性淀粉合成酶(GBSS)及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露地栽培(P0.05),且籽粒淀粉积累速率较快,最终淀粉含量高于露地栽培,其中全膜覆盖效果最佳,其籽粒中支链淀粉积累量的增加率达16.62%(P0.05),直链淀粉增加率9.08%,千粒质量增加率6.16%(P0.05)。但覆盖栽培没有改变AGPP、SSS、GBSS和Q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单峰曲线),没有影响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AGPP和GBSS峰值出现在花后20d左右,SSS和Q酶峰值出现在花后15d左右。相关分析表明,糜子籽粒支链淀粉与SSS和Q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AGPP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与GBSS和AGPP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淀粉积累速率与AGPP、GBSS、SSS和Q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氮肥调控对川农麦1号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调控下各个光合特性因子的日变化趋势不同;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和追施氮肥时期的后移,川农麦1号净光合速率呈增加趋势,而随着追施氮肥时期的后移其他光合因子则呈下降的趋势;在各个氮肥处理下上午光合速率的平均值均高于下午光合速率,且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和追施氮肥时期后移,下午光合速率下降速度加快。通径分析表明:在中、低氮水平和前期追施氮肥的情况下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是蒸腾失水严重,在高氮水平和追施氮肥时期后移的情况下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是相对湿度过大、蒸腾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普通小麦和彩色小麦的间作效应,采用大田试验,以普通小麦单作(W)和彩色小麦单作(H)为对照,设置普通小麦和彩色小麦间作处理(W||H),探究了间作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作处理,间作处理彩色小麦花后25 d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进而花后30~35 d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千粒质量和单穗粒质量分别显著提高4.9%和15.2%;间作处理彩色小麦籽粒灌浆持续期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分别增加了1.90 d和1.06 d,普通小麦则分别降低了2.89 d和1.08 d。间作处理总穗数和产量分别较彩色小麦单作处理显著提高8.5%和15.1%,较普通小麦单作处理分别显著降低4.7%和21.5%,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为0.9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籽粒理论最大粒质量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1和0.920。综合分析认为,彩色小麦与普通小麦间作有助于改善其生育后期的光合及灌浆特性,具有间作优势。  相似文献   

8.
遮阴强度对小麦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拔节期开始遮阴小麦的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遮阴强度加大,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显著降低,细胞间隙CO2浓度(Ci)随遮阴强度加大显著增大(P<0.05)。采用Logistic模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质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明,遮阴处理后降低的主要是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渐增期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和缓增期灌浆速率,而对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渐增持续期、快增持续期和缓增持续期影响较小。根据不同灌浆时段参数与最大理论千粒质量的相关分析可知,小麦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越快,籽粒积累的干物质越多,粒质量就越大。因此,籽粒质量的增加应更多地关注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氮肥对滴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2号(奎屯农科所选育)和新冬43号(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为供试材料,采用logistic方程对N0(0 kg/hm2)、N1(150 kg/hm2)、N2(300 kg/hm2)、N3 (450 kg/hm2)、N4 (600 kg/hm2)5...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剪叶处理对扬春158灌浆期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不同剪叶处理试验结果表明:(1)剪剑叶,倒二叶,倒三叶3处理的灌浆期物质生产量分别较对照降低16.24%、15.41%、11.69%;(2)剪叶处理后由于净同化率的提高,对灌浆期的物质生产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净同化率的提高幅度为10% ̄15%;(3)剪叶处理对灌浆速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单穗籽粒重,剪剑叶,倒二叶,倒三叶3处理的单穗籽粒重分别较对照降低33.64%、24.86%、17.7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糜子高产栽培的氮肥运筹模式,以晋黍9号为材料,基肥、拔节肥和开花肥以不同比例施用,共设6个处理(N0,N1,N2,N3,N4,N5)。结果表明:分次施肥较一次性施肥有利于糜子产量的增加,以N4(2∶4∶4)的产量最大,为4 575.62kg/hm~2;产量与单株粒重和株高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0.93和0.94;氮素养分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都以N4处理最大,氮素养分利用效率较N1(基肥100%)和N2(基肥50%、拔节肥50%)分别提高了19.70%和1.31%;氮肥农学利用率较N1和N2分别提高了25.55%和23.64%;氮肥偏生产力较N1和N2分别提高了8.72%和8.07%。所以基肥、拔节期、开花期按2∶4∶4施氮,可以有效地提高糜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连作对糜子抽穗后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连作对糜子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明确导致糜子连作障碍的生理机制,为糜子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糜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糜子连作和芸豆与糜子轮作(对照)2个处理,分别于抽穗期、开花期、灌浆前期、灌浆后期、成熟期,测定连作、轮作下糜子旗叶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植株主茎绿叶面积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并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1)连作显著降低了糜子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b含量及植株主茎绿叶面积,在抽穗期和开花期影响尤为显著;(2)连作导致糜子抽穗后植株衰老进程加快,籽粒灌浆被迫提前终止,使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籽粒产量下降。【结论】连作糜子植株早衰和功能叶片光合性能下降是导致籽粒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栽培中应注重合理的轮作倒茬。  相似文献   

13.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了6月15日(对照)、6月25日和7月5日3个播期,研究灌浆期低温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生产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平原夏玉米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指导生产实践和实现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6月25日和7月5日播期的夏玉米在灌浆期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受胁迫程度随之加剧,这2个播期的玉米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群体生长率均较对照呈逐渐降低趋势。3个播期的单位面积总粒数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千粒重在不同播期间差异显著,最终6月25日和7月5日播种的玉米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下降了17%和31%。因此,应该选择适宜的夏玉米播种时间,降低玉米在灌浆后期遭遇低温逆境的几率,进而保障玉米生育后期的正常灌浆,最终实现玉米抗逆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华北夏谷区谷子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以‘豫谷18’为对照(CK),测定不同类型谷子品种(系)‘S 410’、‘豫谷35’和‘张杂13’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谷子品种产量差异显著,弯曲中穗型‘豫谷35’的产量、千粒重、出谷率和实收穗数比‘豫谷18’(CK)分别高0.35%、0.31%、0.80%和5.40%。2)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由高到低均表现为‘豫谷35’>‘豫谷18’(CK)>‘张杂13’>‘S 410’;灌浆期冠层光合能力以‘豫谷35’最高、‘豫谷18’和‘张杂13’次之、‘S 410’最低。由拔节期至成熟期,‘豫谷35’、‘豫谷18’、‘张杂13’和‘S 410’谷子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Gi)和蒸腾速率(Tr)均表现为开花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3)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转移量、转运率和收获指数均表现为‘豫谷35’最高,分别比CK高16.45%、17.40%、17.17%和7.31%。4)不同籽粒部位灌浆持续时间、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和灌浆活跃期持续时间均表现为上部>下部>中部;弯曲中穗型‘豫谷18’与‘豫谷35’的平均灌浆速率分别为0.42和0.46 g/(1 000粒·d),且均高于弯曲大穗型‘张杂13’(0.29 g/(1 000粒·d))和直立小穗‘S 410’(0.33 g/(1 000粒·d))。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Pn显著正相关,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率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在华北夏谷区应选育具有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移量和干物质转移率,较高的光合速率和冠层光合能力以及灌浆速率相对较高的弯曲中穗型品种,是实现谷子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PEG胁迫下糜子苗期抗旱指标鉴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糜子苗期抗旱指标,为糜子品种抗旱性鉴定和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选用10个不同基因型糜子为材料,通过0.25g/mL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的方法,研究了糜子苗期部分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糜子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SP)含量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明显提高,而株高(PH)、叶长(LL)、叶绿素(Chl)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存活率(SR)与以上9个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SOD活性>Chl含量>MDA含量>POD活性>O2-.>RWC>LL>PH>SP含量;通过因子分析将10个抗旱性指标用2个公共因子表示,累积贡献率达到92.648%,因子1反映叶绿素含量、活性氧代谢、质膜稳定性及SR对抗旱性起支配作用,因子2中反映糜子生长发育、叶片相对含水量及渗透调节物质对抗旱性起支配作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抗旱性形态、生理生化指标与SR关联密切程度依次为SOD活性>Chl含量>POD活性>PH>RWC>LL>SP>O2-.>MDA含量。因此,在糜子苗期鉴定中,糜子叶片内抗氧化酶系统指标SOD、POD活性以及Chl含量可作为抗旱性鉴定的有效指标,而LL、PH、SP、MDA含量和O2-.含量可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施氮时期对谷子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施氮时期对谷子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20—2021年连续两年在河南省新乡市,选用5个不同基因型的谷子品种(‘济谷 20’、‘中谷 5号’、‘冀谷 31’、‘豫谷 18’和‘豫谷 28’),设置4个施氮(尿素)时期,分别为T0(不施氮)、T1(播种期施氮)、T2(拔节期施氮)、T3(开花期施氮),测定谷子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5个不同基因型谷子品种在4个不同施氮时期处理的产量由高到低均表现为T3>T2>T1>T0;谷子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糊化温度由高到低均表现为T0>T1>T2>T3;脂肪、膳食纤维、氮素利用效率在拔节期施氮(T2)下最高,显著高于T0和T1,但与T3无显著差异,蛋白质、直链淀粉、灰分、碳水化合物和食味氨基酸含量在开花期施氮(T3)下最高,显著高于T0、T1和T2,其中‘豫谷28’表现最为突出。相关性分析表明,拔节期施氮(T2)处理谷子的生物量、单穗重、千粒重与营养和食味品质的相关系数均显著高于播种期(T1)与开花期(T3)施氮处理。综上,谷子在拔节期施氮(T2)和开花期施氮(T3)处理可以兼顾高产和优质,而且拔节期施氮(T2)是品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兼顾的最佳施氮时期。  相似文献   

17.
在年降雨量不足40 mm的甘肃省敦煌市,以陇糜10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灌水处理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水分亏缺延迟糜子成熟,延长了拔节至抽穗阶段的生长发育天数;生育期内任何阶段水分亏缺都降低了糜子株高、千粒重和产量,主穗长缩短,主茎粗变细,抽穗灌浆期水分亏缺极显著地影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及单位面积穗数。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糜子单株粒重、单株穗重、千粒重、株高、主茎粗、主穗长、单位面积穗数都与糜子产量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降雨量与旱地糜子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干旱雨养旱作农业区降雨量对糜子产量的影响,2012—2017年在忻州市河曲县测定6年期间的降雨数据和糜子产量数据。结果表明:7月份是糜子生育期需水量最关键的月份,当月降雨量约占生育期总降雨量的38.03%~39.92%,降雨量与糜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直接决定糜子能否高产;6月份决定糜子出苗率,当月降雨量约占生育期总降雨量的22.49%~22.65%,降雨量与糜子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8和9月份的降雨量与糜子产量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在6和7月份降雨量满足的情况下,当地糜子获得较好产量的生育期适宜降雨量为409.3~472.2mm。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种植方式对糜子产量的影响,以抗旱高产糜子品种‘陕糜1号’为材料,常规等行距条播为对照(CK),研究等行距穴播(CX)、宽窄行条播(KT)和宽窄行穴播(KX)3种不同种植方式对糜子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顶三叶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糜子抽穗后,不同种植方式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先上升后随植株衰老下降的趋势;叶片、叶鞘和茎秆干物质积累呈单峰变化趋势,在抽穗后14d达到最大值;籽粒随着生育期推进呈"S"型增长趋势;顶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在抽穗14d后总体呈下降趋势。CX、KT和KX 3种种植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顶三叶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KX、KT 2种种植方式下的产量显著高于CX、CK,但CX与CK的产量差异不明显。综合分析显示,因地制宜选择宽窄行种植方式是糜子增产增效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旱地不同覆膜方式对糜子各生育期植株绿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相比,分蘖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SPAD分别提高3.8%、10.2%;单株绿叶面积分别提高17.9%、59.1%;拔节期至成熟期,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平均旗叶净光合速率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3.8%、28.7%,旗叶蒸腾速率分别增加7.5%、23.4%,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LWUE)下降幅度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低16%、25%。在不同的覆膜方式中,膜侧穴播处理的糜子产量最高,较平膜穴播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7.6%、51.2%。因此,膜侧穴播有利于糜子光合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