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太湖流域化肥用量和粮食产量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指导化肥减施增效。共收集了1980—2014年共35a太湖流域16个县市每个县市的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数据。通过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对两类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对数据中存在的缺项进行了填补。实验表明,对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数据,用ARMA(2,6)模型能够达到较佳的填补效果,均方误差小于0.2,R2>0.85。对于单位面积化肥用量数据,用ARMA(3,7)模型较优,均方误差小于0.02,R2>0.80。说明ARMA模型数据填补效果较好。将填补后的不同县的数据通过BP神经网络建立模型,描述了各县市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和粮食产量的关联关系。实验表明,该方法拟合的均方误差小于0.12,R2>0.80,说明BP神经网络是一种准确度较高的拟合方法。通过分析各县拟合结果,表明化肥用量有阈值,化肥用量低于该阈值,粮食产量将会较快速增长,高于该阈值,粮食产量将不再增长,过多的施用化肥并不能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利用安图县1999—2018年气象资料,结合玉米单产数据,分析安图玉米生育期气候变化特征和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建立玉米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玉米生育期日照时数、降水量呈不明显减少趋势,气温呈不同程度递增趋势,夜间增温幅度比白天大,气候变暖趋势对安图县玉米生产具有明显的正效应。(2)玉米气象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气象因子对安图玉米产量影响很大,温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3)预测模型回代检验,玉米产量准确度平均为91.2%,基本可以满足业务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3.
利用渭河流域及其周边区域23个站点1959—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ET0)和湿润指数。采用气候倾向率、标准化指数、相关分析等方法就该地区气候变化和极端干湿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渭河流域气温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格局,近52年呈升温趋势(0.2℃/10a,P<0.001),升温较快的区域位于子午岭林区、陇东和丘陵沟壑区一带。降水分布东南高西北少,52年来呈减少趋势(-2.2mm/10a,P>0.1),减幅较大的区域位于关中和陇东一带。②湿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由南向北干旱化加剧,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干,秦岭和关中地区最湿。③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在波动中增加,频率5次及以上的年份占48%,极大值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极端湿润事件频率在波动中减少,20世纪60年代至今气候干湿演替规律依次为湿—干—湿—干—干。  相似文献   

4.
2009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好于预期,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全年粮食产量5300亿kg以上,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稳定在5000亿kg以上,实现连续6年增产。在粮食丰收  相似文献   

5.
卓思捷 《河北农机》2023,(6):166-168
本文利用2010年~2019年三峡库区(除渝中区外)25个区县的面板数据,在结合了空间地理因素的影响,构建实证模型探讨化肥农药投入对粮食产量的空间效应,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一是化肥农药投入量的空间相关性显著,且在近十年中稳步上升,说明在相邻地区之间,农民知识积累、风险规避、化肥使用等因素联系密切;二是化肥投入量对粮食产量有负的直接影响,说明当前化肥农药确实存在投入量过大、滥用问题。三是化肥农业投入量对粮食产量有正的空间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相邻地区之间化肥使用沟通,发挥农业技术协同效应,面对不同地区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农药使用方针,根据土壤性质、种植作物限定最高化肥农药投入量,确立监督化肥农药使用有效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灰色动态模型法,对粮食产量与耕地灌水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弄清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和上级领导部门对农业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用山东省18个站点1961―2015年的年降水量,利用线性趋势估计、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对年降水序列进行了趋势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山东省年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但是不同方法得到的趋势分析结果差别较大,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为选取站点太少且代表性差。从检验结果来看,只有定陶县通过了Kendall 的95%置信度检验,说明山东省年降水量趋势变化并不显著。应用R/S分析方法进行持续性分析,发现山东省年降水序列未来的变化趋势与现有趋势相反,未来山东省年降水量会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河北农机》2009,(5):4-4
伴随着夏粮丰收、早稻丰收,我国粮食生产今年有望迎来又一个丰收年。以每千亿斤作为一个台阶计算.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先后登上了3000亿斤至1万亿斤8个台阶,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间的动力学方法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建立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间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式,分析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稳定的粮食产量与稳定的耕地面积成正比;耕地面积的增长受当地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耕地面积的制约;在耕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受粮食单产、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粮食作物的面积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重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翼城县30年间自然降水与粮食生产情况的调查,分析了降水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今后小麦生产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省区,粮食产量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为探讨近10年内蒙古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人口数量和GDP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01-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资料及相关调查,通过研究12个盟市及其101个旗县(市、区)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重点分析2009年相关因子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722,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和人口;近10年粮食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幅超过40%;内蒙古粮食产量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灌区优于雨养型农业区。为达到稳产、增产的目的,仍需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组合预测方法及其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海云  刘桂兰  何勇 《农机化研究》2002,(4):166-167,173
提出了一种组合预测方法,以“预测偏差绝对值的和最小”为标准,用线性规划确定组合权系数的最优加权算法,对青海省的粮食总产量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此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5~2005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的分析,在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诸多原因中选出了6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计算出各个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产出弹性,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与作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灌溉施肥制度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山东试验区,用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传统沟灌施肥、水肥一体化、滴灌常规施肥3种处理对土壤水分布规律、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试验区夏玉米季滴灌与常规沟灌相比,60~1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充分满足夏玉米开花期、蜡熟期深层根系吸收水分,而水肥一体化处理较之滴灌常规施肥呈现了夏玉米各项生长指标较高,稳定性较好的特点,更好的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出节水高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灌浆期地下水位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江汉平原小麦灌浆期合适的地下水位,给小麦生产的农田排水降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小麦灌浆期,利用测筒装置研究了7个不同地下水埋深(0、15、30、45、60、75、90cm)对郑麦9023与鄂麦23二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0、15、30、45、60cm地下水埋深显著降低了二小麦品种的产量,而75cm和90cm地下水埋深对二小麦品种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说明江汉平原地区小麦的适宜地下水埋深应控制在75cm。灌浆期地下水位造成小麦湿害的主要原因是小麦千粒质量和穗粒数的显著下降,而与小麦有效穗数无关。进一步分析表明,鄂麦23小麦品种比郑麦9023小麦品种耐湿。  相似文献   

16.
以联合收割机谷物产量计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压力测产传感器,采用S5PV210微处理器,设计了一套基于ARM的联合收割机谷物产量计量系统,实现了谷物产量的实时计量。田间动态试验结果表明:联合收割机谷物产量计量系统误差范围为3.93%~3. 91%,控制在4%以内,误差波动较小,准确率较高,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符合联合收割机的实际测产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玉米微波干燥特性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玉米热风干燥存在的问题,运用自制的微波干燥试验测试系统,采用不同的干燥功率、加热时间及配套的工艺流程,研究了玉米微波干燥特性及干燥条件对干后品质、能耗的影响,分析了微波干燥玉米过程中单位质量功耗、温度、平均失水速率与玉米籽粒发芽率、裂纹率和淀粉得率的关系,确定了影响微波干燥玉米的工艺参数和玉米微波干燥的最优工艺流程。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微波干燥主要处于恒速干燥阶段,应用微波技术既能快速而经济地对玉米籽粒进行干燥,又能保持其种用价值,且能改良其品质  相似文献   

18.
灌溉频次与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高产与节水的矛盾,需寻求一种兼顾产量与节水的种植模式。试验设置了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2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拔节期1次灌溉120mm,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以及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灌溉40mm三种灌溉处理,研究了种植模式和灌溉频次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常规种植模式相比,宽幅精播种植模式的分蘖消亡显著减少。宽幅精播较常规种植的产量显著提高。减少灌溉频次显著降低了土壤水消耗量和耗水量。和常规种植模式相比,宽幅精播种植模式下拔节期1次灌溉120mm处理和拔节期与抽穗期各灌溉60mm处理的WUE均显著提高。统筹考虑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WUE,在总灌溉量为120mm条件下,宽幅精播种植模式下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溉60mm是一种适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的节水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宽幅精播和灌溉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了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2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灌溉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灌拔节水和抽穗水后,宽幅精播的分蘖消亡速率低于常规种植。在冬小麦生育后期,宽幅精播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宽幅精播的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增产的原因在于穗数的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宽幅精播结合灌拔节水和抽穗水为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